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启发式”二题□李明生一、关于“启而不发”启发式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如何“启”,学生就是“一言不发”。对此,有些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配合,不“捧场”,其实这是错怪了他们...  相似文献   

2.
教育这棵树要本固枝荣,必须依靠科研,学校要保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不实实在在地搞科研是办不到的。下面就“教不研则枯、研不实则败”这一科研理念,结合省十五“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这一课题的研究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个小男孩非常不喜欢狗狂叫的样子。“没有关系,”一位先生说,“不用害怕,你不知道这条谚语吗:吠犬不咬人?”“啊,我是知道,可是狗也知道吗?”  相似文献   

4.
毛劲道 《师道》2007,(5):38-39
每当打开手机的电话本,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不接电话”。看到这“不接电话”,曾经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我的心就会有那么一丝丝的隐忧,一丝丝的不开心,一丝丝的痛。  相似文献   

5.
《新读写》2009,(2):7-7
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佛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相似文献   

6.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第三册《浅水洼里的小鱼》中最后四节的内容是这样的: 看了一会儿,我忍不住走过去对小男孩说:“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的回答。 “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他不停地捡鱼扔鱼,不停地叨念着:“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相似文献   

8.
由于种种原因,古诗词的教学常常是要重视“义情”教学,不重视“声情”教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的“诵读欣赏”。  相似文献   

9.
“同罪”说的价值●陈四益“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在社会生活中不存在的现实,在小说、戏文里却代代流传,以致某些人脑中,虚幻的原则竟成了实有的律条。不过,当他们要求这“律条”在生活中兑现时,十个有十个要碰壁。其实,“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是《礼记...  相似文献   

10.
走进安远县九龙小学,那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令人耳目一新;而更荡涤心襟的,却是学校涌动着的一股和谐的内在活力:教师倾情工作,学生潜心求学,家长多方配合……“不批评”周,让学生信心倍增“这个星期老师没有批评我,同学们也不再笑我笨,我的一幅画还在学校得了奖。从今以后,我一定会认真学习,争做一个好学生。”这是九龙小学实行“不批评”周以来,五年级一位学生写的一篇周记。九龙小学“不批评”周活动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约定每月的第一周为“不批评”周。在这一周内,学生在不违反法规和学校纪律的前提下,即使有些…  相似文献   

11.
一、“现代课堂教学”概念的提出“现代课堂教学”这一概念,既不见于经传,也不见诸报端。它是我们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于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两点认识:其一,邓小平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理论是提出“现代课堂教学”这一...  相似文献   

12.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学思想。作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领悟和应用:“教”好语文基础,为“不教”奠定基础;“教”学习语文的方法,“不教”也会自学;“教”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不教”也能自觉。  相似文献   

13.
王颖 《辅导员》2014,(14):126-126
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规律是先说后写,“说”成为“写”前提要素。如何训练小学生从说话到写话是教师们是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大纲要求小学生能说一段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话,这对学生来说,不丰富生活,不熟悉生活,教学上没有“授人以渔”,是很难说好说对、说完整的。要怎样迈出“口头表达”这关键的一步呢?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15.
夏四奶奶,《药》众多人物中的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但窥此一斑,却可知当时社会全貌。细细咀嚼这一人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如能读懂夏四奶奶,对深入参透文章主旨极有帮助。夏四奶奶第一次出场是在“这一年清明”,她走在“小路上”,“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这纸锭告诉我们,她是前来上坟的。但当她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夏四奶奶所以要“踌躇”“羞愧”,那是因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造反被砍头。“造反”在不觉悟、不反…  相似文献   

16.
动动脑筋     
动动脑筋一、对面握不到手在两间相连的房屋里,取一张普通的报纸铺在地上,俩人都对面站在这张报纸上,虽然近,却握不到手。这是何故?二、果真“难不倒”阿山请“难不倒”写寻马启事。“难不倒”问何时丢的马.几匹马?阿山说:“是去年也是今年,是一匹也是两匹。”“...  相似文献   

17.
一、作文讲评中的“读”。即在讲评时要求学生重点读教师的“修改痕迹”及评语。鲁迅先生就曾提倡青年人应到作家手稿中去学习“该这样写”、“不那样写”的道理,而不只学习现成的作品。他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援引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说———你看———那,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学生认真阅读经过教师修改的作文也是这样,从中他们可以悟出“不那么写”和“该这样写”的道理。就…  相似文献   

18.
每年的小学生入学和“小升初”前夕,许多家长总是忙于“拎”着孩子到一所又一所学校“赶场”一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于是,重点学校的报名处人头攒动,一般学校的校园里冷冷清清,这已成为一道多年不变的景观。而几乎所有不甘于让孩子就近入学、“电脑派位”的家长们,都在如此这般厚此薄彼地择校,这正是我国以一贯之的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配置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语言杂谈     
《现代语文》2006,(5):24-24
语言是一种“约定”,也是一种“俗成”,每个民族都在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它与一个民族特有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密切相关。中国人一见面常问声“吃饭了”,起初,因为吃饭事大,吃饭不容易,这很可能是一实在的打问,后来说习惯了,用意就不在这里,只是套近乎,表示关心而已。“吃饭”那意思还多:“我请你吃”,这饭不止是饭,可能是一个不错的席面:“不靠父母吃饭”,是表明不依赖父母生活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一次备课组活动的时候,大家的话题集中到一副对联上。这副对联就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一位老师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对仗不工整,上联运用了顶针,下联没有用。另一位老师说,改一下就行了,下联改成“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马上又有老师说,还是不行,这样改过上下联虽然顶针相对,但上联的“大肚”是偏正结构,下联的“开口”是动宾结构,又不相对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