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诗经》中的田猎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田猎诗,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本文在揭示其思想意义、艺术魅力和史料价值的同时,又与周代的田猎文化进行互参,使二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周代是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确立阶段,也是原始宗教化的演化时期。拿《诗经》与远古歌谣、甲骨卜辞相比,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原始宗教化的演化呈现出以下趋势:存在方式的隐形化,表现形式的民俗化,思想观念的理性化和现象形态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4.
本从媵婚化的角度解读《诗经》中与媵婚有涉的六首诗,并通过分析周代媵婚制和媵婚化,探求促成媵嫁诗产生的诸种化观念。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有许多优秀的爱情诗篇,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爱情诗能够生发以至于保存完整至今日,我们仍能睹其风采,根本原因在于西周到春秋时期封建礼教尚未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7.
韦丹 《华章》2012,(25)
《诗经》中的作品展现了周代人们丰富多彩的婚恋生活,其恋爱形态包括:幽期密约、增定情物、邂逅相遇、执着求爱、单相思、相思相念;婚姻形态包括:私合、正娶、私成明娶、抢占等.这表明《诗经》时代人们的婚恋都正逐渐从原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诗经》中狩猎主体作品的分析,可知周代先民在狩猎活动中射杀走兽多采用追逐射猎的方式。狩猎前射手需佩戴护指和护臂等防护工具以及调整弓矢,射后还需要将弓矢放回弓嚢与箭筒之中。射杀飞禽时多采用弋射的狩猎方式。射手预先埋伏于水泽处,判断飞鸟飞行路径,待合适高度发射带绳箭矢进行射杀。就狩猎地点而言,周王与诸侯多在王畿之内的园囿举行狩猎活动,也常狩猎于畿外之地。那些没有封地的低等级贵族与平民的狩猎地点多不固定,均在郊外的山林沼泽处。同时,《诗经》还记载了周王狩猎的诸多仪节,其中主要包括狩猎前需要择定吉日、祭祀马祖、清点士兵、整理旗帜,狩猎时设置专人驱逆猎物于天子处以供其射杀以及狩猎后宴请宾客等繁杂的程序。  相似文献   

9.

《诗经·召南·江有汜》是一篇篇幅短小,但在内容主旨的阐释上却存在较大古今差异的作品。不同的阐释都建立在对诗文语词不同理解的基础上。重新解释影响诗意解读的重要语词如“悔”“处”“啸也歌”,并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逻辑与表达倾向之后可知,该诗抒发的是一位与即将出嫁的“之子”感情甚笃却不能从行的女子对“之子”的担忧与牵挂之情,真挚的情感抒发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在盛行媵婚制的周代社会,这样的牵挂与担忧符合媵婚制度对媵者的道德要求,这是《毛诗序》提出“《江有汜》,美媵也”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大量西周至春秋中叶的民歌,其中写到很多动植物和鸟类,出现最多的是马和鱼,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鸟和鹿。在《诗经》中虽然龙字也多次出现,但是缺乏对龙的具体形状的描写。可以推断,商周之前,龙这种动物可能就已经灭绝了,留在人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一种民族记忆和标志。龙以头角峥嵘矫健活泼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世界华夏族人的鲜明徽标。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12.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被动消极的。她们既自主大胆地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却又在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历程中,因遭受到来自礼教的、社会的、男性的压制与阻挠,而难以摆脱被遗弃、被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汉初<诗>学的最大贡献在于"经典复原"的成功.经师们靠记忆口头传授,一人不能独尽其经,阜阳诗简之所以<稚><颂>阙如,即是证明.<毛诗>则为藏干隐密而得以幸存的<诗经>全本.在经典复原过程中,<诗>学传播呈现出了无序状态.,随着大师的出现,始有了齐、韩、鲁、赵<诗>学传播的区域性特点.政治力量的介入,使<诗>学传播由无序走向有序,逐渐形成了四家<诗>派系.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有许多优秀的爱情诗篇,展示了古代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些爱情诗能够生发以至于保存完整至今日,我们仍能睹其风采,根本原因在于西周到春秋时期封建礼教尚未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食礼和祭礼都是我们传统礼文化中出现时间较早、发展周期较长、影响广泛的文化系。《诗经》祭品再现.在先秦礼制最成熟、最完善的两周时期,食礼和祭礼进入心理物化和物质意化的“礼制”演进阶段。统治阶级享有祭祀特权和饮食特权,并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这一特权,来治理国家,整合社会,维护自身的统治。这一阶段,也酝酿着礼的“义化”过程,预示礼的进一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经学"流派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清一代诗经研究略分八派,兹逐一论述其得失,以时间为序,大致勾勒曼殊十朝“诗经学”之成就。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的宴饮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世情。从宴饮诗的内容展开,通过君臣上下、同宗近亲等间的聚会宴饮,对《诗经》的宴饮诗进行了比较与分类,将其分成祭祀宴饮和世俗宴饮两大类,并从宗亲、礼乐和道德三个方面分析了宴饮诗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大量的关于描写爱情和婚姻的诗歌,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周代妇女对恋爱自由、大胆、坦诚的态度,也表现了她们对婚姻的坚定、纯朴与始终不渝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她们的爱情、婚姻观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诗经》不仅是优秀的民族文学遗产,而且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地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周代的传《诗》系统不是一个平面,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固定模式。在礼典制度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用诗机制发生了变化,《诗》的功用和影响发生了变化,传《诗》系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考察礼典制度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我们发现传《诗》系统的演变其实就是以不同阶段的礼典特征为标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