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点子,是记者进行采访与写作的点子。 何谓点子?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下笔好说,立意难得。所谓立意就是点子。一个记者、通讯员会不会出点子,直接影响到他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成败。 许多有名望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上取得的成就,都与他们会出点子密不可分,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其中的一位。1980年8月,她来我国访问邓小平同志取得的成功,就是她会出点子的结果。邓小平工作很忙,访问要受严格的时间限制,选择什么地方作为“突破口”呢?她在查阅邓小平的传记中了解到了邓小平的生日,而过去邓小平接受记者采访的资料,又没有记者向邓小平祝贺生日的。于是,她决定选择在邓小平生日前夕访问,访问从祝贺邓小平生日开始:  相似文献   

2.
我一直认为任溶溶的存在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幸事。任溶溶生于斯长于斯,当然承续了中国文化的"载道"传统。在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其间的"载道"意识。这方面,他与我们众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没什么两样。但我想说的是:第一,任溶溶是一位天生的、难得一遇  相似文献   

3.
商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老记者,也是一位名记者。他从193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日起,到1988年离休,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那么,离休之后,他的工作,身体和家庭状况怎样呢?下面,介绍一点鲜为人知的事。 他仍是个大忙人 商恺,1948年春开始到《人民日报》工作。1949年初,《人民日报》进了北京,商恺就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采访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还受聘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  相似文献   

4.
写下这个标题是缘于听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一大段“议论”。他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你们县报的一位记者到我们乡的一个山村采访,我也一同前去。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位老农民后,那位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并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开始发问:“请问,一亩田能打多少粮?”从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一看这架势,慌了;加上他听不懂普通话,结果慌得一句话也讲不出  相似文献   

5.
《莫须有先生传》废名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一、漫游与"得道"拉·曼却村的骑士堂吉诃德上路后发现,世界就像他的坐骑"驾驿难得"一样,毛病百出。20世纪的中国小说中出现了一位类似堂吉诃德的漫游者,此人名叫莫须有先生。在废名的《莫  相似文献   

6.
茅盾是近现代中国文坛一位难得的"多面手",他在开始文学创作之前,就翻译了大量英美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创作启示。茅盾的多年翻译实践成果丰硕,在遵循"信达雅"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一套文学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7.
“激情”,是人们概括牛玉儒精神最常用的字眼。激情,也是对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最贴切的描述。2004年10月27日到11月6日,我们随牛玉儒事迹新闻采访团到内蒙古采访。10天时间,采访近百人;半个月内,写出了4篇通讯、4篇本报评论员文章。第一篇通讯,字数近万。采访中,讲到牛玉儒的魅力,与他共事过的干部说:“跟他干很苦很累,但还是愿意跟着他干。觉得有一股冲劲,能成就一番事业。”实际上,这同样是我们采写牛玉儒事迹的体会:采写他的事迹很苦很累,但还是非常愿意这样干。原因是我们充分理解了这一典型人物,感觉能把这个难得的先进人物写“活”,再…  相似文献   

8.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20):14-14
“舒马赫在赛场上驾车飞驰就相当于印钞机在印制钞票。” 德国《图片报》报道说,F1世界冠军舒马赫每月收入410万欧元,这意味着他每天收入11.232万欧元,每小时468.04欧元,每分钟7.8欧元。(1欧元约等于9.43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9.
怎么称呼您     
涂启智 《声屏世界》2014,(12):72-72
<正>央视四套2014年9月19日晚播出的"远方的家·江河万里行——大渡河畔第一城·美丽丹巴"一集中,在采访当地一位嘉绒藏族女子时,出镜记者周雪梅因为把握不准对方的年龄,尴尬问道:"是叫您大姐呢,还是叫您阿姨?"对方回答道:"叫我阿姨好了。"应该说,周雪梅面对采访对象时的问话还是谨慎的。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节目的年青出镜记者,在采访时就出现过称谓混乱的窘况。如把一位三十出头的汉子称为"大伯",而将年已七旬的老人称呼为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优秀通讯员在介绍如何当好通讯员的经验时,多次提到要敢于“厚着脸皮”去采访。他在采访一位有名的老厨师时,一开始遭到婉言谢绝,但他“厚着脸皮”,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求教,终于打动了老厨师,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而且不厌其烦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据此,他写出一篇好稿件。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有一个新闻工作者告诉我,一次他去某大公司采访一位总经理,这位老总自认为“蝗虫”又来了,便迟迟不见,让他在会客室等了一个多小时。后来,老总出来了,板着面孔说:“我很忙,你直说吧,要我们给多少钱?!”当时弄得他哭笑不得,连忙解释说:“我是奉命来采访的,绝不要你们一分钱!”这位老总听他这么一说,面孔顿时变了样,态度也热情了,对他说:“对不起,误解您了,我们也是被新闻界一些人搞怕了。”真是“一个老鼠坏了一锅汤”。可见,搞“有偿新闻”严重损坏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整体社会形象,败坏了党的新闻工具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相似文献   

12.
这些年,因为采访,结识了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经年累月的交往,她们也成为了我的朋友、老师。正因如此,我也亲历了很多女性朋友从成长到成功的蜕变。谢丽尔·桑德伯格是美国社交网站"脸谱"的首席运营官,她在接受采访时说,"男人越是成功,他们越是受到欢迎。但女性则相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害怕站在领导岗位上。"社会告诉女人不要表现得比男人强势。我们常常将这些消极信息内化了,结果在我们需要向前一步的时候,却选择了退缩。这一  相似文献   

13.
批斗     
作者10多年来先后采访了40余位作家、学者和老舍亲属,与他们就老舍之死这一话题做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和评说,其中有些材料是首次披露。本刊选登的是该书附录中的一篇,作者是端木蕻良,他是1966年"8·23"文联和孔庙两场批斗的现场受害者和见证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于记者而言,采访遭遇"踢皮球",甚至"揭黑"遇险的事情,并不是个别案例。不久前,《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智慧在河北省南皮县采访破坏农田之事,被扣留在该县国土局办公室,对方威逼不成又以"封口费"利诱,即是一例。几年前,我曾与一位同事到某省民政厅拜访,并非要批评该厅工作,只是希望了解该厅分管的一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到了大门就被门卫拦下。我们出示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记者证,说明来意,门卫要求我们致电厅办公室联系。我们表示,登门以示诚意,最好是由门卫通报,我们当面跟办公室接洽。但门卫如何也不肯通融,甚至骂骂咧咧,推搡我的同事。见状,我们一前一后,硬闯进去。  相似文献   

15.
初识袁家方教授,是在去年夏天.一天上午,我们的老朋友、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朱祖希老先生驾到,同时带来了一位他的朋友,个子不高,满头银发,称朱老先生为"大哥".袁教授一出口便妙语联珠,幽默风趣.这两位学者在编辑部办公室你一言我一语,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听朱老先生介绍,袁教授是研究北京商文化和京城老字号的专家.我们便马上萌发采访他的欲望.话一出口,袁教授立即痛快地答应.  相似文献   

16.
我将会中蒙边境的某边防团采访的消息,让新疆哈密军分区宣传科的驾驶员兼放映员又是摄影爱好者的主官蔡增乐知道了,他曲里拐弯给自己的领导和我做工作,想到边防采访。分区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一想是位上官,不是干部,坐在一起采访不会给边防官兵心理上增加多少负担,车又能坐得下,我说:“走。”在三岔口边防连,我俩住一套房子,我在里他在外,晚上经常聊天。他给我介绍,他当兵好几年了,发的津贴全买了照相器材,现在光机子就有四部搞档的一部花了一万多。现在苦恼的是采访机会太少。在老爷庙边防连,晚上八点开饭,我们走到…  相似文献   

17.
我参与采写的《怀化有家"三假"医院》(载2002年6月9日《湖南日报》)在全国党报舆论监督优稿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后,今年"3·15"前夕又在全省维权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高兴之余细想,这次获奖是因为选准了一个有新闻价值的题材,更是对不辞辛苦深入采访的回报。接到线报群工部的稿件,多是从群众来信来电提供的线索。我们从中选取有新闻价值的线索,通过调查核实后再见报。而有的线索看起来很有新闻价值,但有的是举报人担心受到报复,匿名举报,以致于采访缺少知情人配合而困难重重,甚至于最后因无法了解到扎实情况而不了了之。还有的因为举报人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事实,对单位或个人进行诬陷而不敢留下真实姓名。所以对匿名信,记者要精心分析,设法找到举报者,一般不会轻易下去采访。2002年6月初,一名在怀化军干所康复医院受聘的游医因与医院发生利益冲突打来电话自曝内幕,称该院聘请了多名游医,冒充教授、发布大量假广告、用所谓的祖传秘方骗人。当时全国上下正在大力整顿医疗市场,这无疑是个好题材。但怀化远离省会,是个偏远的地  相似文献   

18.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19.
程丽萍 《新闻前哨》2013,(8):62-62,66
从小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村的人和事有一种天然的"亲近"。虽然作为一名基层党报记者,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从泥土中"淘"新闻。这些来自农村,来自田间地头,散发着泥土味儿的"原料"却是我心中经典的"现场新闻"。去年冬,我在三伏潭镇栗林嘴村采访。村支书偶然说起他们村有一位"倒插门"的女婿毛金堂,60多岁,20多年间,撑起门户,把6个养子女抚养成人。而到了晚年,老伴偏瘫在床,他悉心照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20多年相依相守,不离不弃,必有生动、感人故事。我当即决定去看看这位老人和他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写了篇报道,不料竟引起一位记者的不满,说是那个记者“吃过了界”,不该采访他分管的行业。"吃界",在新闻单位内部是一个敏感而又头疼的问题。因为,新闻单位特别是省(市)以上较大的新闻单位,似乎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