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巧  卫涛 《声屏世界》2009,(3):38-39
每一档电视节目的主题思想都需要主持人用有声语言来精心表现,并进行二度创作。因此,主持人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已成为节目流程中举足轻重的关键环节。如何做好这个环节呢?笔者认为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从自身素质着手,把握有声语言的共性和个性,完成节目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2.
杨海峰 《当代传播》2011,(6):110-111
近十几年来,随着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数字设备的迅速发展,电视直播逐渐常态化,大大加强了电视报道的新闻时效和传播效果.随着新媒介环境的到来,电视新闻现场语言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化,主要呈现出人际传播的特点,这种趋势体现在语言的形式、样态、叙述手法、叙述内容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王志论道(之四)人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是电视传播的主要内容,而人的个性魅力又赋予电视传播以真正的美感与灵魂,这正是电视传播的人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崔健  申玮 《视听纵横》2009,(1):96-97
方言节目刚刚兴起的时候,曾经有业内人士预言这一类节目不会长久,但是几年下来,这类节目依然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且经过不断的演变,我们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了“泛方言化”的情况,也就是说除了所谓的“方言节目”之外,方言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节目元素,渗透到了各种类型的节目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广播,人们把它看做是“没有距离、不要纸张的报纸”。作为“报纸的有声版”,广播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转述报章语言的需要。虽然现在广播的多功能已经发展了起来,但在我们的广播机制中多少还留有那个时期的痕迹。比如传统的播音方式一成不变,仍是以朗读新闻书面语体为基本特征。直到今天,播音学也还是把新闻三大文体(消息、评论、通讯)的“播音”,作为它的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去评判播音业务水平的高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种狭隘的专业角度和单一的传播手段,已日益不适应广播电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甚至形成了制约广播电视优势发挥的“瓶颈”。以至于大量非专业人员涌向话筒前  相似文献   

6.
人类各式各样的语言系统作为表意符号再现和表现着物质与精神的存在。不管是行为语言、口头语言还是文字语言,都需要对“时间”这一存在的维度进行表述上的切割、拼接和组合,以表现过去、现在与将来。时态已经慢慢地固化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特有属性。在行为语言系统中,人们常常用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宰者,他们的表现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成败。我们评论主持人的成功与否不是看其外部特征,而是观其所说的内容是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否言之有物,是  相似文献   

8.
论非语言交际手段对图书馆服务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非语言交际手段的研究和探讨,是图书馆界尚待开垦的新领域。馆员对自身行为语言符号的认知和使用,大多处在潜意识阶段,与读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异,本从读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在图书馆的存在形式,以及对服务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知其可为而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几项主张。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语言交际的特征及规范性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语言交际,是通过互联网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这里主要指网上聊天和E-mail(短信)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廖岚 《河北广播》2006,(4):86-87
画家作画要借助于绚丽多彩、浓淡不同的颜色,才能画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作品。同样,一篇稿件在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时,应该是色彩纷呈的。播音主持人若只采用一种固定的声音色彩,就如同画家的调色板上只有一种颜色,是无法尽善尽美地描绘出色彩斑斓世界的。因此,播音主持人的声音应是富于色彩变化的,既有感情色彩的千姿百态,也有声音色彩的万紫千红。  相似文献   

11.
尹协康 《视听界》2000,(3):36-37
电视作为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大众传播媒体,每天都有亿万观众在收看自己喜爱的节目。因此,探讨一下电视语言如何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喜爱,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电视评论需要研究形象逻辑思维纵观不成功的电视评论 ,不是诉诸感性煽情之极 ,就是诉诸理性逻辑痕迹明显 ,或者四平八稳既谈不上感性又谈不上理性。凡此种种 ,都只能给观众留下一些感性认识 ,并不能完全上升到理性认识。众所周知 ,电视评论是一种意见性的信息 ,这种信息只有在观众的头脑中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真正为观众所接受 ,所以制作和研究电视评论就要关注观众在接受电视评论时是如何到达理性思维的彼岸的。电视声画并茂的特点易于引发观众进行形象思维 ,从而对电视传播的内容很快产生感性认识 ;但由于电视线性传播的特点 ,不少的观众…  相似文献   

13.
所谓连线报道,是指在电视节目中借助于先进的视音频技术,通过卫星直播技术(SatelliteNewsGathering)和微波技术实现异地与电视台演播室的信号互连,实现主持人与现场报道记者以及嘉宾的连线,让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人员就同一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进行叙述或展开评述讨论的报道形式。从目前电视应用连线的情况来看,西方媒体凭借其高科技的优势,对连线的使用比较普遍。比如CNN在报道大题材时,多使用连线报道的形式。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战地的记者、军事专家都会用连线的形式,通过电视屏幕多视窗…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对现实“创造性地解释”,而这种“解释”要靠电视语言来实现。电视语言是由画面(图像及文字)和言语(解说词、同期声语言)两大表达体系构成的。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电视传播中究竟是以画面为主、还是以声音为主的争论,一直在电视理论圈中持续。其中,一些电视工作者明显承接了以往电影理论中的某些理念,认为“画面和环境音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另一派理论工作者则坚持“电视不是电影的妹妹,而是广播的弟弟,电视主要不是艺术欣赏工具,而是社会信息传播工具,因此语言比画面更重要”。这种争议,容易让人想起“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古老的议题。而欲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也只有跳出“鸡、蛋之争”从更现实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一课题。(一)把画面、声音两个系统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16.
电视宣传中有一种引人思考的现象:同样内容的电视节目,有的生命力极强,重播多次人们还爱不释手(好的新闻节目虽不宜重播,但几年后拿出来重看,仍不失其欣赏价值),而有的节目则生命力极弱,宛如“隔日黄花”,出世后很快就枯萎。其中原因是什么? 生命力强的节目是用什么魔力吸引住了观众? 生命力弱的节目是什么催命剂促使它迅速失去生命价值? 从其中是否可以摸出一点电视宣传规律性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17.
“内容为王”是对事物核心内容的强调,“形式是金”是对电视外在样式的强调,两“强”合一,便化解了“画面与声音孰重孰轻”的争拗。“内容为王,形式是金”是制作人对电视节目制作、分析、评价应有的双重价值标准,它可以解决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一系列观念性、操作性难题。电视节目语言模型的建立,可以为节目制作整合思路、规范程序、指引步骤,是制作人必须认真熟悉掌握的思维工具。语言模型的可行性节奏控制要素的具备与否和具备程度,决定着节目“好看”、“好听”的程度,实践表明,“好看”、“好听”的节目必须具备话题的针对性、内容的深刻性、制作的技巧性三个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技术设备作为电视媒体的主要生产资料,其投入之大、运行消耗之高,是构成电视产业经营成本高的主要因素。随着广电系统改革的深化,电视媒体正全面走向市场,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手段,全面降低经营成本,是电视产业经营的必然趋势。探索并实践应用技术管理手段,努力降低内部运行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电视人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新余台处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域,由于政府投入少、广告创收艰难,这些不利的客观市场环境,不仅制约了经营收入,而且有限的经济又决定了技术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投入的不足,因而形成了创收与投入、…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电视新闻的内容构成中,有一道新闻大餐,那就是弘扬主旋律的成就报道,也属于主题性报道。与突发性、灾难性、批评性的新闻题材相比,成就报道是正面报道的龙头,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属性,宣传的色彩更加浓厚。 操作与实践 从20世纪80年代起,电视系列报道逐步成为成就  相似文献   

20.
吴婧 《大观周刊》2012,(35):20-20,33
本文以《非你莫属》中求职者的语言为语料,以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情态系统为理论基础,分别从情态的类别,定位及赋值三个角度,对语料进行分析,旨在从语言学的角度总结求职者的语言特征,并进而探索其产生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