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宣州报》社最近决定,以该报今年上半年发表的新闻(消息、通讯、调查报告、读者来信等)为对象,开展“虚假稿件”有奖揭评活动,我为此举叫好!  相似文献   

2.
我搞业余通讯报道工作才一年多的时间,向各级新闻单位投稿158篇,被采用102篇。有业余通讯员问我有什么诀窍?我的窍门儿有三: 一熟悉报刊,选准栏目。每家报刊根据宣传的需要,常常开辟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栏目。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读者来信”;《新闻与写作》的“当好通讯员浅谈”;北京《支部生活》的“读者论坛”等。各种栏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选稿标准。通讯员,如果善于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写稿件,要比“天女散花”投稿件命中率高得多。  相似文献   

3.
(一)不少读者来信都提到,自己读了《新闻与写作》后,被报刊电台采用了不少稿件,成为优秀通讯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促进作用等等。一些读者还将刊物介绍给亲朋好友,使他们也对新闻与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湖北罗田县天堂壹级电站周炀:“自1985年订阅《新闻与写作》以来,它使我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我继续订阅了1989年的《新闻与写作》。在我的影响和介绍下,我们单位的几位年轻人也对贵刊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4.
1982年1月,我从工厂调到市广播站当记者,连续6年被评为信阳地、市新闻战线先进工作者。1984年还被《河南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6年来,我坚持以正面报道为主,热情讴歌了四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同时,坚持了读者来信和批评性稿件的写泎。我认为报刊电台发表读者来信和批评性稿件,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群众监督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年的业余写作生涯使我感到:新闻写作来不得半点含糊,要让自己的稿件见诸于报端,必须坚持“三性”,即韧性、决心和信心,只有通过艰苦的磨炼,才能“闻”到油墨的芳香。 一、韧性。一些初学写作的同志,往往经受不住稿件未被录用的考验而心灰意冷搁笔不写,我觉得这是一种没有韧性的表现。稿件不用实际上有多  相似文献   

6.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7.
读者之声     
解放军驻昆某部政治部邓忠开:去年初,我从基层连队调到部队政治部报道组,当一名报道员。那时,就连新闻“五个W”是什么我也不知道。采写的稿件都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新闻干事向我推荐《新闻与写作》。其中的“新闻来稿评析”、“新闻选择探微”、“新闻标题写作”、“采写体会”等专栏通俗易懂,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我把1992年至今收藏的  相似文献   

8.
在编辑近期读者来信时,有一封信引起了我的兴趣,信的题目是“我最爱从后面往前看《新闻与写作》”,写信者讲了阅读《新闻与写作》的方法和收获,可谓别具一格。信里是这样说的: “我是北京市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办公室秘书,叫崔万忠。写新闻通讯是我的业余爱好。为提高写作水平和增强新闻意识,便拜《新闻与写作》为师。每期一到,我都一页不落地由头至尾细读一遍。后来,发现每期阅读由最后面往前面看收获大,为什么呢?由后至前看,就是先看作品专页,征文选登,通讯员浅谈,从优秀范文中欣赏学习别人的妙笔如何生花,构思体会;再看写作杂谈,地市县报经验谈,新闻采访笔记,新闻作品评析,这是从理论上方法上得以进一步提高;从由浅至深,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中受益非浅,稿件采用率不断提高,仅1988年被建设报、北京电台、亚运会工程通讯采用稿件70多篇,被市建工总公司、亚运会工程通讯评为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9.
我是1986年10月份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写作的同志一样,一味地追求稿件的数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整日地写呀,写呀!甚至夜里熬到十一、二点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结果呢,恰恰相反,采写了几十篇、上百篇的稿件,投往报社,却似泥牛入海,杳无音信,竟连块“豆腐干”大的也未见报,渐渐地我对写稿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是否是写新闻报道的“料子”. 一次,我把“爬格子”的苦楚向一位老报道员讲了,他送给我几本《新闻爱好者》,甭提当时我多高兴了.“通讯员园地”、“新闻写作入门”等栏目的文章,对我启发特别大.我总是读了又读,爱不释手。由于吸取了别人的写作经验,并注  相似文献   

10.
不管看什么报刊,我总是喜欢翻翻它的“读者来信”。这不单由于那些信上反映的问题大多是我关心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往往使我回忆起一段永生难以忘却的往事。我通过它进入了新闻界,而且直到现在我还在新闻界工作。这家报纸是上海文汇报,它的“读者来信”专版叫“读者的话”。“谁叫你写通讯的文章”一九四六年我在河南开封高中读书时,对这个专版虽然也很爱看,但没给它写过稿。我当时的兴趣是搞文艺创作,给这个报纸的文艺副刊“笔会”和上海的其它一些报刊投过文艺一类的稿件。七月  相似文献   

11.
我“爬格子”已有9个年头了,相继敲开了全国83家新闻单位的大门,发表了多种体裁的稿件2000余篇。有人间我的诀窃是什么,我在实践中体会最深切的一点就是,要留心研究不同报刊的不同栏目,针对栏目特色写稿件,给稿件选合适的“婆家”。 记得初学写作时,我把投稿视为“跳井”,投进邮筒的稿件经常是“泥牛入海”。1986年夏季,我参加了抚顺市首批新闻干部培训班,听报纸编辑讲了“报纸专栏特色及稿件要求”的课后,我茅塞顿开,从此自觉摒弃过去那种用复写纸发“通用”稿件的散射作法,留意揣摩各家报纸的办报特点,及其栏目选用稿件的“胃口”,有的放矢地写稿,定向投稿,这样做的结果,稿件刊用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良师益友     
三年前,我偶然见到《新闻爱好者》,一翻阅便爱不释手。其中“稿件评改”、“经验体会”和“通讯员园地”我最爱读。我连订三年,用从它身上所学到的知识、思想和经验来指导自己的新闻写作实践,成效极大。三年中,我已在省内外20多家新闻单位发表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3.
我想对初学新闻稿件写作的通讯员朋友,谈谈如何克服新闻稿件写作中的“一、二、三”公式化现象问题。 因为很多同志在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  相似文献   

14.
本刊收到一些读者来信,要求介绍消息写作的基本要领,现特发表伊尹、刘海两位同志的文章供参考。这两篇文章都是就一篇具体稿件如何修改来探讨消息写作的,估计对初学写作者会有所帮助。稿件的修改加工,既是新闻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必要步骤,也是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因此,两篇文章还可供初学编辑工作的新闻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石家庄市华北制药厂李应军:我非常喜爱清新、淡雅的《新闻与写作》,并连续三年订阅这本杂志。每到年底,我都把十二期《新闻与写作》装订成册,便于反复阅读。我感觉:“散文赏析”、“新闻写作方法谈”、“新闻来稿评析”、“写作杂谈”栏目办得很好。细细品读后,收益匪浅。几年来,我把《新闻与写作》做为良师益友,做为提高理论修养的必读刊物,先后在省、市、厂级报纸上发表近200篇新闻稿件,连续三年被评为厂级优秀通讯员。我所写的文章,从谋篇布局、语言运用,深化主题等方面,都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16.
我从去年初开始学写新闻稿以来,已经在各级报刊发表二十七篇“读者来信”。我从实践中体会到:抓住社会上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做到一事一稿,力求使“来信”稿内容有针对性,这样的稿件,群众喜欢读,而且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去年初,我厂不少工人不愿签订承包合同,原因是前年签订承包合同时,领导把上交利润指标规定好,工人在承包合同上签上名,厂领导就甩手不管了,让工人自己找活干,工人们普遍意见很大。我就写了《工人要求企业领导找活干》的读者来信,投寄给《塔城报》。这篇稿件发表了后,厂里很多工人都争着看,不少工人同志说:你这篇稿件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矿灯充电工,业余时间爱写作。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新闻知识》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更是我的良师益友。 我是1987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的,刚开始写新闻报道时,和广大初学者一样,一味追求稿件数量,不懂得稿件的质量,认为“万箭齐发,必有一中”,抱着打彩碰运气,整日地写呀,写呀!结果,一年采写了上百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偶然有个“豆腐块”发表,也是经过编辑精心修改的。  相似文献   

18.
从我做通讯员工作三年来的实践和与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接触过程中,感到初学写稿要注意“两忌”:忌“急”、忌“长”。即要克服写作中的急躁情绪和写作时希望拉长篇幅的不良心理。急躁是初学写稿之忌。我有一位熟悉的同志,初学写作时积极性很高,连续多次向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投稿,天天盼望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结果稿件却没有被采用。最初尝试的失败,使他产生了急躁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甘肃嘉峪关市酒钢原料处宣传部王鹏:《新闻与写作》,使“半路出家”的我由“外行”变成了“内行”。自一九九0年至今,我已在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200余篇,两次被《甘肃工人报》评为优秀通讯员。《新闻与写作》确实是一本质  相似文献   

20.
夏瑞祥到昌乐县人武部任政委一职后不久,就组织全部人员开展了“干一流的工作,出一流的报道”活动。夏政委讲:“工作只干不写等于完成了一半,既干又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夏政委的号召下,全部迅速掀起了学习写作的热潮,短短的3个月时间,100多篇稿件寄到了报社、杂志社,见报刊的有30多篇。  夏政委非常注重培养写作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对新闻爱好者进行写作讲座,传授写作经验。对同志们写出的稿件总是认真地修改。一次我把写好的稿件给他看。他说:“水平虽然不高,但能写出来就是进步”。随即拿起笔在稿件上勾勾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