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然性师生关系的哲学基础是他者性哲学而不是主体性哲学。当下的师生关系学说由于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而存在着反主体性悖论并面临着主体性困境.为从根本上摆脱在主体性问题上的现代性危机,师生关系理论应实现由主体性哲学到他者性哲学的转向,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特异性并勇于为其承担责任,应与学生构建一种生存论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以达到一种双方共在同构和互惠双赢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出现了对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探讨。通过对这两种师生关系的再审思,引入列为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试图建构他者伦理学语境下师生关系的样态。他者伦理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应是一种伦理关系,表现为师生关系的不对称性,教师对学生的无限负责,以及时间观上对现在性时间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应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职业教育师生关系囿于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师生的主体性.主体间性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交互性、发展性、主动性的特点,能够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危机,从而能够真正实现职业教育师生关系的和谐.为实现向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转型,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和对话,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入人文和情感成分.  相似文献   

4.
主体教育论确立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师生关系上升到新的思考高度。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经历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再从他者性到公共性的三次理念转向,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师生关系却仍停留在主体性阶段,呈现出“唯我性”的无情感疏离、“为我性”的功利化交往以及“丧我性”的无底线越界的失落之态。关于理想师生关系的探讨理应摆脱哲学主体性思维的窠臼,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师生关系失落的真正原因,以弥合师生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罅隙,实现对现有师生关系的超越与重塑。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界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体性师生关系理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理论以及他者性的师生关系理论三个阶段。每一种理论的形成似乎总以另一种理论的退场为前提,即不同的师生关系理论间总是充满矛盾和冲突。但事实上,每一种师生关系理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为统一不同的师生关系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看,师生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教学关系、交往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基于契约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哲学上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解脱了主体性教育固有的困境,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主体间性,也是回归学生主体性本真存在的诉求。在主体间性观照下,学生是超越性"受教育者"、"赢得性"建构者,是教师和同伴的合作者、对话者和交往者,是主动学习的体验者和课程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其构建中, "过即"、 "过离"走的是两个极端,只有"若即若离"才能形成良好而高效的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师生关系的基础不仅在于哲学上的"中庸之道"、"反者道之动"和"无为而无不为";而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角色特征也为其提供了心理依据;同时当今的教育现实也决定了教师不得不若即若离地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8.
近代的教育理论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学生出现了以为我为中心,漠视其他社会群体的问题.使得教育理论面临着困境.为了让学生不但重视“为我”,更要重视“为他”,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9):14-23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求,为他者负责.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是师生对等的对话、交流,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一种负责任的回应.教育不是借助理性抹杀他者,而是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让他者言说和行动,通过他者性对话,建构他者性共同体,实现与他者的共生.他者性只是思考教育的一个维度,它不是教育的全部.  相似文献   

10.
把<论语>放在他者哲学的语境里分析,可以展示出一个不同于主体性哲学的解释学视角,挖掘出孔子儒学中另一重可能的意义域:即孔子儒学中存在着他者哲学的向度.狭义地说,<论语>中的他者有三类范型,即师友、父母和圣人,他们分别属于差异性的他者、无限性的他者和理想性的他者.从他者哲学的视域看,"我"与他者的关系是<论语>思想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哲学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有其重要原因:一是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问题,二是主体间性哲学有可能为主体性哲学无法解决的现代诸多问题提供解决思路。主体间性哲学经由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布伯的阐发,已经取得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如今,主体间性哲学已经成为了理解和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重要哲学基础,因而对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将主体间性作为他交往理性和商谈理论的前提,形成了他的主体间性思想。齐泽克则认为主体在象征性认同之前必然要借助于主体间性,否则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就是不可能的。同时,齐泽克通过论证自我意识具有双重化特征,而将自我意识的双重化视为主体间性的基础。因而,齐泽克的主体性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基础之上。综合来看,由于融入了精神分析的内容,在对主体间性的基础研究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齐泽克比哈贝马斯走得更远,也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其构建中,“过即”、“过离”走的是两个极端,只有“若即若离”才能形成良好而高效的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师生关系的基础不仅在于哲学上的“中庸之道”、“反者道之动”和“无为而无不为”;而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角色特征也为其提供了心理依据;同时当今的教育现实也决定了教师不得不若即若离地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其构建中,"过即"、"过离"走的是两个极端,只有"若即若离"才能形成良好而高效的师生关系。"若即若离"师生关系的基础不仅在于哲学上的"中庸之道"、"反者道之动"和"无为而无不为";而且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的角色特征也为其提供了心理依据;同时当今的教育现实也决定了教师不得不若即若离地对待学生。  相似文献   

15.
刘要悟  柴楠 《教育研究》2015,(2):102-109
教学交往先后经历了主体性、主体间性和他者性三种不同的范式。主体性范式通过主体性原则实现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支配性地位,但却导致了自我中心化倾向,同时也呈现出交往的知识论特征;主体间性的教学交往范式力图避免主体性范式面临的困境,使交往双方在民主、参与、合作中达成彼此的理解,然而理解却并不能保证接受,而且主体间性在面对情感和价值内容时表现出的无奈也使其成为一种在想象中构建的乌托邦式的交往世界;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使同一性哲学的认识主体得以解构,从而确保了交往中他者的他性。他者性教学交往是为了他者并对他者承担责任的交往,它通过重建主体性最终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它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教学效果和师生双方的认知与共同成长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为其基础。在这种对立的关系中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主动者,学生是受动者。这种过于简单的主客体关系一旦形成,便造成教学上的片面和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整体性和谐发展。教师始终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服从和听话。在教学实践中,那些不乖的、与众不同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屡屡遭到…  相似文献   

18.
他者性原则主张从"伦理学"的意义上建构主体性,把"为他者负责"作为个体的主体性建构与显现的金律,以调和主体间的冲突.幸福与他者性原则有着一种命定的巧合,为人的幸福着想的教育必须始终以他者性原则为基点,不断调整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中“师遭尊严”的传统长期统治着人们对教师、学生的地位定位.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清末民初,倡导“教师中心”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引进,使这样一种观念更加牢固了,并一直影响到现在.而在当前这样一种提倡民主、平等和呼唤个性的时代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已势在必行.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主体性的提升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主体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作为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教学、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品德课教学中,自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收到品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