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大音希声”的研究历程来看,对于音乐美学课题的研究除了在美学领域里,还渗透到音乐美学之外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大音希声”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章立足于语义分析,结合古代音乐实践,对其含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4.
"道"是老子思想里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认为,"道"为天下母,是万物生成的根本,因此,"母"的意象在老子思想中具有特殊的伦理意蕴,其所涵盖的孕育之"母"、慈柔之"母"、文化传承之"母"不仅表现了老子"尚阴贵柔"的思想,而且对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瑶 《文教资料》2011,(2):93-94,65
老子以水喻道,"水意"象囊括了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水性与人性的完满结合,正是老子对人生价值的不断追求。  相似文献   

6.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7.
根据较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春秋时期人们思维所能达到的深度 ,可从老子“道”论的内在逻辑、老子与道教联系导出 :老子宇宙本体“道”来源于其养生实践中的神秘的精神体验。此结论得到道教徒养生实践精神体验和现代内养功知识的支持 ,增强了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大音希声”说,是谓无声之乐方是至上之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老子从“道”这一形而上的本体出发.以为天下万物皆是有生于无,有无相生,虚实结合,从而有声之乐非大音也,无声胜有声。  相似文献   

9.
雷红霞 《文教资料》2011,(15):98-99
老子哲学饱含睿智,他特别崇尚水的品德,提出了“上善若水”的命题。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对现代人做人处世仍然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老子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建构的理想人格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命繁衍和文明创造过程中赖以汲取力量的重要源泉。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其在“无为”状态下所蕴含的求真、无私、贵柔、尚谦和普济天下的大公思想等乐观的积极的内核,对于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和完美人格的塑造,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具有同一性特质:“无”与“有”的同一;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境界与意义的同一。“道”的这种同一性的不同表现又具有其不同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他提出的自然哲学思想、人性论思想、伦理道德思想都是为了论证“无为而治”的合理性而服务的.本文将就此对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作清晰而全面的诠释,以加深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从象状和内容两个方面对《老子》之“道”、“一”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子》之“道”、“一”二者都具有实体、过程、原则之义,这三方面的内容又渊于一源;《老子》对“道”之象状的直接描述虽惜墨如金,但它使用了“以‘一’写‘道’”的形象笔法对其作了泼墨尽写,这一笔法是《老子》所从属的荆楚文化的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道德经》二十八章)是老子对求知和行道关系的阐述,追求学问应天天增益,修行大道应日益减损。用到当今世界与人的发展就是如何处理学习科学文化等具体知识和提升自我境界的关系问题,了解了“为道”与“为学”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就能够更好的求知与修正自我。  相似文献   

15.
孙艳红 《考试周刊》2012,(78):19-20
老子具有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本文拟从“人生哲学之依据”及“人生哲学之落实”两方面对其做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6.
老子以“道”为本的言意观是道家言意观的基础。他以“道”不可说论为生发的基点,显示了语言不可能与世界亲密无间的倾向。老子认为,意可通于“道”,但言与“道”隔,不得已而用时只能“强为之名”。老子提出“行不言之教”并不是否定言之功用,而是要求运用合道之言,即“希言”、“贵言”和“言有宗”,其实质是“其中有信”。而对形式上的要求则是要运用“善言”,要“无瑕谪”,从而达至用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王梦中 《天中学刊》2014,29(6):52-54
老子提出的“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蕴意和内在特征,是研究老子思想的又一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8.
一、声、音、乐 “乐”是中国古代美典的最高范畴。它的提出是在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特别是儒、道、墨三家都提出过自己的“乐”观,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乐”在先秦美典中,其内容十分宽泛,它不仅包括音乐、舞蹈,而且还包含了诗歌等文学艺术,一句话,凡是使人快乐的东西皆谓之为“乐”。因此,要弄清老子“乐”观的本质内容,必须从它与先秦诸子文化群落的比较中着手;从分析命题——“大音希声”的各组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究竟什么是老子的“道”呢?据我的领会老子的“道”是: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认为,老子是《老子》推设的作者,而老子是谁,迄今没有令人满意的定论,甚至是否真有过老子其人,也还值得怀疑。中国古代事实上并无单一作家的概念,“某某子”不过是一本书。这本书代表了被认为是其人所创立的思想学派,书的作者实际上也未必就是此人。本文中的老子、庄子并非指老庄其人,而是指这一学派以及创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