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进展,广大教师已认识到在品德教学活动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都注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由于新课程改革推行的时间比较短,广大教师尚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所以在目前开展的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①活动的课前准备不足,开展得比较仓促,随意性较大。表现为课堂活动组织比较散乱,目的性不强,有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②把活动当作“标签”,把学生当作展示自己教学理念的工具,缺乏尊重和平等意识。表现为为了实现“目标”而随意中断…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把握自我,并在其与生活、社会的互动中发展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儿童与生活”入手,实施活动化教学,能有效提高品德课程的教学功效.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寿春 《教育文汇》2014,(21):32-33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指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恰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思品新课程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那么,初中思品课如何实施体验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张长英 《天津教育》2004,(10):41-43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重新肯定了活动教育的价值,进一步为活动教育思想提供了较科学的理论依据。皮亚杰认为:人的  相似文献   

7.
张道席 《考试周刊》2010,(57):162-163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思想品德课程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为了消除思想品德课为了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切实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化"的教学策略正被广大教师所采用。所谓"活动化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下以学生主体参与、自主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为特点,  相似文献   

8.
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和认识生活,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儿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必须是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让儿童在体验中拥抱生活,要在活动中升华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标准指明,活动性是本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如何把握《品德与生活》课教材的特点,实实在在的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人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的热切关注。一是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和个性养成,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主体性活动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思品课教学目的。二是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思品课教学的形式由教室移向社会,方法由说教移向实践行动,内容由教材描述移向实例展示,并力求认知与践行的同步发展,拉近了教材内容滞后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三是它突出教学过程的活动性,不是以往那种只引导学生学习和分析课,通过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和教师的循循善诱来达到目的,而是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活动化思品课教学为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谈谈它的基本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12.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教育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要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如何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品德学习,培养并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一、创设生活情景教学内容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教育要回归生活,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指导思想。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研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对于儿童来说,综合型的品德与生活课是颇具"亲和力"的一门课程,其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各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是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创设各种形式的活  相似文献   

15.
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提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以下简称思品课)效果的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角色,由变旁观者为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探索、主动地发现、主动地评价,从而获得自我感知、自我触动、自我陶冶、自我励行的教学效果。一、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新的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探索出有效的"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做社会人"的实践活动策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在具体操作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立足于儿童生活世界,引导儿童直接参与、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参与.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让儿童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该由纯粹说教移向实践活动,由教室移向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动”起来,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切实做到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19.
厉波 《山东教育》2009,(10):35-36
“内容活动化,话动内容化”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我明确提出了“让活动贯穿课堂”的教学要求。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打破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固有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生活逻辑为主线、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互动为手段、以问题探究为基本形式”的新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升华。现将对这一模式实施中的认识及思考总结如下,与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