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秘鲁访问的3天,真可谓行色匆匆:参观工业项目,拜访华人社团,访问渔业部长,应邀观看当地民族歌舞,出席副总统的午宴,采访藤森总统……离开首都利马的前天晚上,我们忙里偷闲,踏着溶溶月色去了却一桩心愿:看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秘鲁著  相似文献   

2.
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这是著名记者林里给我的第一印象。当我和作家张扬比约定时间晚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他家时,满头银发的林里已经站在门口等候我们很久了。没有客套的寒暄,没有初次见面的拘谨,更没有名人常有的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矜持,他用句关于北京交通拥挤的议论使我们摆脱了迟到的尴尬与不安。这就是一名全国知名的高级记者的家么?并不宽敞的房间里略显空落,陈旧的木床,式样过时的简易沙  相似文献   

3.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4.
最早知道孙世恺的名字,还是在60年代初期。那时,在中学语文课本上,曾读到一篇记叙文——《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那简练的文字、清新的笔触就像一名出色的导游,把人们带进那座象征祖国尊严的宏大建筑物里。这篇文字便出自孙世恺之手。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每每读到孙世恺的新闻专著与理论研究文章,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真有“心向往之”之慨。国庆42周年前夕,借来京学习的机会,在东城区交道口菊儿胡同孙老师的寓所,我们拜访了这位久仰的新闻界老前辈。听说有客人来。白发染顶、中等身材、显得有些发福的他笑吟吟地从卧室出来,热情地招呼让坐。67岁的孙世恺是辽宁锦州人。他早年毕业于华北文法学院,曾就读于范长江任校长的北京新闻学校,后分配到新华社华北总分社。以后就长期在北  相似文献   

5.
1986年6月4日晚上,我冒着北京少有的酷热,在灯市口本司胡同,好容易找到了白夜的家,已经是八点多钟了,走得我汗流浃背。认识白夜,是在1952年9月。那时他是《苏北日报》副总编辑,我刚从一个县的通讯站  相似文献   

6.
说起老记者陆拂为,很多读者就会想起《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野人”张候拉轶事》等一篇篇优秀新闻;眼前浮现出百折不回的“棉花迷”吴吉昌、历尽坎坷的“老坚决”潘从  相似文献   

7.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8.
哈里森·埃文森·索尔兹伯里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不仅又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反响,就连他的名字也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不久前。我有机会采访了他,并得以领悟他那条走向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9.
盛夏。洛杉矶。中国体育健儿在二十三届奥运会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欢欣鼓舞。那振奋人心的热浪涌向大洋彼岸,几乎使全中国都沸腾了。苏少泉,作为《羊城晚报》的特派记者,以一系列精彩、出色的报道,不但为人们传播了胜利的喜讯,也为中国体育由零的突破而开始的伟大进程留下了真实的记录。他那独具魅力的文笔在成千上万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妙手著华章,神工在自然。苏少泉的体育新闻何以具备这种魅力?作为一名记者怎  相似文献   

10.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1937年7月7日爆发时,担任卢沟桥地区宛平县县长的王冷斋先生,便成了这一历史的见证人。44年前,即1957年卢沟桥事变20周年的前夕,我走访了王冷斋老先生。当时,他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这位鬃发如霜的老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讨伐张勋复辟时,他随军来到北京,后弃武从文。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造成华北地区“山雨欲来风满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他冒着枪林弹雨,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表了大量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经过严格政审,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其研究专著作为国内大学新闻专业教材而广泛使用。 他就是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的徐熊。 北京。新华社宿舍16号楼。新华社高级记者徐熊在他满屋洋溢着书卷气的家里接待了我。 虽然早听说徐先生的朴素,但我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环顾室内,年久未换的旧沙发、简陋的木板床、陈旧的柜橱……令人有一种年代久远的似曾相识之感。只是一个个装满了大量书稿的书橱和一台用于写作的电脑,才显示出主人的职业和大雅。徐先生目光炯炯,精神矍铄,他用亲切的滨海乡音,与我娓娓而谈。  相似文献   

12.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殚精竭  相似文献   

13.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1937年7月7日爆发时,担任卢沟桥地区的宛平县县长王冷斋先生,便是一位历史见证人。 在三十七年前,即1957年卢沟桥事变二十周年的前夕,我们走访了王冷斋老先生。当时,他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这位鬓发如霜的老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过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讨伐张勋  相似文献   

14.
1985年10月,正当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五十周年的时候,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哈里森·伊文思·索尔兹伯里的新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同时在纽约出版。这样的巧合,使我们对这本书的问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索尔兹伯里是美国的一位名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五六十年了。他写了很多著作,又多次得到各种新闻奖,在美国《名人录》中有他的名字。在第二次世界  相似文献   

15.
他采访过无效的士兵、军官、战斗。如今,他成了被采访者。即使被采访,这个64岁的老头、新华社解放军总分社前社长也不安分,时而从沙发上站起来在屋里一圈圈地走着,边走边谈,每一步仍是标准的75公分——军人的步伐,他不喜欢踱方步。因为他首先是军人,其次才是记者。他迈着军人的步伐转战山东、横渡长江、踏平东海、驰骋朝鲜、登临雪峰、亲赴谅山,用饱蘸豪情壮志的笔,记录下我军逐日寇、打蒋匪、斗美帝、痛歼一切敢于入侵之敌的一幅幅英雄画卷,雕塑了我军指战员为民族解放、为国家安全,赴汤蹈火、精忠报国的一尊尊英雄群像。他,阎吾,以四十多年的军事记者的生涯,换来了“打出来的记者”、“武记者”、“情景记者”的美称。  相似文献   

16.
布朗姆斯(BrahmsMahadea)1952年出生在毛里求斯的瓦瓜小镇。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魔术师或者摄影师。他选择了摄影,因为在他看来这个职业可以与现实世界里的人和事物打交道。  相似文献   

17.
“我虽然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但我多年参与许多经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规划工作,其间常常牵涉许多大历史的问题。”田长霖对记者说,“我勾勒这幅‘大中华地区知识经济蓝图’决非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8.
19.
又到雪花飘飞时。中国的一批文人汇聚北京饭店,参加人民文学社举办的“中国脊梁”报告文学获奖作品颁奖大会。满头白发的刘白羽同志来了。他飘然进入会场,缓缓地走向主席台,那样缓缓地坐下,慈祥地看着一张张热情的脸。刘老那样安详地坐着,像一位世纪老人,微笑着和每一位前来问安的人握手;微笑着和每一位要求合影的人配合,完成一次次造形。我和刘老合影时,提出了为他写个专访的请求,他微笑着答应了。第二天,我来到刘老的家。~进门,他就说,来来,我耳朵背,请你坐近点,今天没有别人,咱们可以放开谈,你说谈什么吧。我说您作为…  相似文献   

20.
我怀着敬慕的心情去拜访我国著名新闻摄影家、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徐永辉同志。总编室的同志引我到他的办公室,徐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乐呵呵地对我说:“欢迎,欢迎,您是采访我的第107位记者了。” 徐老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闻摄影家。他一直是浙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勤奋刻苦,富于创新精神,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青年时期就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赛中获得了铜牌奖。徐老是获得我国新闻摄影特别贡献奖最高荣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