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量词在现代汉语的分类中,被单独列为一类,属实词,具有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同等的语法地位.并被普遍地运用。但是,汉语专用量词并不多,大量的是借用量词。相比较而言,英语量词远没有汉语量词丰富和发达。此外,很多汉语量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具体的对应形式,或者一个汉语基词常常有若干个英语对应形式。这些都给汉语量词英译增加难度。汉语虽词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名县词(或物量词)和动量词。名县词又分成个体、集合、部分、容器、度量密、临时和不定量词等七种;动量词分专用、借用(或临时)、同形动量词三种。此外,还有近代陆续…  相似文献   

2.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 ,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 ,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 ,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 ,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 ,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 ,“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程超 《考试周刊》2009,(2):44-46
现代汉语中包含着数量丰富的量词,而现代汉语中如此丰富的量词是随着古代汉语经中古汉语、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而逐步形成的。研究量词的历史发展,对了解汉语史是十分有意义的。为给这种研究提供一些资料,本文作者对《庐山远公话》中的量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示例分析,主要针对名量词和动量词中的专有量词进行例证的搜集工作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近代白话小说中出现的专用动量词比魏晋、唐宋时期都要少,以重叠形式为主要依据考察近代白话小说中的专用动量词,从语法角度指出近代白话小说在汉语史上表现出承上启下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具有丰富的量词是汉语语法特点之一。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动量词中有一类特殊的形式,常以“V—V”的形式出现,一般把这种数词“一”之后由动词重叠构成的“V”称为同影动量词,一些语法学家也把它叫做自主动量词。这类动量词在汉语实际运用申出现的频率极高,观察分析它的流变过程对汉语教学和汉语语法规律的研究,以及汉语...  相似文献   

6.
量词是汉语词类中特殊的一类,量词中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发展是不同步的。唐代是动量词发展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此之前,动量词只是名量词的附庸;自此时起,动量词开始真正兴起,无论从动量词使用的个数以及次数都比以往有了大的提高。可以说,它是动量词的一个兴起阶段,本文通过对唐代作品中动量词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唐代动量词的发展态势,总结其特点,看动量词的发展状况,这对现代汉语量词的学习以及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动量词是汉语量词系统的两大部类之一.先秦时偶尔可见,魏晋南北朝时初步成熟,到唐五代时已经盛行.唐五代时,出现了"场"、"巡"、"遭"、"顿"、"件"五个新兴动量词,其中的"场"、"顿"、"遭"等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中.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动量词"遍"、"下"、"回"、"度"、"拜"等在唐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其用法与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没有什么差别.同时,"同源动量"的产生是唐五代时期动量词发展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两宋话本目前所存时代明确的总计41种,其口语性强,是最能反映宋代语言面貌的真实语料.通过对其量词和数量表示法的全面分析可见其中量词总计152个,量词的使用频率已经在数量表示法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特别是作为名量词成熟标志的"N um+Cl+N"结构在量词使用中成为规范;动量词组成的动量结构的后移已经完成,无一例外;由此可见无论在量词的使用频率还是在语法功能方面,宋代是汉语量词语法化发展最终成熟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过"本为动词,后经虚化引申用为量词。其动量用法约始于汉,盛于魏晋六朝。唐五代时期,动量"过"的使用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及至元明清,文献中几已不见相关用例。探究量词"过"的历时演变,把握其发展脉络,对于我们认识了解汉语动量词的发展规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量词是我国汉语中十分活跃而又极普通的一种词类。在汉语中量词是作为实词的组成成分之一存在于词类体系中。一般情况下,汉语量词有两种:计算实体事物的是物量词;计算动作行为的是动量词。动量词指“次、趟、回、顿、阵”这些词。表示时间段落和某些表示器具的名词常被用来表示动量(玩了一天、住了一年、咬了一口、砍了一刀)。然而在传统英语语法中,没有独立的量词词类,那些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及少量表示动作的词都划在名词之列。虽然英语中量词没有像汉语量词一样成为独立的词类,但并不妨碍量词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英语中的客观存在(包括动量词)。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以及元明戏曲和小说中的"S是N是"是一种叠加式判断句,它们由汉语本身的两种判断句式叠加而成。梵汉语言接触是汉译佛经中这种句式产生的外在原因。而元明时期自报家门的叠加式判断句则与语言接触无关,它是一种舞台语言。  相似文献   

12.
动量词是计量动作次数或延续时间的量词,是量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前代,元代动量词出现了新的特点,更接近现代汉语了。按适用范围大小,动量词可分为通用、次通用和非通用三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的7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它们在精微、风采、神韵、气韵、意境、节奏等中国文化精神上有不同层次的体现。远古时期音乐的神秘悠远,夏商时期音乐祭神的风韵,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仪礼气韵,秦汉时期律学开启精微之风,魏晋时期音乐的融合神韵,隋唐时期音乐的博大气韵,宋元时期俗乐的节奏,明清时期地方戏曲的滥觞等,展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神历时性征的多元丰富、兼容并蓄特点,潜藏于内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是气韵生动和清微淡远。  相似文献   

14.
汉文史籍记载,哈尼族地区汉语文教育开始于元朝。分布上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利于哈尼族学习汉文化;哈尼族土司制度的建立,必然要加强汉文化的教育;儒学教育的长期影响及历史上哈尼族没有创造哈尼文字等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对汉语文的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几千年来的藏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藏书的历史收藏、保存、传播了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藏书形成了文化,好书的力量,功在千秋,得"藏"而万古流芳。中国藏书中尤以公藏、私藏的历史最为辉煌。中国藏书发展史起源于上古时期,兴起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五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中国藏书文化主要是官吏藏书文化,它是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6.
“耗费”义动词“花”与“化”的关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耗费义"花动"始见于宋元时期,而非清代。在耗费义"花动"类合成动词中,"花费"最先词汇化,始见于元代。"耗费"义动词"化(hua)"始见于明代的"化费",其在出现时间和用例数量上,都远远滞后于耗费义"花动"。而作为"耗费"义动词‘花'与‘化(hua)'之关系有待深入考证。  相似文献   

17.
"耗费"义"花动"与"花名"意义相去甚远。从历时看,做"耗费"义的"花"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明代已较为普遍,清代则和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基于语料考察,本文提出"源‘花’说",认为:"耗费"义"花动"是"花名"在去范畴化的动态过程中,结合"花名"原有及新出现的性质、特征,在认知体系及语言系统中创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动 将”式是近代汉语中一种极有特点的结构,它始于魏晋,晚唐五代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这一形式,于元为盛,明中后期逐渐衰落,最终为“动 了 趋向补语”所取代。《二刻拍案惊奇》中“动 将”结构的两类,也大体统一为“动 将 趋向补语”形式,出现在多种句式之中。“动 了 趋向补语”结构亦在该书中频繁出现,并已开始了取代“动 将 趋向补语”结构的步伐,但尚未成为主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法艺术在“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三种具有鲜明性、典型性、创造性风格中不断发展,元、明、清三代的书法家们在这三种风格的影响下.为发展我国书法艺术曾作出巨大贡献,本对元、明、清六家书艺作一浅析与探源。  相似文献   

20.
元明水浒戏在审美趣向上大不相同:人物形象上,元代水浒戏以俗为美,而明代水浒戏则富于伦理美;剧场氛围上,元代水浒戏幽默风趣,喜剧色彩突出,而明代水浒戏庄严肃穆更倾向于崇高之美;语言上,元代水浒戏本色当行,而明代水浒戏因文人参与而富于绮丽之美。这种审美趣向的差别折射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