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每次设计新课的导入,总是我备课最费神的时候。因为它常常决定着你这一堂课成功与否。这几年中,最得意的一次新课导入,是我上的《石缝间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中有“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之句,对其中的“植木之性”.书上的注释是这样的:“[植木之性],种树的方法。性,性质,方法。”《教师教学用书》作了这样的翻译:“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  相似文献   

3.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其思想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国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尤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这种生存智慧和生命精神在"时"和"贞"这两个哲学范畴中可见一斑。一方面《周易》大力提倡"与时偕行",投入到生生不已的宇宙大化中去;另一方面《周易》又推崇"利永贞"、"直方大",体现了遗传独立、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周易》关于"时"与"贞"的辩证统一观体现了《周易》既追求变易,又追求不易,既追求圆动,又推崇方正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4.
读2011年第11期《语文学习》“读者”中的《再也不能忽视生命教育》.为那三个不堪重负而相约自杀的小学女生感到深深的痛惜.深感生命教育是必须的。但转念一想,生命尚需”教育”乎?一颗种子天然地包含了所有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所有基因.只要我们给予最基本的水、阳光、肥料.遵循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或者说,给予它最基本的生命的尊重.它就会活泼泼地生长起来。一方面是依然的作业成堆,一方面却又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好好地爱惜生命,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秋夜》呈现了一个由反抗→绝望→反抗绝望→再一次绝望→回归反抗的轮回。反抗与绝望二者间急遽而频繁的转换体现了鲁迅处于"自由"与"他由"两种生命状态的张力场中被撕扯着的情感与思想。  相似文献   

6.
最近,重读马克·吐温的小说《生命的五个恩赐》,感慨良多。在我们的文化语汇里,“死”是一个需要竭力避讳的字眼。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懂得,“死亡”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那么,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课 ,首先要姓“语文”市级优质课展评 ,执教者都是一路过关斩将后脱颖而出的高手。执教课文 :林希先生的散文名作《石缝间的生命》。一执教者手托着由石子和青草拼凑而成的缩微假山 ,笑容可掬地问学生 :“这是什么 ?它有什么特征 ?”在得到了满意答复后 ,他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共写了石缝间的几种生命存在 (这是学生一节课里唯一和文字“亲近”的机会 ,计 3分钟 ,因为教者的提示是“搜索”)。在这种低级的搜索完成之后 ,他便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负责研讨一个问题 :你愿做石缝间的这几种生命存在———野草、山花、松柏中的哪一种…  相似文献   

8.
“出位”最早流行于港台,多用来形容明星与众不同的行为。现在大陆的媒体经常使用并扩大了使用范围,广泛用于时装、娱乐和媒介等时尚娱乐文化领域,并用作书名、影片名、歌曲名,如:王瑞吉、姚瑶著的《出位》,莫少聪等主演的《出位》,张卫健演唱的《出位》。“出位”的“出”,超出的意思。“位”是指很虚的一个个范围,往往是无形的,或者抽象的事物,也指惯常的某种动作行为。“出位”指突破原有的规矩、习俗、做法、惯常的言行、某个范围、一种事物等。既可以指自己对过去的突破,也可以指对本行业间很流行的做法的突破。娱乐界流行的“出位”由“突破”之义引申而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  相似文献   

9.
邓木辉 《同学少年》2011,(6):F0002-F0002
作文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错,因为文章是否感人,具不具有真情实感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读《背影》之所以深受感动。不正因为它表达了真情实感吗?  相似文献   

10.
问:我常常在书报中看到“采风”,什么叫“采风”呀?答:“采风”的说法起源于我国古代,那时“采风”的含义主要是指采集民歌。民歌是个总称,它包括民谣,后来又包括谚语,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易》中,就有产生于商代的民间谣谚。公元前五百多年时编写的《诗经》,其中《国风》的绝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就是周初到春秋中期的民歌,它们都是从民间采来的。由此可见,我国的“采风”活动起源很早,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11.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12.
“酒神精神”是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提出的哲学命题,也是尼采美学与文艺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而“魏晋风流”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主要指我国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酒神精神”与“魏晋风流”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两者都基于生命悲剧性的体认,承认生命的悲剧性本质,却同样都蕴含着对生命的肯定,反对权威与理性对自然人性的束缚,并主张超越苦难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我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2004年第1期上曾发表过一篇《新课程语文课堂的诗情追寻》之后,常有一些中青年老师谈及,持赞赏认同者固然占了极大多数,但也有为之困惑,甚而对某些课堂中的所谓诗化之举表示疑虑的。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人性灵动的语言,是充盈智慧的语言。所以,对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都需要阅读者用心灵去经历、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无论是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是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概莫能外。唯有如此,方可使它本质张显、生命还原、灵性生成.继而转化为学生的生命精彩与精神底色。  相似文献   

15.
咏物明理     
世上万事万物,由于普通,往往不被人重视,这就是所谓熟视无睹。而善于观察与思考的人,却又往往选择它们,对它们沉思,从它们身上展开联想,在它们身上融汇进强烈的思想感情,利用它们表达一定的观点。———这就是咏物明理。“咏物明理”不同于“托物寄意”。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咏物明理”之“理”来得直率,来得爽朗。第二,“咏物明理”中讲“理”的文字更多,情感更强。要说“咏物明理”的写法,我们可先读读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的节选: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而最为令…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列惟独、惟恐、惟利是图、惟命是听、惟其、惟我独尊、惟一、惟有等词,并认为这里“惟”同“唯”,即不仅“惟一”或作“唯一”,其他各条皆然,这样就形成了八组异形词。《词典》以“惟一”为首异形词。杨春女士的专著《现代汉语中的异形词》附录“《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异形词总表”中,这些异形词均失收,且不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之列。因此,对它们进行溯源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8.
【片段】 师:(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看看这股清泉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生:石缝 师:对!瞧(指着插图),“石缝”就是—— 生:石头的缝隙。  相似文献   

19.
众多的成语词典中都收有“付之一炬”,其中对于“炬”的释义在辞书上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炬”作名词,解释为“火把或是火”,持有此意见的有《汉语成语辞海》、《现代成语巨典》、《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等辞书;另一种则认为“炬”应作动词,解释为“焚烧或是烧毁”,赞成这种意见的有《汉语大字典》、《汉字规范字典》、《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等辞书。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教师,我喜欢《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因为它的歌词质朴感人,曲调优美动听。但歌词“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等句中的“以为”一词所传递的信息总让人觉得与作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反。事实上。歌词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