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不仅是“法治中国”的题中之义,更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通过现代法治意识的“导向”、理性法治行为的“驱动”、崇高法治信仰的“涵化”,其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展现。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教育功能,应建立多元普法阵地、创新法治教育内容、凝聚法治文化氛围等,建构其教育功能在学校的实现路径,为建设平安法治校园、提升社会法治文明贡献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文化全球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文化的全球化必须建立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即全球化的价值观应该是世界上多极价值文化理性融合的结果;新世纪大学生价值文化的主体维度必须以伦理文化与法治文化为主线或支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法治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伦理文化与法治文化的关系,是理性思考与构建大学生价值文化模式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实现管理制度的公平、公正及自由,通过理性及显性文化制度的构建所形成的教育体系。文章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对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核心目的是通过教育体系的优化及创新,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从而实现高校法治教育内容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4.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以人民民主为本质内涵.在党领导下所要倡导的法治文化,正是党领导下的以法治国所需要的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的建立,正是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和必要因素.法治文化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法治国家的建立,必须依赖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政治体制的社会基础、正义公平的法制基础以及法治导向的文化基础等作为地基铺垫来实现完成。而在众多要素中,文化要素是其中关键的因素,没有这个由文化到政治、由抽象观念到具体制度的转化,就不会有现代法治.所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建设,是推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5.
赵艳敏 《高教论坛》2022,(10):10-12
高校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进校园的体现。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法治思维、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提升思政教育实效的重要方式。高校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是多元化的,可以通过渗透式融入大学课堂、感召式融入校园环境、开放式融入网宣平台建设、互动式融入思政育人全过程,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联动,通过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6.
李奕霏 《教育评论》2022,(10):75-81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需要深入到传统法治文化中,从党的红色法治教育经验中汲取营养。陕甘宁边区青少年法治教育经验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和适应性,其密切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当前我国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方向指引和方法借鉴。当前,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应当严格遵循教育的逻辑和规律,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主旨下,联系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陕甘宁边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理性经验,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美国高校的法治教育是面向本科生实施的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在引导学生领会法律精神和原则、培养学生法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路径包括:课程教学层面,以开设法治类新生研讨课和与专业教育相关的法治类课程为主要形式;学生管理层面,校内管理规章依法而建,大学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法定程序管理学生;学生服务层面,大学向学生提供诸如法律咨询、安全保卫、身心健康维护、性侵预防与应对的专业化法治服务;法治实践层面,美国高校确认和保护学生参与校内立法、管理、监督和自治活动.  相似文献   

8.
法治教育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了法治理念教育和普法教育两个方面。由于其他社会主体作为法治教育主体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是青年形成相对稳定的观念体系的关键时期、法治教育有利于防范学生违法、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以及依法治校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法治观念等原因,高校应该成为法治教育的重要主体。高校应该通过开设法律课程、开展普法学生活动等形式开展法治教育,同时应该通过依法治校保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防御性制度的法治,它并不能直接规约大学校长思想与精神的问题,但它能经过制度的安排或良善的法治渠道正确确立大学与大学校长在法律框架内的主体地位,使大学教育活动与政治活动形成一个恰当的分化状态,把两者的关系维持在一个由国家主导型文化向社会主导型文化转移的恒常框架内。  相似文献   

10.
法治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法治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法律活动相联系,并影响着法律活动。法治文化在形式上包括法治思想、法治心理和法治意识三个层次。法治文化和法治建设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主体与法律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法治和主体的概念后,发现法治和主体的本质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祈求和永恒的目标。提出“法治主体”概念,认为具有独立、自由和解放,世俗性、此岸性、此生性,理性,个性尊严的个人才是法治主体。本以此作为检验某一特定社会是否达到法治社会的标准。在比较了“法治主体”和“法律主体,,后,分析了提  相似文献   

12.
没有规则的教育是无序的教育,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法治文化的滋养。高职院校加快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应依循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国家法治相融合,与学校制度、道德教化相吻合,与行为规范及至规则意识养成相结合的路径依赖;搭建实体平台、体验法治魅力,在宣传信息平台与制度实体设置上要突出,并实现创新,这是高职院校法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动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实现高校治理法治化。  相似文献   

13.
和谐文化引领与支撑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法治文化与伦理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法治精神与培育法治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必然选择;自由、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引领着伦理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而伦理文化则以其丰富的资源与深刻的内涵支撑着法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立法的伦理形式、司法的伦理适用与守法的伦理机制是法治文化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分析福建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利用SWOT模型分析福建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优势条件、劣势因素、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带头作用、加强乡镇基层政府的主导优势、强化农民作为法治文化培育的主体意识、积极调动其他社会团体的参与等方面提出加强福建省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已成为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引领法治校园文化新风尚,形塑法治教育教学秩序观,凝聚学生具身发展的法治意识是其价值逻辑.然而,当下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着课程内容单一、衔接性不强以及主体参与意识淡薄等现实困境.为此,丰富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内容,增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性,营造中小学法治教育的共生文化氛围已成为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路径与方向,进而促进中小学法治思维的观念共识、法治精神的行动共识、法治契约的文化共识达成.  相似文献   

16.
文章探讨了我国大学章程存在的不足,并论述了完善我国大学章程的思路:建设大学文化,培育教育信仰与法治意识;广延制定主体,增强利益相关者实际参与性;完善制定程序,提升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优化章程内容,突出重要制度安排;改善外部环境,为章程制定创设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新时代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内容供给相对不足、方式方法相对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失、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提出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厚实法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法治教育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深化法治教育效果;增厚校园法治文化,拓宽法治教育向度。  相似文献   

18.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法治文化从其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显型结构和隐型结构两个层面,即制度性文化和理念性文化。理念性法治文化建设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法制现代化的关键。认真理解法治及法治文化的内涵,吸收西方法治文化的精华,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在要求,从文化视角审视高校法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对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提升高校法治化水平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