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出发,依次分析了儿童入学前家庭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入学后学校教育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以及通过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指出我国教育中存在隐性的文化再生产现象,并通过对城乡教育差异的环境分析,倡导为农村儿童构建趋于平等的教育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2.
文化再生产视角下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再生产的视角出发,依次分析了儿童入学前家庭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入学后学校教育文化资本的城乡差异、以及通过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指出我国教育中存在隐性的文化再生产现象,并通过对城乡教育差异的环境分析,倡导为农村儿童构建趋于平等的教育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是维持形式上教育平等的意识形态,实质上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课程作为教育的内容,作为合法化的文化,在文化再生产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造成社会不平等方面充当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存在着文化再生产现象,这是形成我国城乡教育差异的文化因素。学校教育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文化再生产:学校教育是一种符号暴力;学校通过符号暴力实现文化再生产;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合法化。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再生产视角解析中国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文化平等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解析我国教育所形成的城市优势文化场域和农村劣势文化场域的二元结构现状.文化资本的传递具有最佳的隐蔽方式和再生产功能,并通过学前家庭文化资本及入学后学校文化的传递所产生的不平等,强化了我国教育的城乡二元结构,这说明教育是一种文化再生产.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是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化再生产视角下,我国城乡教育在儿童入学前家庭文化资本、入学后学校教育文化资本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通过教育中的文化再生产而引起社会再生产和再分配。教育的这种隐性文化再生产功能强化了我国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创造公平机会的同时又在制造着公平机会内的不公平。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创建公平合理的教育制度,为农村儿童构建趋于平等的教育竞争环境,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是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平等是教育公平的内核.教育平等是国家、市场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教育平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对当代中国教育平等的变化进行考察,发现国家干预、市场冲击以及家庭文化再生产机制在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等三个不同时期不同程度地作用于中国教育平等的变化.推进教育平等应重视政策干预、弱化市场冲击、强助弱势群体,在社会变迁中把握国家、市场与社会对教育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教育社会学对教育不平等的研究忽视了对学校教育过程的挖掘。实际上,学校在教育的社会阶层再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不断地在学生中间制造等级分层,并且通过一系列策略强化学生对学校内部不平等的认受;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学校的等级策略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学校通过公开的分类,以隐蔽的手段将学生的家庭资本与学业前途对应了起来。通过对学校教育过程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教育过程阶层再生产的隐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阶层基本处于社会的底层,当前其阶层有再生产的趋势。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民工子女的阶层再生产中起着助推的作用。农民工子女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地位获得机制时,家庭与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教育功能的限度,抵制农民工子女阶层再生产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0.
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还有再生产原有秩序的功能。早期教育和文化环境的欠缺,学校教育与考试内容的城市偏向,使得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文化上的劣势,加上农村在师资与教育条件上的弱势,大大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业成功的机会。这种文化的再生产,使大量农村孩子被教育而淘汰,造成农村孩子低社会地位的再生产,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与强化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1.
把教育行动的目标定格在社会、制度、文化的再生产领域进行分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框架。这种理论框架是以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人的异化理论为基础的。教育行动的社会学研究把教育纳入到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互动中研究,有力地揭示了教育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通过对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间关系的研究,提出了以场域为核心、以学校为中介的社会再生产模式。这一理论揭示了权力与资本在学校场域中通过国家意识和个体惯习的符号化实现再生产的过程。其观点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既具有稳定性也具有虚无主义的特征。布氏的理论与方法对于研究中国20世纪以来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及其背景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立足我国大学和大学制度发展的现实基础,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是一个从有到优的制度再生产过程。依据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再生产的现实语境,其再生产的实践主体与生产关系体现在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大学与大学、大学再生产、大学无国界五个层面。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再生产的方向和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适应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文化;建构协调大学、社会、政府的适应性制度;形成双向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既有文化基础上的传承、建构、变革与创新中完成的。没有文化的再生产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社会的进步。而人的发展依靠的是教育的完备,教育又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一种知识建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体现人的价值生成,要为具备高素质的人的再生产服务,从而为文化再生产开辟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Sociology of education in Norway has traditionally been preoccupied with the classic problems related to education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social inequality. As the general social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focus on inequality decreased,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lso became less visi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ology of youth evolved, and brought with it a shift from theories of reproduction towards theories of individualization and cultural detachment. New challenges for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re also discussed. These are related to the educational system's position as the main socialization arena for young people, as well as new developments within educational policy, and thus within school. What kind of identities are “produced” with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相似文献   

16.
在理性、科学、真理这些名词背后,科学主义课程给人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科学主义课程借助科学话语的霸权,反映的是经过筛选的知识、实施的是柔性的“符号暴力”、实现的是社会再生产;科学主义课程是教育场域执行社会控制职能的主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再制不会因为虚拟世界的介入而销声匿迹,恰恰相反,对于在现实与虚拟中不 断跃迁的教育而言,文化再制策略将更隐蔽、更温和,也更容易以误认为前提被确认。教育公平 论域扩展的同时可能也是文化再生产扩展的继续,话语和话语权的复杂与不确定,主动参与式的 权力再生产,文化任意性的施加,都可能使教育公平以及与之相关的公共教育政策遭遇质疑,并 进而获得一种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 of enculturation to sociology as a compliment to socialisation in the context of Bourdieu’s ‘collective enterprise of inculcation’ and social theory. Enculturation is positioned as a concept that can be used to address formal education as a factor in social reproduction. Following a discussion of socialisation and enculturation and their interrelation, they are further examined 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I focus on the moral and ethical aspects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or professional reproduc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 differentiate between ‘medical morality’ or ‘ethos’ and ‘medical ethics’ or ‘eidos’, arguing that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former is predominantly a matter of socialisation whilst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latter is a primarily a function of enculturation. Nevertheless I make clear that any eidos is not independent of the ethos in which is exists and that, therefore, any medical ethics is dependent on the socio-cultural institution of medicine and its moral ethos. Utilising the concepts of eidos and enculturation in Bourdieuan social theory facilitates a focus on the neglected cognitive aspects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explicitly pedagogic activities, and provides for a degree of indeterminacy or ‘freedom’ i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at has been criticised for its deterministic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多义的概念。而文化的再生产不仅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也有来自外力的作用。文化再生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本文尝试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文化选择与批判、文化创造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carrying out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s part of all teaching and learning,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ways in which future subject teacher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how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prepare future teachers to consider intercultural aims in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future subject teachers, studying in an intern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 in Finland, conceptualise the educational aims related to cultural diversity in reflective group discussions. For theorising the student teachers’ reflections, this study applies the idea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depicted i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by Habermas a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identifying how student teachers reach agreement or disagreement in issues regarding educational aims related to cultural diversity. This study identified three main forms of cultural reproduction from the student teachers’ discussions and showed that the underlying understanding about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educational aims related to it are in a state of disrupt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concepts and aims used to guid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nd to further emphasise issues of cultural diversity during teacher education. The findings are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practices within subject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