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人似乎比中国人更多些自省意识。我曾从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西方某家大公司的老板派人去参观另一家大公司,参观人员回来之后向老板汇报别人的技术和管理如何落后于自己公司,结果挨了老板好一顿训斥。老板说,我要你去参观,就是要你去发现我们跟别人的差距,我比别人好的,你不说它不会跑掉,别人比我好的,你发现不了,我们就永远也赶不上。这样的事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我们最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别人论证自己的正确和英明。西方人这种自省意识与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有不有关联,我没有研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西方人好像并不把这种自省意识看成是丢了脸面,要不,卢梭当年就不会写《忏悔录》,德国总理就不会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而向犹太人谢罪了。从西方跑了一圈回来的老鬼最近出版了一部非虚构的长篇小说《血与铁》,这本书因为它的忏悔意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  相似文献   

2.
行善有好报     
茄备君 《新闻世界》2006,(11):54-54
有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老师最后公布答案:盲人打灯是为了给别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手里提着灯,心中也装着一盏明亮温暖的灯,一盏为别人着想的明灯.老师又说,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暗夜中往往会相撞?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无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相似文献   

3.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于是就遭人羡慕遭人喜欢遭人讨厌。只是干记者这活的基本功,除了手快腿快脑子快之外,还有最要紧的一件,就是“脸皮要厚”。年头儿一长,对好些事都有些满不在乎,尤其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可是1995年夏天的一件事情,却至今使我心里很内疚。那是六月初吧,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来成都,要在锦城艺术宫作一场报告,领导让我去采访,说是无论如何也要抓个好新闻回来。我们还预先设计了一个方案,说是搞广播的就采访同行,采访那个叫卓玛的播音主持人,这样角度新一些,容易“出彩”。可是一到现场,才发现任何“设计”都是白…  相似文献   

4.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5.
军训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军人,体验军人的酸甜苦辣,我为有一段这样的生活经历而骄傲。 教官来了,黑黑的、壮壮的,半新不旧的大盖帽,半新不旧的军装,半新不旧的解放鞋。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人形象离我们的想象太远了。 “立正──都站好了,不准讲话!” 他挺着身板,板着脸,操着一口让人感到很地道的军人口音。“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不准”,差点没把我们都吓趴下。 首次见面他只不过让我们见识了“人不可貌相”。可六天的短暂与漫长,他却让我们懂得普通与不普通并不能一锤定音。 “你们的立正姿势啊!我真不敢恭维,没挺胸的…  相似文献   

6.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7.
难忘的尝试     
“卖瓜子了!又大又香又好嗑。”我终于鼓足勇气,喊出了平生第一次的叫卖声。 这是我在春节期间第一次尝试走街串巷卖东西。虽然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为了卖个好价钱,我们不辞辛苦大老远来到电力局家属院,任凭爸爸妈妈把好话说尽了,可门卫就是不让进,没办法,只能在院子外面卖了。 大门外,生意冷清。人们都匆匆地走过,忙着去办年货,根本没有几个人注意到我们这卖瓜子的小三轮车。偶尔有几个人看见,妈妈爸爸连忙热情地招呼:“师傅,看看这瓜子吧,又香又大,挺好的。”那几个人停下来,带着挑剔的眼光边尝边摇头。临走时却抓…  相似文献   

8.
小杜同志: 您好!您在来信中给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报道怎样才能写得更深一点。我考虑了一下,想跟您谈一个问题:采访中的“自我发现”。所谓“自我发现”,就是个人观察、认识事物的独到见解。在采写过程中独具慧眼的发现,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发现别人不注意的问题,发现别人注意发现还未发现的问题。就是说,要比别人发现得早,发现得新,发现得深。这样写出的报道,往往能拨动时代的琴弦,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怎样才能做到“自我发现”呢?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0,(4):58-58
老婆饼 一个人在沙漠里快要饿死了,这时他捡到了神灯。神灯:“我只可以实现你一个愿望,快说吧,我赶时间。”人:“我要老婆……”神灯立刻变出一个美女,然后不屑的说:“都快饿死了还贪图美色!悲!”说完就消失了。人:“……饼”。  相似文献   

10.
常爱玲 《大观周刊》2013,(4):210-210
早读开始了,我让学生熟记昨天学过的重点句型,并逐人背诵。 “老师,别让我背了,写下来行吗?” “老师,我不会读,但我会写。您让我写吧!?” 面对刚认识的这些孩子的恳求的目光,我欲言又止。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二十年前消失的“哑巴”英语学生在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又复活了呢?  相似文献   

11.
某高炮团政治处主任刘中华重视新闻报道工作,下面的小故事,兴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这是报道工作器要嘛”!一天,团里召开常委会,刘主任通知刚兼任新闻干事的吴乐亭参加。吴干事不好意思地说:“主任,我还是不参加了吧”。刘主任风趣地说:“有什么不好意思,这是报道工作的需要嘛!”他接着又说:“作为一名新闻干事,就应该参加这样的会议,这样才能把握全局,有针对性地到基层挖掘报道线索。”从此,团里召开常委会,只要是学习研究的内容与搞好新闻报道有关,都通知吴干事参力D。“派车送过去”“主任,那篇抢救群众的约稿,报社…  相似文献   

12.
一天,突然有一个曾经在泥土里滚了20年的男人坐在你的对面:年过而立,身矮,肤黑,眼睛不大,你绝对不会在瞬间把他跟书、跟新闻、跟文化产生联想。然而,等他唇张,你没准吓一跳:‘’别看我矮,我矮得匀称;别看我黑,我黑得透亮;别看我眼小,我小得聚光!”这时,你也许会在揣摸不定中瞥他一眼,心里噙咕:“此生狂妄,自不量力!”是的,这个“狂妄者”就是棒桶。樟境是这样一种人:自中原大地来到新疆戈壁军营,他的心里就贮藏了足够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誓将今生赌明天!这种自信,使他浑身是胆:无论台上台下有几千双挑剔的眼…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14.
虚拟爱情     
认识他是偶然,打开OICQ资深的前两百名用户,哇噻!什么名都有,居然还有取名为“剪刀”的,出于好奇把他列入了“好友”。 那天我依然十点上线,煮了一壶咖啡,满屋子的咖啡香,关了灯开了音乐,我喜欢这样的感觉。上线一看,剪刀居然通过了我的认证,正好,有人可以抬杠!喝了一口咖啡,不怀好意地时他说,“嗨,晚上好!不会是在等我吧?嘻嘻!!”他也不是省油的灯:“太对了!你真聪明!乖!”哼,占我便宜,不过还行,不算太笨,还有点儿风趣。我不喜欢呆子,尤其是在网上。 就这样认识他,觉得他挺聪明自信的,还有点幽默。知道…  相似文献   

15.
新闻浮世绘     
北京一名为,“大头娃娃”的奶饮品,受阜阳向题奶粉牵连。瞧这孩子脑袋大得多吓人啊!喝奶粉喝的吧!肯定是!这奶粉可不能买!这个奶粉跟安徽的毒奶粉不一样的……我跟你结婚!您不是要结100次婚吗?我们帮你达成心愿!我们是“正规院校”毕业的窃电专家!  相似文献   

16.
有位诗人访问海南时,被那婆娑多姿的椰子树所倾倒,想写一首赞美的诗歌。他苦苦寻思,怎么样比喻呢?它像棕相吗?像芭蕉吗?都不像!它就是它自己。火花一闪,诗人的情感被震憾了,挥笔写下:“椰子树像什么?不像芭蕉,也不像棕桐,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太像别人就没有自己。”这首小诗富有哲理。实际上一种风格的形成,是一个发现“我”,认识“我”,塑造“我”的过程,那么“风格”二字也便是一个站着的“我”了!通讯员写作如果太像别人也就失去了自我,这道理跟前面说的那首小诗的写作一样,我对这些也有粗浅的理解。通过实践我也明白…  相似文献   

17.
品味自知     
MSN上有一个人的签名是“从一个国家的教育看这个国家的未来,从一个男人的袜子看这个男人的品位。”品位这个词,我一直是比较关注的,总不愿意被别人说是一个没有品位的人吧。  相似文献   

18.
我姓更名正。你大概知道点儿吧,我常在报刊上出现,有不少读者认识我。 记得那些年,我的性格很内向,不愿抛头露面,又不善于与编辑搞交际,所以了解我的人很少。最近几年可好,编辑不怎么管我了,我又缺乏点自觉性,常常在报刊的旮旮旯旯蹓跶蹓跶。不是吹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哪个能离开我!别人说,我现在成了编辑的关系户啦。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相似文献   

19.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20.
留住观众     
留住观众孙汀娟在一次综艺晚会上,围绕“电视”这个话题我采访过几位观众。有一位观众的电视机能收到18个频道,我问:“如果您觉得节目不好看,能容忍它的时间最长是多少?”他很腼腆地实话实说:“五分钟吧!”这个五分钟实际上就是观众对我们电视人的要求:留住观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