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概念的模糊致使成人对儿童教育的环境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杜威提出的“真环境”,包括所有影响儿童发展的环境,而行为遗传学家提出的“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则对此作了进一步区分。影响儿童的环境主要是“非共享环境”。对儿童所处环境的清晰认识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雪梅 《小学生》2010,(10):34-35
1校园文化环境因绿色而睿智灵动 环境文化是潜移默化的“春雨”.教育环境是产生润物无声效果的“湿地”。幼儿园应该明确树立“环境即课程”的意识,注重挖掘、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物质环境,  相似文献   

3.
石璐 《文教资料》2006,(18):71-72
青少年正处于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境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环境中,“代”环境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环境纬度。道德教育从代际伦理的角度看,是一个上一代对下一代进行道德示范与传递和下一代对上一代进行道德反哺的互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在“代”环境下进行的。然而,“代”环境的不良因素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在道德教育中与上一代产生“代沟”,所以优化“代”环境,使青少年进行有效的道德继承并最终形成自己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王民 《学科教育》2001,(2):42-46
调查计算表明,中小学生课外主要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中获得环境知识的学生在环境意识的各个部分与综合表现明显高于其它渠道,可以认为,“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和“广播电视”是课外提高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葛斌 《学校管理》2001,(3):50-51
加强环境教育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把“环境教育研究”列入“九五”教育科研的一个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探索了一套综合性环境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雪梅 《今日教育》2007,(10S):50-50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增强国民的环境意识.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为此作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决策。“环境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普及环境知识.努力提高年轻一代的环境意识。”中学生的环境教育.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主要任务。[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包括“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两方面。“硬”环境建设,是指要发展和完善有关物质设施环境;所谓“软”环境建设,对于高校而言,主要是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制造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守则。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全球环境危机和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环境道德缺失,指出加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是解决全球环境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丽中国”和“美丽校园”的迫切需要,分析了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生态文明视域下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环境理论的视角探讨环境的作用及机制;论证“人是环境的产物”命题的正确性;论述环境是发展的前提与契机,环境是人格的支柱。  相似文献   

10.
优化人才环境推进人才强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人才强校的基础。人才环境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高校要通过关怀人文环境、改革体制环境、创新政策环境来推进“人才强校”的实施,使之在“人才强国”战略中发挥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创新环境优化的心理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环境既含“硬件”也有“软件”因素,硬件是客观环境.软件是人文环境。所谓创新环境,就是指创新过程中应具备的外部客观条件(硬件和软件)和创新者自己对该条件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的整合。说得形象点,就是“孵化器”.就是“引擎”。创新环境好与差,要视创新者的认同感和满意度的高低来决定。创新环境不只是一个纯客观的条件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意义上的认同感、满意度等因素的整合。就外部条件而言,创新环境是创新者在其创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一部分外在客观条件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例如作为一名计算机专家,  相似文献   

12.
严美娟 《河南教育》2008,(11):49-49
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文化环境决定论也认为“人是一定文化环境的产物,同时,人也创造文化环境”。它重视育人环境的建设。强调发挥育人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创造良好的园内环境“幼儿生活素质教育”立足于孩子的生活 ,对幼儿进行“劳动服务”、“合理消费”、“自我保护”、“环境适应”、“合作交往”等方面的训练 ,以“好孩子争章活动”为载体 ,在“幼儿生活技能训练课”上专门传授生活中的技能 ,从而让孩子懂得怎样高质量地生活。自开展该实验以来 ,我们非常重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围绕课题布置 ,我们在幼儿常经过的地方贴上自制的“我会系鞋带了”、“我不乱花钱”、“鼻出血了怎么办?”、“借给我玩玩好吗?”、“迷路了怎么办?”等等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的图片。在每个…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性,认为建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心理环境应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紧紧把握的内涵是和谐、语文课堂和心理环境。“和谐”是语文课堂心理环境建设风向标。“语文”体现了课堂心理环境建设中的独特性,“心理环境”是语文课堂环境建设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人的基本潜能 ,而身心的自由则是创新得以实现的基本和必要的条件。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中 ,个体才敢于标新立异和创新。至此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证。在营造创新环境方面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一、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环境 ,让学生想创新。人们都信奉“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尤其是小学生大都是因为喜欢某位老师才心甘情愿地听好老师所教的课 ,“师爱就如母爱 ,又胜似母爱”。我们要求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大姐姐”、“好伙…  相似文献   

16.
夏梅 《辽宁教育》2006,(4):24-25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它包含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精神环境两个部分。校园物质环境是以编整形态出现的物化环境,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的整体规划、建筑物的布局结构、室外的绿化美化、室内的整洁美观等。校园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校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文化活动构成的气氛等。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文化环境对校园内每一个成员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家布莱森所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的对孩子们发表演说。而且孩子们的确会注意它。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因此校园环境应该是一本“立体的教科书”。是一门“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17.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希望寻求环境问题的根源.于是,似乎代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是目的”思想成为了“众矢之的”.为改变这种狭隘的认知,从环境伦理学视角解读康德“人是目的”的环境伦理意蕴.事实表明,“人是目的”思想不仅不会产生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灾难,反而利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康德“人是目的”思想并非倡导人与环境的对立,而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18.
论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人定胜天”环境思想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组成部分。其“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的提出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正确评价毛泽东“人定胜天”的环境思想将有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思想的建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庆珍 《教育导刊》2005,(10):53-54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环境建设,精心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学环境主要由物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又称“硬环境”和“软环境”)构成,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物理环境包括教学内容载体、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等要素在内的各种教学物质设施、设  相似文献   

20.
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居住要求,“宜居”是古代士人追求的惬意人生的重要标志,今天,“宜居”演化为中产阶级追求的优雅生活的重要标志,其美学追求承袭封建文士而又有时代特色:首先追求环境美化,其次追求环境诗化,最后追求环境时尚化。总而言之,“宜居”在不同的时代,始终是主流阶层——古代的文士、今天的中产阶级向往的居住境地,其美学追求的内涵虽有古今之变,但其指向的标杆具有传承性,即追求环境的美化、诗化与时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