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论语》的"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丽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1):41-43,62
<论语>中用"而"的地方多达300多处,作者从句子构成的角度将<论语>中的"而"分为"动 而 动( 宾)"、"主 谓 而 不 动"、"动 而 动"、"动 而 动 之"、"动 宾 而 动 也"、"动 而 者……也"、"主谓 而 主谓"、"而已中的'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八大类二十多小类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进一步研究古代汉语"而"的语法作用作了铺垫,具有一定的资料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覆核敦煌原卷的基础上,从"不明词义而误录误改"、"不明对仗而误录"、"不明繁体字分工不同而误改"、"当改而不改"、"不当改而改"、"径改而不出注"、"自乱体例"、"脱文"、"未吸收前人成果"、"不明韵律而误"、"不明俗字而误"十一个方面,对《全敦煌诗》中的校勘失误进行了纠谬。  相似文献   

3.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其技术价值思想丰富而深刻。基于"道生"、"德畜"、"自然无为"的价值根据和取向,老子提出了"朴散则为器"、"埏埴以为器"、"大制不割"、"善行无辙迹"和"物象精信"等深邃的技术思想。在老子看来,技术的发展过程作为"无技术→有技术而用之→有技术而不用"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无为→有为→无不为"的价值实现过程;技术因道而生,得道而动,借道而行,为道而去。  相似文献   

4.
屈原忧患意识源于其前代社会各阶层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它的生成与楚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忧己等."忧国"体现在为国君昏庸而"忧"、为党人误国而"忧";"忧民"寓于作品所表现的民本思想当中;"忧己"体现在:为得不到国君信任而"忧"、为志同道合者变节而"忧"、为自己孤立无援而"忧". 忧患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忧患意识、忧患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宣泄.  相似文献   

5.
"懂而不会、会而不能"到"懂而会、会而能"体现了学生日趋完善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受内因(自已学)与外因(教师教)共同推进.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懂而不会、会而不能"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自然离不开解决问题,更离不开高考.当下,全国的高三师生都在紧张有序备战2013年高考.此刻,若能充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懂而不会、会而不能"现象并尽可能消除之,对改良高考复习、提升高考成绩无疑是大有裨益.下面,笔者就高三数学复习中存在"懂而不会、会而不能"现象的成因与应对策略和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6.
辞章乃由"意"与"象"结合而成,而此"意"与"象"两者,形成双向互动的关系.如是由"象"而"意",即为"读"(鉴赏)的过程;而是由"意"而"象",则为"写"(创作)的过程.因此读与写是分不开的,而本文即以此为基础,先针对辞章的内涵(词汇、意象(狭义)、修辞、文法、章法、主题(主旨)、文体、风格等),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加以统合,再举"意象"、"章法"与"主题"(主旨)为例予以说明,凸出读与写双向互动之情形,以作为语文读写研究或教学之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久暂章法切入分析文学作品,可以有"由暂而久"、"由久而暂"、"暂久暂"、"久暂久"四种不同的时间设计.而新诗中形成"由久而暂"结构者较为常见,因此就会造成"时间定格"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久"时间对"暂"时间形成对比或调和的烘托,而且此"暂"时间不仅兼具个别性与代表性,形象独特、情意丰富,并且置于诗末方才出现,更是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凡此种种,都让这个"时间定格"益发鲜明而独特,美感极为强烈.  相似文献   

8.
依托对"故事"与"诗"的固守和兼容,王安忆构筑了自己的小说艺术,而通过"故事与诗的交汇",王安忆更部分地实现了其"现代"而"古典"、"艺术"而"通俗"的小说艺术理想.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仁富"思想是以"仁"为本质,以富而能义、富而能礼、富而能均、富而能信、富而能乐等为内涵,体现了先秦儒家对"国富民富"的美好理想与追求,对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贫富不均、唯利是图、为富不仁等错误思想和行为有批评与指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不是"切割"之"分",是"联系"之"分"和"复归"之"分"。"天"无"意"而"人"有"愿",这是"天人"之所"分",而"天"、"人"皆有"成"有"得",则是"天人"之所"同";"天"之所"成"所"得"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而"能参"之"人",则以此"成"此"德"为之所"为"之所"求"的价值原则,故称为"天德"。进而,"人"也是"天"之"不为而成,不求而得"之一,其"形具而神生"而可知"天功"、效"天德",成"王者之政"。由此,荀子对"天"、"人"之间的勾连作出了新的理解,重建了天人关系的学说,在哲学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突破。  相似文献   

11.
在刘勰看来,从文章发展流变史的角度分析,纬书和《离骚》分别代表了经典文章之后最早也最为典型的两种方向不同的"文变"之路:前者,走的是完全"乖道谬典"之路;后者,走的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之路。因此,如果从文学发展的源流来探讨创作之得失,进行理论概括,则舍纬书、楚辞而莫能办。针对诸家之说"褒贬任声,抑扬过实","鉴而弗精,玩而未核",刘勰以"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贞而不回"、"体约而不芜"、"文丽而不淫"为批评标准,进一步考察了楚辞创作之得失。刘勰在《辨骚》中,既肯定了文章要新变,同时要防止因求新变而过分,提出了"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为文思想。这是从文章发展的源与流、得与失出发而得出的又一重要的文变思想。  相似文献   

12.
《解密高效课堂》一书主要从如何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快乐学习"三方面揭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它主张"学生因自主而发展"、"课堂因互动而精彩"、"课堂因快乐而高效"。全书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线索:"教师要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  相似文献   

13.
在生本理念下,教学活动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展开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在教学的准备和实施阶段,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并对其发展的"势"头做出预判,在此基础上因"势"而动,力求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融、乘"势"而导、顺"势"而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从而助力课堂走向精彩。  相似文献   

14.
王林林 《文教资料》2013,(15):44-45
以"无为"思想而著称的道家,主张尊重自然界、人类社会,由此达到"无为而有为"的理想境界。汲取道家这种"无为"思想,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偷工减料"、"不求甚解"、"留有疑问"、"要求阶梯式"等教学手段和方法,达到"无为而有为"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5.
谢德三《墨子虚词用法诠释》认为"而"作指示代词犹"此"、作系词犹"乃"、作准系词犹"如"、作副词犹"乃、才",并根据译义把"而"归为介词和连词。这些"而"的语法功能都是连接前后两个谓词性结构,是连词。《墨子虚词用法诠释》忽略了"而"的语法功能,用强赋实义、翻译的方法,对"而"做出的词性归类是值得商榷的。《墨子》中的"然而"大部分都不是凝固结构,"而后""而况""而已""而已矣"都是词与词的组合,《墨子虚词用法诠释》把它们都归为熟语也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子产而死"、"富而可求"之类句子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而谓"结构,"而"前的名词既是主语,也是话题."而"是连接主语和谓语的语气词,可以看作是古代汉语中特殊的话题主语标记.  相似文献   

17.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时代的号召,后来成为科举制度对人才的政治诱惑,也是现在许多受教育者追逐的目标,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笔者在这里分析"学而优则仕"和"研而优则仕"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影响。一、简述"学而优则仕"的含义变化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学"在这时主要是指学做人、学做人的道理、学做人的规范",优"是指宽裕、充裕。"而"是连词,"仕"做官为宦。孔子时代,仕者多为贵  相似文献   

18.
简单论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问"四忌"——指名提问、偏爱式提问、批评式提问、喧哗式提问,以凸显"问"而"思","思"而"启"。  相似文献   

19.
"链"是学科教学立意的灵魂要素,是支撑和推进深度教学的"第三只手"。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体教学实践,可从逻辑链、思维链、情境链、问题链、价值链五个维度切入,寓教于"链",思行结合,探究深度教学如何因"链"而爱、因"链"而动、因"链"而效。  相似文献   

20.
《全敦煌诗》是敦煌诗歌整理的集大成之作,但在校勘上存在"不审音韵而误认"、"不审音韵而误改"、"不审音韵而误补"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