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不少家长太好说话了: 孩子说:“我要吃蛋糕。”父母说: “就买,就买。”孩子说:“我要那个会摇尾巴的小狗玩具.”父母说:“好的, 好的.”孩子说:“我要到游乐场玩。”父母说:“马上去,马上去。”要问这些家长为什么对孩子百依百顺,他们大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不顺着不行啊,否则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他们不知道正是家长这样一味迁就, 过度地满足,养成了孩子专横跋  相似文献   

2.
一位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对我说:“现在的小学生说谎的太多了,而且说谎不打草稿,随口而出。”我也遇到一些年轻的父母,他们也为自己的孩子有说谎的坏习惯而感到头痛心烦。这是为什么?据调查分析,孩子说谎,很多是父母造成的。爸爸妈妈吓唬他说:别哭,外面有大灰狼,让它听见了会把你捉去。孩子不懂事时来这套还行得通,孩子长大了,父母再说,他知道父母撒谎,长期耳濡目染,也会仿而效  相似文献   

3.
孩子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敢摸,什么也不敢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森森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胆小,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他躲得远远的。老师走过去问:“你看好玩吗?”他说:“好玩。”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老师就拉他靠近滑梯。他看别人玩得那么…  相似文献   

4.
女人四十     
刘晓庆说过:“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想说:“人到四十,脱胎换骨,做好女人不难。”四十岁的女人开始反省。后悔不该在孩子五六岁时逼着他(她)去学琴棋书画,更应该自小就教给孩子如何竞争,如何在学习方面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四十岁的女人不再过于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倒是把目光投向中考高考,总是在为孩子的学习悬着颗心,尽管口里不说,心中却满装了孩子的成绩,连做梦都想着孩子将来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四十岁的女人不再把父母当成人生路上的拐杖。相反,不经意间,自己倒成了父母、公婆的依赖。尽管有时感觉很苦很累,但同时也会生出…  相似文献   

5.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学生》2009,(10):18-18
同学们.先讲一个“小孩租房”的故事给你们听:夫妻两个带一个5岁的孩子去租房子.房东遗憾地说:“啊,实在对不起,我们公寓不招有孩子的住户.”聪明的孩子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听了哈哈大笑,就把房子租给他们了.孩子考虑的焦点是从父母带孩子转向孩子带父母,即通过逆向思维跨越了“正常”思路不能解决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心海导航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呈诺特说,小孩子开口要东西,做父母的想说“不”,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怎么办?可以按4个过程去实施说“不”。一、首先,承认孩子的愿望。比如说:“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  相似文献   

8.
从欧洲到美洲,从留学读书到工作,生活多年,都未感不适;却在嫁了一个“老外”,生儿育女后,发现无法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与欧美的育儿观差异太大了。“包干制”与“责任制”中国父母疼爱子女的内涵是“包干制”,对子女的一切没有不关心的:吃得好不好,与同学相处得怎么样,下雨了就去给孩子送伞,天冷了就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总之,把一颗心都系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生活的重心。欧美父母疼爱子女则是“责任制”:把子女的身体养壮壮的,供他们上完高中或大学,让子女在儿童和青年时代生活得快快乐乐。父母不但不负责为子女规划未来,连子女交什么朋友…  相似文献   

9.
有位母亲来信说:“我很想知道,从几岁起父母可以对孩子强调服从;把玩具收起来,在桌子旁坐端正,上床睡觉去,别再玩了,去把门关上……”信中补充说:“我的孩子今年两  相似文献   

10.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时下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父母常常扮演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唱“红脸”,另一个唱“黑脸”,比如,一个说:快去把作业做完,否则小心我揍你!另一个则赶快说:别那么凶吧,他还是个孩子嘛,他懂什么呢,来,乖乖,先把饭吃了再说。这种情况下,唱“黑脸”的管教体罚孩子,想使孩子感到惧怕;唱“红脸”的说情呵护,想使孩子感到温暖可亲,这种一严一宽,一硬一软的做法究竟好不好呢?我认为这种家庭教育法有诸多弊端。  其一,会把孩子培养成“欺软怕硬”的“两面人”。唱“黑脸”的在家时,他就乖乖听话;一…  相似文献   

11.
父母对待小孩子,通常会有哪些错误的观念呢?陈鹤琴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种。 一、小孩是一个小大人 有一个叫知非的孩子,家里规矩很多。他要玩水,母亲说;“衣服要弄湿的。”他要出去与邻居小朋友玩,又说:“你要同他们闯祸的。”吃饭时,他要讲讲话,发表自己的意见,父亲禁止道:“小孩子吃饭,不准饶舌。”他要在家游戏,又被训斥:“不要顽皮!”这样,久而久之,他竟变成一个萎靡不  相似文献   

12.
家教论语     
天下父母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的孩子身上如果有什么让你觉得不顺眼的地方,你就是产生这个不顺眼的地方的根源。孩子身上的毛病都应该到父母身上去寻根。一般父母总爱把孩子成绩不佳同孩子不用功联系起来,其实导致学习成  相似文献   

13.
玫瑰作饵     
有个7岁的小女孩,总不愿跟父母去郊外钓鱼。她说,一看到淌血的鱼就心疼,她不忍心看到鱼儿挣扎、哭泣。所以,她宁愿每周六一个人在家,也不跟父母去垂钓,哪怕因此而被父母打屁股。她也不允许父母当着她的面杀鱼,否则就大哭大闹,来抗议父母的“残忍”。她的父母为此常常苦笑着说:“我们家这个傻孩子……”  相似文献   

14.
孩子是怎样健康成长的?他们不但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说“是”表示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及时地说“不”表示指导和扶正。因此,学会拒绝孩子成了为人父母必备的一个教育技能。  相似文献   

15.
萧于 《家庭与家教》2006,(10):54-55
我们有一个儿子,今年十三岁,养尊处优惯了,心理非常脆弱:说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暴跳如雷;批评一句,就要反驳家长十句;刚刚把他从“掌心”放下就说家长冷落了他,不爱他;稍微延迟一下他的要求就四处告状(向爷爷、奶奶等),甚至以破坏家电家具相威胁;学习成绩不好还不让说,一说就骂人、赌气,甚至离家出走;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简直来了个大掉个,父母成了“孙子”,儿子成了“老子”。请问我们该怎么办?四川家长李民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表面该指责的是孩子,实际该检讨的是家长自己。家长为人父母之初就没有摆好孩子的位置。若从小就把孩子当做家庭的普通…  相似文献   

16.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发出一种日益强烈的感叹:孩子不听话!当爸爸妈妈的要孩子做一件事,比方说让他倒一次垃圾,或是刷一下牙,孩子都会脖子一拧,说一声“不!”我们从观察和研究中不难发现,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常常不在孩子身上,也不在父母说的“话”本身有什么不对,而往往在父母自己没有把“话”说好。合理的要求,不恰当的表达,结果使孩子不肯听话。因此,欲使孩子“能听话”,父母必须懂得应怎样“说话”。父母说话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如果父母向孩子提出的是“要求”,那么就不是“请求”。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按照人际交往与家庭教育的原理来看,“请求”和“要求”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在孩子看来,请求是可以选择的,既可以照办,也可以不照办;要求则是不可选择的,是必须照办的。因此,要让孩子听话,我们必须坚持贯彻这个原则,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周冰的父母为了安排好孩子的暑期生活,特地拟定了一张“作息时间表”,希望孩子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和活动。有一个星期天,妈妈安排孩子上午复习功课,午睡两小时后,去看电影。谁知午饭后,孩子认为上午学习没玩过,现在可以玩到看电影,不肯睡午觉。妈妈耐心地劝他睡午觉,并说:“如果不睡午觉电影就不能看。”孩子眨巴着眼睛望望妈妈,发现妈妈不象开玩笑。也赌气地回答说:“不看就不看!”爸爸走过来用手指了指贴在墙上的“作息时间表”。孩子瞟了一眼,依然无动于衷。见到孩子这付任性的样子,年轻的父母悄悄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由妈妈到附近的电影院把三张电影票全部退掉。孩子不知道事情的经过。直至下  相似文献   

18.
当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电视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说:“电视使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世界公民,因为电视已把孩子们同全世界连在一起。”中学生说:“电视带给我快乐、知识和友谊。”父母说:“电视确实让今天的孩子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大方得体,但问题是并非到此为止。”那么,电视,究竟给中学生及家庭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9.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验:小时候孩子总是特别乖,父母说什么都听,可到了4岁左右,孩子开始不那么听话了,开始会说“不”了,这让父母很苦恼,于是,“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就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其实,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不顺从家长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3-5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成长,一种进步。父母应该就事论事,理解并引导孩子,不能简单而不加考虑地说:“你以前很乖,现在越大越不听话了。”经常听到父母的这种评价,孩子会不知所措、莫名其妙,还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很无助并开始否定…  相似文献   

20.
教育文摘     
所谓儿童观,就是家长对子女的总看法和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现代社会新的儿童观主要包含: 一、正确的“孩子所属观”。从血缘关系看,孩子当然属于父母,但单纯把孩子看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则不妥,只有树立“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的观念,父母才会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教育、要求孩子产。二、正确的“儿童角色观”。许多父母在考虑家庭关系时,认为“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不可能变孩子为家长。”因此往往以教训的语气去命令,要求孩子服从。如果父母能从“父母和子女都是家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