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姓有源于赢姓和老氏二说。唐代以前,李姓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播迁与发展。李姓入闽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唐初太宗时期、唐高宗时期、唐末五代时期与宋元时期。从明末开始,闽、粤两地的李姓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有清一代,李姓遍布台湾各地。台湾李姓支系众多,每个支系又以其来台的第一代作为始祖,并在族谱、郡望、堂号上和祖籍保持一致。这为实现两岸李姓的族谱对接以及台湾李姓的寻根问祖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李姓趣谈     
我国的姓氏从唐朝开始历代都有统计。据报载,至2003年李姓人口超亿,这不能不引起姓氏文化爱好者(特别是李姓人)溯源的兴趣。相传李姓是从“理”而来。“理”在古代是一种官职。传说颛项的后代皋陶是尧的大理(官名,掌管刑狱),他的子孙从尧到商几代都是大理,后来他们的子孙就以“理”为姓。商代后期,纣王昏庸无道,理徵见纣  相似文献   

3.
西部地区民族教育应开展"民族—族群"教育:一是对全体国民进行"民族教育",在受教育者中树立起民族—国家观念与公民意识,使得作为整体的民族和国家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对各族群成员分别进行有关族群历史、文化、语言、信仰、习俗的教育,即"族群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地方和族群认同感及对乡土社会的热爱。"民族—族群"教育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睦共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亿万中小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民族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基于学生的自身发展、高校的历史使命及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现实,民族院校要切实运用好各族学生在文化场域、风俗习惯、交流交往和学习竞争的独特优势,通过发挥育人主体专长、搭建交流交往平台、举办特色民族活动、增强民族历史记忆的实践策略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观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现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调查,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较强的民族自我意识。但也有极少数学生的民族现存在偏差。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进一步提高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现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宗教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2007,(11)
民族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统一、自立、自强、进取的精神支柱,是支撑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绵延不绝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力量源泉。有着百年历史的镇江市五条街小学(镇江市民族实验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被国务院授予了"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奖"。  相似文献   

8.
前南斯拉夫由于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短暂,导致民族一体化观念薄弱;又因民族共同体内部经济联系历来不甚紧密、发展不平衡,这就严重影响了南斯拉夫各族进一步结合的进程;南斯拉夫各族所存在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因此在历史上造成的宗教仇杀和民族纠葛,都对南斯拉夫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有一定的障碍作用。  相似文献   

9.
桂伟 《小学校长》2006,(4):13-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体现,它是一个民族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李姓。李姓姓源,出自赢姓。惭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传至伯益,得赐姓赢。伯益生恩成,为大理(官),遂以官为氏,后裔理征因得罪纣王而死,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豫西),食木子得全性命,子孙改理为李。李姓入闽始自唐初,光州固始人李伯瑶随陈元光入闽,子孙散居龙溪、漳浦诸县。至南明隆武元年,李氏入闽后裔分别由福建泉州、漳州、汀州,广东嘉应、惠州等地渡海迁台。  相似文献   

11.
尊重历史传统,立足现实国情,以“中国视角”来进行民族理论研究,是推动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基本前提。该文在梳理近现代中国学人在民族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演变及民族识别工作情况,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形成发展、继承创新进行综述,强调以“中国视角”来进行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实践在推动各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繁荣昌盛的唐代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够得到高度的发展繁荣,是与总结、继承和发展了东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成果分不开的。这是一种全国性的、不分南北的总结。同时,也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族文化同外国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果。正是由于对中国固有民族文化的大总结、对外来文化的大吸收,才造成了唐文化各部门的大发展,形成一个新的高峰。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并不是任何时代都可以对外来文化、民族文化大吸收、大总结的,它必须具备客观的、主观的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经过隋末农民战…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始终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各族师生心灵深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需全面落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强其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为此,民族地区应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造前沿性的教育实验等策略路径,从而为民族地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4.
青藏地区职业教育的精准定位和有效发展对实现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打牢青藏地区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基础性意义,同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是进入新时代后国务院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重大决定之一.但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青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为了有效推进青藏地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需要从培...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在学前教育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民族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具有传承文化基因,培育各族幼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适应,形塑各族幼儿文化自觉;根植文化共识,加深各族幼儿交往交流交融的多重价值意涵。从教育实践的角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要在课程价值与理念方面重视各族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感知与理解;在课程组织与实施方面增进各族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体验与实践;在课程管理与评价方面培育各族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复兴的内在要求。教科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对铸牢各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象征符号、集体记忆和价值观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部编版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门教科书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词频和分布,进而探究中小学一体化教育下,教科书对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型塑。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是一个在特定的国家体制之下形成的民族,56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以国家为基础,与国家的存在密不可分。因此,教育引导全国各民族成员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牢固树立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高度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观念是近代中华民族认同的核心环节。在梁启超论述“中华民族”的基础上,杨度从中国固有的文化民族观念出发,在《金铁主义说》中明确地将“中华民族”界定为文化民族。杨度的民族主张与持反满革命立场的章太炎、刘师培截然不同,但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完善颇为有利。在今日全球化语境下,这一建立在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华民族观念,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广泛深入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亟待探索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民族观教育是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调查,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有较强的民族自我意识。但也有极少数学生的民族观存在偏差。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进一步提高对各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宗教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