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归去 《老年教育》2014,(3):23-23
我们生活在一个忙碌的信息化时代,每天过着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戴着连自己都看不清的面具与人相处。此时的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自己喜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的确,对于现代人来说,穿梭在各种复杂的关系中,面对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生活不再那么惬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那么单纯,而面具成了人们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姓名,作为历史的特殊产物,已经成为研究文化现象的一个新方向。它与人口统计学、语言学、历史及考古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现代人事管理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作为一个双重学科,对于姓名学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可以增进中西方之间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才可以和谐相处,这也是我们研究文化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冰心曾说:“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人是社会中最美的风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内容,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是人在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从小到大的教育中,学习与人和谐相处总是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从未停步。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除了友好的交往,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孩子学习和别人相处的方式,他们在碰撞中融合,我们应在他们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4.
我的家庭     
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处和睦的家庭。在我家,一共有四口人,人与人之间都建立了至上而下的“等级”关系,各人有各人的职能。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故事。在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百态,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沟通。当纸质书籍还没普及的年代,人们通过口述的方式将信息总结成故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而在科技日益发达的现在,使用科技帮助我们讲故事,将故事分享给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趋势——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故事通过网络分享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什么是数字故事数字故事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个多世纪前,电影拉开了数字化故事的序幕。虽然看电影很快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如何制作电影却花了数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普及。8毫米胶片相机和摄像机的出现让人们  相似文献   

6.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这句话指示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都有内在本性,因而每个人都有价值、作用,人们不能从自我出发造立标准,对他人进行有用无用的区分,并抛弃"无用"的人,人们应该去发现他人的本性,并顺应其本性去辅佐他人。老子这种认识他人、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不仅反驳老子为我的观念,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中我与他人相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性的弱点》对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做出了详细解释,自1936年问世以来,全球热销,颇受欢迎。在书中,戴尔·卡耐基以他对人性的独到洞察力,教授人们与人相处的技巧。他在书中提到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的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实现理想和抱负开辟更宽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人.与你终生相伴相随。同走人生之路。当你有一天蓦然回首的时候,却见人生旅途中留下的遗憾.许多都起因于没有与这个人好好相处。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原来,人生处世,最难相处的竟是自己。然而.处世有道.与自我相处同样有道。我们应该学会好好与自我相处。  相似文献   

10.
彭墀院士与谢常德教授相濡以沫40载。在生活中他们是夫妻,在工作中他们是同事,更是朋友。学术上彭墀是权威,那么,在家庭生活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与彭墀最亲近、相处时间最长的谢常德教授告诉我们———言语不多但多才多艺我和老彭都是四川人,又是四川大学的同学。说起我们最初是怎么认识的,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只是后来据他说,新生报到的时候,我就站在他的后面,他一回头,看见我穿一件蓝布衣服,就记住了。后来我们分在一个小班,小班总共二十来个人,学物理的女生很少,慢慢地就熟悉了。当时他不太爱说话。事实上人和人相处都是在言谈与接触中…  相似文献   

11.
环境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 ,我国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道德教育 ,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道德教育 ,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应当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开拓环境道德教育这一新领域 ,对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更新人们的环境道德观念 ,培养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依赖、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一环境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从个体来说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整体上来说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整…  相似文献   

12.
王爱美 《文教资料》2011,(13):93-95
在清代,随着地方戏的大发展,以及戏曲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事优伶这个特殊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会让人们关注他们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交往。不论是在居住地还是演出地,优伶都与当地的老百姓之间有着不同的联系,而这些当地居民对于优伶的态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仍然是以贱民相看,不论是从行动或是心理上都看不起他们,有的则是完全忽视了优伶曾经的贱民身份,与普通凡人之间的相处无异。  相似文献   

13.
人与人之间相处,真诚的态度是获取彼此好感的灵丹妙药,父亲与孩子沟通、相处,更是如此。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但自古以来,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了。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的日趋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初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风暴期,在这个时期会面临许多困惑与矛盾,其中朋友之间的相互交往就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朋友,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特别是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发生矛盾或不愉快时,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在这节心理活动课中,通过对朋友之间相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不仅明确朋友的真正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朋友相处的技巧与方法,以助于今后拥有更多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亲爱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你最希望拥有的是什么?爸爸妈妈的理解、老师的赞扬、考卷上的好成绩都是我们想拥有的。而同学间的友情,更让我们看重。那么,在同学之间的相处中,你有过烦恼吗?例如被同伴取绰号。今天,我们谈谈这个问题,或许能让你增加一些自信,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心情,更好地和同学相处,成为同伴喜欢的人。  相似文献   

16.
交往,做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沟通的手段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构成了人们最基本的面向社会的行为趋势,而且代表着程度不同的情绪关系的连续体。如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这样的情景;有的人特别喜欢与他人一起而害怕独处;有的人则只喜欢与自己所喜爱熟识的人相处而不愿与生疏冷漠的人为伴;一般来说,人们又总是希望在与自己所欣赏的人之间获得真诚而亲密的接触。人们正是通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中学生中有相当一些人,感情脆弱,极易冲动,缺乏忍让精神,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酿成大祸。需知家庭的和睦、集体的团结、社会的安定,都要求人们有忍让精神。我们不做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但气量窄小的人也算不得是个坚强者。人和人之间相处,难免产生一些  相似文献   

18.
我们的文章写了两期,收到很多同学给我的信,时间关系,未及一一回复.其中,有不少同学谈到自己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尤其是与同宿同学相处中不时会有人际冲突.影响生活、影响情绪,甚至也影响列学习.这次我们就来谈谈大学同学之间的相处.  相似文献   

19.
“距离美感”一般用来描绘人与人之间由于相处分寸的把握,从而产生的良好的融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距离产生美感,产生吸引力。其中的奥妙与哲理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特别是在我们这样问题学生比例很大的班级。巧抓沙一个新的班集体,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就好像一粒粒的沙聚在一起,班主任就是一只握住这盘散沙的大手。不用一点力,一粒粒的沙就会从指缝中漏掉;用大力气,沙子同样会从指缝中漏掉。如何才能用力适中,让这些沙安分地在我们的掌握中呢?有位哲人说,与人相处,不给别人自由空间,自己也就没有空间。班主任管理班级,也是与学生相处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那是2001年的下半年,我由于考得不理想就又到学校补习班补习。我们一个文科补习班有40多人。因为大家都是同病相怜,所以相处得很好。只是人与人之间仿佛少了份热情,多了份陌生。因为大家都经历了一次高考,经历了一次意志和心理的磨炼,所以都成熟了许多。而当大家再一次走进高三时,似乎才明白高三日子的内含,才明白自己的目的和任务。于是一开始,我们便意气丰收,全心投入学习,大有战死考场,不上北大清华不罢休的气势。上课我们总是认认真真听课;下课,又是认真复习,做作业,钻在书山题海中。晚上还要挑灯夜战。连我们自己也几乎要被这种精神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