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入手,对贾平凹的小说《极花》中"老老爷"的形象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指出他是乡村道德的承担者和文化的传递者,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社会转型期的淘汰者。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作为我们解读《极花》、解读中国农村传统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花被窝”是一个久违了的乡村文学意象。说起“花被窝”,即使没有足够的乡村经验的读者也会联想到一些素朴温馨的生活画面,这正如小说中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乡村媳妇秀水最初对“花被窝”的美好印象一样:那一床花被窝是她从娘家带过来的嫁妆,大红大绿,有花有草,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在乡村办学实践中发展出有中国特色并切合当时实际的乡村学校管理思想。陶行知批判传统的“死教育”,以学生的生活力为乡村学校管理的内在目标,并通过“教学做”合一和学生自治来实现;他立足乡村实际,在尊重乡村文化的前提下以学校教育推动社会进步;他秉持“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教育”的信条,想方设法筹集办学经费,把有限的经费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提升当前农村学校的办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如何维系乡村传统文化可持续性,是当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而乡村旅游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好载体,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既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负面作用,应建立"政府主导"的保护机制,保护原生态乡村环境,保护乡村人文生态资源,整体保护乡村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小说史上的乡土叙事主要有偏于主观和偏于客观的两种类型,它们都建基于现代性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之上.铁凝的<笨花>力图走出这种主客二分模式,以主体间性的视野展示乡村生活,从而实现了对乡村叙事的丰富和拓展.对日常生活及其意义的发现和关注是<笨花>不同于既往的乡村叙事的重要特征,日常生活描写在小说中不只是点缀和装饰,而是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教育研究者一直聚焦于儒家经典,从中寻求教育观念传统,并以此作为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起点,底层乡村民众的教育观念传统被遮蔽。通过对苏北M村进行深入的民族志研究,该村民众"务实求验"的思维逻辑被发掘。这主导着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构成了乡村教育观念的另一种"传统"。此独特"传统"的发现突破了乡村教育观念研究的精英视角,使认识中国教育观念传统的整体和描述乡村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全景具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8.
当前乡村传统游戏正在逐渐流失,这对乡村文化的丰富以及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导致乡村传统游戏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学习与游戏的绝然对立、乡村文化对城市的盲目趋同、现代科技对传统游戏的挤压,以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9.
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农村,受到了来自现代工业的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乡村的传统因素遭遇了强大的冲击,并以不可遏制的趋势发生着变化。作为社会镜像的文学,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变化,并对“乡村传统”的变化加以“质疑”与“否定”。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乡村传统价值追求的尴尬、传统道德伦理的崩坏、“人穷志不穷”观念的颠覆等传统人文价值诉求的解构,乡村风情风景的流失、乡村生存方式的改变等乡土特色因素的逐渐流失,无不体现着作家们对乡村的关怀和对社会和谐发展追求。  相似文献   

10.
王安忆的乡村书写贯穿了她漫长的创作历程。早期的她或从社会政治的角度控诉乡村,或从道德美感的角度回望乡村,或从传统文化意识的角度批判乡村。20世纪90年代王安忆发现了传统乡村的人情、人性美,找到了传统乡村审美的生活形式。近年来,王安忆将她的目光对准进入城市的乡村打工群体。继续她对当下乡村的间接阐述。王安忆的乡村书写始终关注乡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籍此传达她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忧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治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加强乡村治理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融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因子,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质;进一步营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交往空间,创建安定和谐的乡村社区;进一步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态美,维护好绿水青山人居环境;进一步开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2.
任弘 《学周刊C版》2023,(35):27-29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团结各民族、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宝贵资源。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在教育领域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使其自觉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己任是教育工作者今后努力的重点。语文本身就根植于传统文化,源于社会生活,在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优势显著。今天的很多乡村地区本身就保留着诸多传统文化,通过乡村学校语文教师的整合和挖掘,探索本地传统文化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将其有机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展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更能够保留乡村传统文化的精华,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引起更多人对乡村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关注,一举多得。本文就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乡村语文教育之间的融合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尽管近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已支离破碎,但乡村依然在方方面面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因此,要获得符合中国乡村实际的价值认识必须科学认识传统乡村,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基于乡村社会既有的历史传统,尊重乡村自身固有的价值。蒋梦麟在《西潮》中平直客观地陈述了家乡--浙东余姚蒋村,经济、生活、信仰、娱乐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及其在近代西风东渐下的转变。书中的蒋村可以让人们对乡村社会的生活逻辑及生活方式,包括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有基本而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通过对传统乡村社会的再认识,挖掘出其固有的价值,这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河南新密市利用本地特色,开发了乡村旅游项目。2023年劳动节期间,棒棒一家自驾去新密旅游。让我们跟随棒棒一家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吧。一、出发前准备1.准备食物。棒棒的妈妈到超市购买水果和酸奶共花203元,其中买酸奶与买水果花的钱数比是2∶5,买酸奶和买水果各花多少钱?请写出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旅游扶贫是当下扶贫攻坚的崭新生力军,乡村旅游是重要实现路径.从旅游扶贫视角出发,选取2015年国家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霞浦县花竹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花竹村致贫原因、乡村旅游扶贫的可行性,提出六大扶贫对策建议,包括构建"政府+村民+公司"的扶贫模式,以摄影旅游为精准扶贫切入点,推动紫菜养殖业的六级化发展,导入新兴产业业态民宿,对贫困户进行精准分类帮扶,引入资金人才激活乡村发展等,以期促进花竹村旅游经济发展.同时,花竹村作为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将为其他扶贫村落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社会的塾师开始,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除履行教书育人本职外,还积极担当乡贤角色,承担公共服务职责.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乡村教师在承续传统塾师乡贤角色的基本内核的同时,也在党的领导下因时而变,不断延展其乡贤角色的意涵.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演进的历史爬梳,有助于深化对乡村教师乡贤角色的认知,以史为鉴,守正创新,形塑乡村振兴战...  相似文献   

17.
旅游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旅游者"回归传统"、追寻异域文化以达到怡情、增长知识目的的活动。文章通过对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分析,指出乡村旅游具有展示城市文化生活、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及激励教育等功能。应该努力发挥乡村旅游积极的文化功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石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乡村建设”以及“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等试验,都力图在传统乡村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从乡村建设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功能、性质以及特殊性问题,以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它不仅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和实践仍然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乡村的黄昏     
张勇 《红领巾》2008,(4):20-20
落日像喝多了酒的红脸醉汉,跌落在乡村的山那边,把水和天映得一半儿通红,一半儿金黄。乡村的黄昏是秀美的、恬静的。路边的花呀、草呀,都在徐徐晚风的抚慰下,安静地睡了。  相似文献   

20.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对现代乡村治理有重要借鉴意义。现代乡村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传统家训的道德教化作用、净化家庭环境以及维护乡村秩序的效用。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增强村民对家园的认同,节约社会治理成本,构建乡村伦理共同体,提高治理的绩效和层次,达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