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一战后,美国的经济由繁荣进入萧条。美国政府并没有从内部采取措施解决经济萧条,而是对外竖起了高关税和贸易保护的大门,来保护国内市场。美国的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柯立芝繁荣"的出现,但导致了1929年更大的经济萧条,并使各国对美国采取关税报复措施。这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只有与别国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全球贸易对话,主动参与全球竞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北省农村集市贸易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而萧条.面对困境,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算重市场规律和调动多元的市场参与主体等,使农村集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形式和交换方式多样,繁荣了河北省农村集市贸易.  相似文献   

3.
广西左右江河谷集镇曾经辉煌兴盛,近代以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等原因,逐渐萧条。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难点在于以农村集镇、县城为重点的"在地城镇化"。研究广西左右江流域农村集镇振兴,对实施左右江流域开放开发、加快新型城镇化以及实现脱贫攻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通过提高个体劳动者素质,促进其从生产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出去,顺利实现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同时避免和减少经济萧条时"回流"现象的发生;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职业教育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社会就业.  相似文献   

5.
当前"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就业困难,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萧条。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就要转化小农经济,实现农民、农业与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主要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建立农业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村资源、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方面建立农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从农民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就业、农民工方面建立农民的发展与转型智库。  相似文献   

6.
一战后的美国,由于战争的影响,经济由繁荣进入萧条。美国政府采取高关税和贸易保护措施保护国内市场。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柯立芝繁荣"的出现,但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因为它导致1929年更严重的经济萧条,并使各国对美国采取关税报复措施。美国的高关税政策体现了其国内政策与外交政策的张力和冲突,而这种张力的背后是其国内极端经济民族主义和自由国际主义两种势力的较量。美国政府总结经验教训,意识到只有与别国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只有双赢,才是美国长久繁荣的保证。以邻为壑、零和博弈只能导致损人不利己、引火烧身。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一名在农村工作了近二十年的教师,我亲自见证了农村小学从繁荣走向萧条的全过程。看着一学期比一学期显得空而大的教室,我也失落过,觉得自己每天给那几个学生上课很没有激情,可随着我校语文组开展"农村小学小班化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策略"这一课题以来,我又找回了以前的激情,下面就我在打造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互动课堂方面的点滴收获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课堂改革从改变传统的座位方式开始,圆形、马蹄形、月  相似文献   

8.
视野     
萧条年代的"口红商品"在经济萧条年代.至少有两类商品是能逆市而上的"口红商品"。一是省钱型商品。比如.消费者都盘算着少买价格责的肉和面包,而多买廉价的土豆;都减少了外出吃饭的次数,导致微波妒之类的家用小电器业务量猛增  相似文献   

9.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大量农村资源转移到城市建设中,使得城乡"二元化"结构日趋显著,甚至导致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出现萧条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振兴乡村经济成为国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温州市为例,以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乡村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贡献,为温州市乡村经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1.
乡村“半城市化”既是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生活现状的描述,更是对城乡分立背景下乡村和农民工未来发展的展望.乡村“半城市化”开始在乡村“家园”空间变革、行为方式变化以及基础设施更新等方面有所表现,不过在公共服务设施、组织化程度、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乡村“半城市化”不仅对于消除城市农民工暴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其现实功能,而且对于城乡区域结构优化具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审美距离说分析王绩《野望》、王维《渭川田家》等作品,其中对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是审美距离所致,其羡慕之情正好说明他们不能归去的处境或似归非归的状态。文人赞美的田园风光和田家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可观赏却无法进入的世界。当文人在潜意识的距离中或以超功利性的眼光来打量农家生活时,感到的是它们与官场和宦游生活相比而独有的单纯和自然,而当真的投身其间时,便无法忍受其间的单调和艰苦。可见,文人诗歌中所表现的田园之美和田家之乐,大多具有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农民工的迁徙决策会产生重大影响,而同时农民工回流的决策对于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推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推一拉”理论的思想以“城(流出地)一城(流入地)”为分析框架,利用对曾在外打工的回到江西省内工业园务工农民工的调查结果,实证分析了农民工回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能否在城市稳定体面的生活是农民工回流决策的决定因素,户籍制度反而没有政府想象的那么重要。发达地区城市高昂的居住成本、日常生活成本及处于城市底层的就职状态促使外出农民工选择回到原流出地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14.
内窖摘要: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密切相关,首先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才能进一步推动均等化目标。城镇化的迅猛发展使得资源配置由农村流向城市,形成“城乡资源金字塔式流动”;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实施,形成“城乡资源倒金字塔式流动”。目前,城镇化发展正进入转型阶段,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机遇:在倒金字塔的多元化城乡公共服务取向下,重视城镇对周边的农村的辐射及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支持一反哺”长效机制,逐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即以“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镇村←→传统村”为链条,构建城镇化建设下“多元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路遥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和近年来涌出的乡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主人公谢永强,都生活在农村,都不满足于生活现状,为事业和爱情不懈奋斗,同样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却有着不同的结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农村青年完成了由“高加林”到“谢永强”的嬗变,其爱情观、事业观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6.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一规定的出发点在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以缓解当前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对于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顺利开展工作服务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则没有涉及。这导致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进行得颇不理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将制度的出发点定位于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据此,应当在制度上明确大学生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方向,并鼓励优秀大学生在服务期满后继续留在农村创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的起点是乡土逃离,之后的变迁更加凸显了乡土逃离的趋势。在城市包围农村、工业统领农业时代,城市几乎占据了一切优势,农村在制度上被忽视,在经济上被边缘化,在文化上被荒漠化,整个农村都失去了得以发展其特色的根基,成为城市的复制品,乡土逃离的农村只能孕育出乡土逃离的农村教育。寄希望于新农村建设能够带来农村教育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中共早期组织虽然主要创建于城市,但是"乡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却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其间,中共早期乡村组织为革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湖北作为中共早期组织比较活跃的地区,其乡村人口的流动为中共早期组织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大量乡村人口入城求学、务工等,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又回到乡村利用传统社会网络发展组织。这样的传播方式虽使中共早期组织在湖北乡村得到快速发展,但其弊端是组织根基不够稳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派遣大量党员下乡对乡村党组织进行监督、改造,稳固了组织根基,确保了党内思想的同一性,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变化以及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公共生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研究农村公共空间的变化,有助于了解农村的变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大浪小草义工为视角,调查分析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讨论义工对人的城市化进程的积极影响。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理解人的城市化内涵。人的城市化分为四个阶段,即人的流动、就业、融入和归属,前三阶段是物质层面的量变,而最后阶段是精神层面的质变。人的城市化有两个方向,即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城市精神向农村扩散,而后者也是人的城市化最后阶段的延续和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