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是教师肩负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加强思想教育,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道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崇高思想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途径之一。为此,笔者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情感培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标将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着眼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落实德育首位,加强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任何一门学科都具有教育性,教师的崇高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所谓教书育人,就是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点拔如何做人的道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木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季节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德育于其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书育人效果。1挖掘和利用德育因素,树立爱国热情 在树木学的总论部分,我向学生介绍了树种资源与科学遗产的有关知识。我国由于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土壤条件优越,树种资…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要从"德才兼备"的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对人才的培养要"德"字当先.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委教育、法制教育."作为肩负教书育人之重任的政治学科教师,要对德育教学有高度认识,积极将文化知识传授与德育教学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政治课教学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5.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极其重要的内容.是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大事。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尤其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知识传授中将德育、美育和创新教育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戴恒 《职教论坛》2001,(7):27-27
一、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教师掌握必要的职业能力,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是知识经验的传授者,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继承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书育人,不仅是向学生传授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先进的专业理论和必要的技能、技巧,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文化越深厚、专业知识越丰富、职业技能越过硬,它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权,讲授的知识、内容更形象、丰富,传授的技能更实用、扎实。2.提高职业能力是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教给别人一杯水,自己首…  相似文献   

8.
朱晗 《天津教育》2011,(12):38-39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有效平台。教师的教学过程既有知识的传授,更有育人的潜移默化。人人皆知的是:教师要备好每~节课,要上好每一节课,这是底线,那么,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黄金法则就是“要把德育目标的落实渗透到教学的每一环节”,“把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应是教师的自觉行为和职业道德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教书育人”乃人民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如果只强调传授文化知识,忽视道德教育,就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如何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呢?一、着眼于语言内容,挖掘德育素材。我们强调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并不是说要把英语课上成政治课,也不是说要生搬硬套地加入其他一些德育内容。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些课文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涉及德育的内容,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推敲、挖掘,从“对话”或“短文”着手,结合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王忠诚 《甘肃教育》2020,(5):151-151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临一个认识自我、认识环境,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问题。聋生由于听力原因,出现感知上的缺陷,在人生态度、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历史教科书内容广博,德育资源丰富,在特教学校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渗透德育,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品德培养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促进其不断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1.
张丽 《中国德育》2005,(12):70-72
各科教学渗透德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渗透德育应该有新的突破。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学科渗透德育的特点,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渗透德育,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的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反映人物优秀品德的作品,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仅重视对学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对人格的健全完善和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在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要着重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将德育教学贯入语文教学的始终,实现学生智力和品德的双重发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方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14.
王玮 《江西教育》2001,(2):45-46
一体现德育渗透的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知识技能为双重标准,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随机进行。板书要根据语文学科“文道统一”的特点,遵循“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这样一个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再让学生从中认识课文的中心,接受思想教育,进而理解作者表现思想内容的方法和技巧。如《过桥》一文的教学,先让学生理解“雷锋怎样背同学过桥”和“雷锋为什么背同学过桥”,再让学生…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素质教育逐渐发展和壮大,也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教学理念中,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宗旨是为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在学校课堂中教师几乎把百分之百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上。而现在,随着人们对人才素质和道德的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重视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其思想品德、职业品质等方面的教育,把学校教育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学时代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地理学科在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当前地理教学的功利性太重,偏离了地理教学轨道,教师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本文针对目前地理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尴尬境地,从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的内容及德育渗透的途径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7.
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是教师应尽的义务,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一、端正认识,克服偏差所谓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教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尽职尽责,既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然而在现实中,不同的教师对“教书育人”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根据高校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作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智力,而且要结合学科特点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数学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本文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运用数学史料和灵活选择教法等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中。  相似文献   

19.
杨洁群 《考试周刊》2012,(92):35-35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它要求教师把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寓德育于智育当中,自觉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负责。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并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化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勤劳、坚毅、合作等优良品德。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结合教材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