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创新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溯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才加入了工业革命的浪潮。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中国将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进入这次数字创新的浪潮,这将为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一轮数字革命会改变创新过程和结果的本质。数字创新的特征及其对创新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需要系统性地回答。因此,研究回溯了前三次工业革命和中国数字化发展中的实践。结合数字创新的特征,基于技术、市场和制度三种机会窗口探讨了数字创新为中国赶超带来的机遇,以及需要面对的挑战。为了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并克服挑战,研究提出了中国数字创新管理研究需要探索创新生态思维、数字技术应用安全与伦理以及数字技术的合法性等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文章用演化理论阐释了工业革命的性质,及其与科技革命和范式转换的联系与区别,探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内涵。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技术、生产和组织上,表现出与当前经济范式截然不同的特征。尽管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尚未完全成熟,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现端倪,不容忽视。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给中国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对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提出挑战。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传统管理方式需从直接干预向营造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信息社会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乃至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也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给高等教育提出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当前,全球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夜,并由此带来先进制造业的大发展。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中国传统制造业来说,要想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并在全球续写"中国制造"的奇迹,培育高素质技术工人显得尤为迫切。依托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产业分工,得益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新工业革命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来判断,人类将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是第三次浪潮的进一步深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结合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而不是噱头。当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是现实又是理想。因为新科技和新管理模式已有了质的突破并影响了人类生活,但是它们还未形成综合创新,未引起社会的深刻变革。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我国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时代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技术成为工科学生、特别是生产第一线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生活、工作手段。作为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师也同样遇到新的挑战,相应地教师教学能力也要得到提高。从教育技术角度探究了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要求,为提升教学质量指明了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自蒸汽机发明以来,很多人喜欢用工业革命一词来回顾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也用来预测从现在到未来一段时间处于"第几次工业革命"。回顾尚且无定论,预测就更是众说纷纭。第三次工业革命?2012—2013年,"第三次工业革命"一词在国内掀起过一阵热潮。美国未来学者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在国内翻译出版。保罗·麦基在自己主编的  相似文献   

8.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要素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全球经济加速向数字经济转变。以数字经济为背景,从机会窗口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作为后发国家面临的制度机会窗口、技术机会窗口和市场机会窗口,并总结提出了中国在进行追赶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机会窗口和宏观环境出发提出了中国在追赶过程中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著名未来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引发各界关注。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暨《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组织邀请广东知名学者以及来自科研机构、高校的相关专家学者对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展讨论。提出从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或者说"新工业革命",尤其对产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支撑新工业革命的各种支柱的调研和分析预测、经济转型模式的选择、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科技管理的创新等若干问题予以思考,以期为广东及国家科技自主发展、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路向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预测》1984,(Z1)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上议论得很热烈。是不是有个“第四次工业革命”(或“第四次产业革命”),工业发展历史如何划分,现在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按照西方比较流行的一种分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七十年代,第二次始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第三次是在二十世纪初开始,以电力、化学制品和汽车的发展为标志。而这一次将是第四次。其特征是电子计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30)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诞生后也在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从广义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从属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将该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极大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目前,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不断进步将能够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能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涌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全面到来。人类社会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技术支持。而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的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和行业。  相似文献   

13.
创业教育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创业教育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新方法。高校应充分研究移动互联网为创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成果,拓展创业教育路径,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最近国外不少人认为现在的世界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高潮之中,即继十八世纪(纺织机械和蒸汽机)、十九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电力、汽车、钢铁生产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原子能、半导体、电子计算机、喷汽式飞机、雷达等)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现在已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15.
工业4.0战略是指当前国际上各国为了提升自身工业和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提出建设一个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生产系统,在工业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操作,将企业生产带入智能化时代,这也被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工业4.0革命过程中,其改革会带来大量的信息化资源,是推动工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信息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会对流体技术行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是当前这类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工业4.0发展和建设方针,对这一改革给流体技术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建立三次工业革命演变的动态模型,第一次工业革命依靠劳动投入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依靠物质资本积累进行经济转换,第三次工业革命依赖于知识和人力资本投入获得长足发展。最后,根据模型分析得出工业革命演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浅谈实现统计全方位电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飞速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史继工业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影响力量深远的一次产业革命。房产信息统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必然与时俱进,实现统计跨越式的发展。在这场意义深远的革命中,作为生产信息产品的统计部门,电子化目标的实现将大大促进政府管理模式和统计制度方法的改革,将使这些领域实现突破性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3,(7):67-68
<正>近期,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中,将3D打印技术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时代》周刊将3D打印产业列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随着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3D打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那么什么是3D打印技术呢?3D打印的概念3D打印技术(英语:3D printing),即快速成形技术的一种,它是以一种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24)
随着社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我们国家近几年的综合发展状况十分良好,我们希望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展方法,促进各个行业更好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在推动信息化时代发展进程的同时,其也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及社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无疑为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报纸等传统新闻媒带来了全新的发展问题。藉此,本文立足于报纸行业发展基本情况,对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对策进行了简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情报学的发展与现代情报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岩芳 《情报科学》2001,19(12):1239-1241,1245
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情报学发展带来的机遇及挑战,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现代情报观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