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自治整体的一部分,在当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双轨制"为视角,通过对"挑战—回应"范式的质疑,尽可能避开宏观层面的叙述,从微观角度探讨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缘起。  相似文献   

2.
商人之所以成为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的最积极的推动力量,既因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在客观上促使商人成为南浔地方政治生活的主角,进而使其获得了推动南浔地方自治建设所需的路径依赖,又因为近代上海地方自治运动对商人推动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产生了直接的辐射效应,还因为清政府倡办地方自治为商人推动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在商人的积极推动下,近代南浔地方自治建设具有三个特点:以兴办地方公益和公共设施为主要内容;地方自治的正式领导机构随着清末民初宏观政治形势的演变而演变;以商人社团为地方自治的非正式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并存。从权力的来源和功能看,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具有一致性,有共同的归属和运作目的。但在实践中,二者的权限冲突日趋激烈,呈现出博弈关系,因此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处和有机衔接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时期,县以下实行“城镇乡”地方自治.对于“城自治”区域的划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虽然规定“凡府厅州县治城厢地方为城”,但对于何者为“厢”,厢区应该如何划分,却并未予以详细说明,最终致使一些县在城厢自治区域的划分上费尽周折.清末武阳“城自治”区域划分过程的艰难与反复,即充分展示了城乡双方所能够利用的各种制度空间及其背后运作的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随着清政府对地方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和民间结社限制的放松,在一些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市民社会化的趋势。此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立宪”的过程中又启动了地方自治运动,促使地方控制政策发生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对晚清政府何以推行地方自治,人们以往大多从革命派、立宪派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晚清政府最后几年把地方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各地加以推行,其原因不仅仅是围绕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利益关系,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增长、新文化因素的冲击、专制体制的衰落等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论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废除人民公社以后,中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二元并存。二者反映了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关系,必须实现有机的衔接。在现阶段,由于乡镇对农村社会管理的介入程度提高和村民政策参与意识的增强,它们之间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为此,应为乡村管理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合理划分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之间的权限;规范权力主体的政治行为;改进乡政管理的施政方式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进程中乡村关系矛盾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实行政社分开,恢复乡(镇)政府及实行村民自治以来,乡镇政府与民选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关系出现了种种失调现象,其根源在我国“压力型”的县乡行政体制,“两委”体制为表征的党政关系,立法与司法体制和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制度。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矛盾凸现了我国现有体制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地方自治是以民主为导向,以处理国家权力和地方权力为内容的国家制度。中国的地方自治主要是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自治和我国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层群众自治。和西方相比中国的地方自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地方自治理论,并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民权思想。其地方自治的主要内容是开民智、兴绅权、设议会,目的是为了实现君主立宪。保卫局、南学会、课吏馆的设立则是其具体形式。在我国近代史上,黄遵宪的地方自治思想代表着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过渡的一种制度设想,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对中国政体的有益探索。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先驱,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其地方自治理论的先进性和缺陷是同时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清末地方自治思潮是清政府力图挽救风雨飘摇状态的一种尝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却未能挽救苟延残喘的清政府.但是其中的很多思想和教训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程,供后世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2.
清末的地方自治运动,没有取得多大成效,但这一个制度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明确规定了地方自治的范围;(2)肯定了地方自治团体的法人资格,并规定了其内部主要机构的制约机制;(3)设计了一套有助于地方事业开展的选举制度;(4)为正确处理官治与地方自治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5)对以后政府政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地方自治学说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方自治是近代宪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罗马的自治城市,后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实现参与和人权保障的表现形式。各国在长期的历史流变过程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大体有:保护说、钦定说、传来说、固有权说、制度性保障说、人民主权说、人权保护说、法人说、地方政府论、权力分立制衡说。地方自治被认为是对全国性政府过度集权的一种制衡力量,其理论有一些共同之处,即以中央地方利益上的对立作为解决中央地方关系的观念前提,发展和确保地方自治权力的实现,在坚持国家主权和国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地方居民的意愿,满足他们的参与愿望,实现生动、活泼的地方生活。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地方自治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行和介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定,政权建设分军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训政时期,实行地方自治,以建立宪政基础。南京国民党政权自率为孙中山遗训执行者,在训政时期,推行地方自治,颁布了一些自治法令,开展了一些筹备工作。由于坚持一党专政,仅自上而下推行,不愿发动民众,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等原因,最终失败。但地方自治毕 是一种先进的地方政权形式,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6.
英国是地方自治之家,与英国的其他制度一样,它的地方自治制度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从地方政府的管理机制与地方社会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有助于理清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7.
1933年梁漱溟在邹平从事的乡村建设实验开始转入县政建设实验阶段。其县政建设实验方案中的核心环节就是建立村学、乡学制度。邹平的乡学、村学,既与梁漱溟以前所设计的乡农学校不十分相同,也与现行的地方自治组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清末上海地方自治与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方自治是清末地方政治实践的一个亮点。民间士绅的自治诉求得到了官方的回应,二者合为一流,成为自治最初的合法性来源。自治实践和选举模式将普通民众纳入自治范围中,从而得到他们的有力支持,成为上海自治合法性的后续资源。正是由于具有深厚的合法性支撑,才使上海自治获得了制衡官方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韩国地方自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内在的历史因素,其地方自治制度是以团体自治为主要内容的自治模式,同时又在近期引进了居民自治的因素,旨在扩大居民参与的程度。韩国在探索地方自治制度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模式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地方自治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其所构想的革命建国方略。孙中山把地方自治视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推行地方自治来训导国民,为革命建国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倡导实行"分县自治",明确表示反对"一省自治"或"联省自治",并要求在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配方面实行"均权主义",以维护"内治统一"。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现了一种通过推行地方自治而实现"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宪政国家的真诚愿望。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在理论和思维逻辑上也存在着某些难以自洽的矛盾与纠葛,且对后世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