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释“范”     
张春秀 《兰台世界》2016,(3):157-158
文章梳理了范、範、笵三个字的意义,指出了现在的简化字"范"承担的意义其实是三个不同字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释“玄武”     
玄武的自然本象应该是远古时代的一种龟甲类动物,俗称龟蛇,以其象形于北方星宿的排列,古人便将北方星宿命名为玄武,并作为四象之一。由于玄武的名称、形象及其文化意义一直以来还欠明确和一致,加之玄武作为物种的自古稀见,造成人们对玄武名义的迷惑,出现了对玄武的莫衷一是的解释,因此,本文旨在利用文献记载以及文物遗存中所见玄武图案,对玄武形象的演化及其寓意予以诠释。  相似文献   

3.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4.
释“袜肚”     
"袜肚"不是"襪肚"."袜肚"省称"袜",与作"腰带"义的"袜"常常混淆."袜肚"有一个从围肚、围腹到围胸的变化过程."袜肚"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和写法,比如"抹腹"、"抹肚"、"陌複"、"帕腹"、"抱腹"、"袙複"、"福腹"、"肚兜"等,造成一物多名的原因一是古人称名的随意性,二是"袜肚"所覆盖的面积大,而胸、腹、腰、肚的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5.
6.
正《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延宗容貌充壮,坐则仰,偃则伏,人笑之,乃赫然奋发。"(中华书局,1972年,页149—150)《汉语大词典》以此例中的"充壮"为"健壮"义。(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年,页255)如按此解,此例意思就是:延宗长得健壮,坐着就仰面朝天,后倾就伏倒在地,人们笑他,他于是振作起来。读之令人纳闷:一个人体格健壮,怎么会有"坐则仰,偃则伏"的体态而遭人取笑呢?可见,"充壮"理解为"健壮"不合情理。  相似文献   

7.
释“坳堂”     
"坳堂"见于《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王先谦集解引支遁云:"谓堂有坳垤形也。"垤是小土堆,则支遁所谓"坳堂",当是云堂之地面高低不平。此说不妥之处在于水不会止于高处,且"坳"、"垤"词义相反,"坳"无"垤"义,故成玄英疏解不取此说,而谓"坳,污陷也。谓堂庭坳陷之地也。"今人释"坳堂",基本都据于成玄英疏。陈鼓应翻译为"堂前窿地",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先秦文学史参考  相似文献   

8.
有一种论调曾经一度在知识分子中颇为流行。这种论调叫做“先专后红”论。据我看,这种论调的持有者之中,至少有这样一种人,在他们看来,所谓“先专后红”也者,实际上是想把“专”作为“红”的资本,而把“红”作为“专”的装饰。你很难说这种人的主要的真正的目的是什么,他只不过是想把这“专”与“红”当作两笔赌注,用来在他所想象的人生的赌场上押宝;他既不想真的“专”,也不想真的“红”,他无非是想用这两者互相辅助,作为他攀登他的“进身之阶”的两把拐杖而已。丁玲的“一本书主义”和艾青的“国际声望”,不就是被她或他当作资本和装饰的吗?然而这些据说是由于她或他带着其固有的荣誉参加了共产党而使党增加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个“管理”无处不在的世界。小至个人,大到跨国公司,无时不谈管理,无事不谈管理。令人眼花缭乱的管理名词,妙笔生花的管理案例,或浅显或深奥的管理范式,或圆融或简捷的管理智慧,夹杂在许许多多的信息里,向我们扑面而来。究竟什么是管理的艺术和管理的精神?如何在眼花缭乱的管理世界中辨识方向,发展自我?读禅也许是最好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2)
有缘千里来相会,与《报刊之友》的相识,还要追溯到1995年的春天。那天我去西安一家工厂的宣传部门办事,看到办公桌上公公正正的放着一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报刊之友》,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来就看,一看感到吃惊,区区小刊,不仅栏目设置合理,内容丰富,而且竟敢对大报大刊品头论足,说  相似文献   

11.
《诗经·大雅·大明》曰:"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传曰"纣居天位,而殷之正适也。挟,达也"。失之。今案"挟"当训"持"。《说文·手部》曰:"挟,俾持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王逸注曰"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持,谓保有之。《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曰"持,守也"。守即保有。"位"当读"立","适"当读"敌"。上古位属物部,立属辑部,物辑通转,二字音近相通。《逸周书·允文》"位之宗子",朱右曾校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中"■"类形,学界长期以来普遍信从"益"的释法。本文通过全面梳理甲骨文相关资料,根据旧所谓"益"字在字形以及辞例两方面都与"衁"密切相关,在读音方面又与"皿"声字存在通用关系,因此主张它应释作"衁"。又根据甲骨文中"易"字比较早的写法,指出"易"字本应从竖置的盘形从几个水点形,表示用盘倾倒水之意。"益"与"易"可能是一字分化,即"益"字可能是由横置的"易"形分化而来。  相似文献   

13.
《楚辞·离骚》曰:"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古今说者,皆读"急"如字,失之。屈子志节高尚,于"竞进"、"贪婪"、"驰骛"、"追逐"之事,非惟不"急",且未尝经心挂怀。今案"急"当读"及",方与屈子品格合契。上古及读群母缉部,急读见母缉部,群见旁纽,缉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说文·心部》"(及心)脉,褊也。从心,及  相似文献   

14.
“藏书建设”概念新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北魏史料中“身备三仗”一词具体含义的解释,考察魏晋南北朝时代作战人员的武器装备系统。汉代以来,以往长期沿用的武器装备系统,经与边境族群战火洗礼,出现新的变化趋势。魏晋南北朝时代军队中,不同战术功能的兵种以下列武器作为区分:抛射性兵器弓弩、砍斫性武器刀(配楯)和击刺性武器矟。一部分技艺精湛的战斗人员,有可能复合装备矟—弓矢、矟—刀楯,或刀楯—弓矢。“身备三仗”即指精锐武装人员,身上同时复合装备以弓矢、刀楯和矟三种战术功能截然不同的武器。这种复合装备的现象,有可能是中古时代中国战争技术与内亚族群军事文化交叉影响下的产物。对以“身备三仗”为代表的多种兵器复合装备现象的分析,可以展现中古军人的装备系统和战斗技艺,而追溯中古时期军事审美传统,更是观察古代军事文化的独特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北杂剧戏班中,主要是有一个能唱套曲的"正旦"或"正末",与"正旦"、"正末"相对的净角则专以插科打诨调笑(有时可兼有邪恶、刚烈的特征),此外便是几个能做戏的"外旦"、"外末"。"正旦"、"正末"标以"正",是因为对北杂剧的表演而言,唱套曲最重要,唱曲属正戏,而其他诸色(包括净角)的表演皆为次。元夏庭芝《青楼集》对这一点说得很明白,他在《青楼集·志)中说:  相似文献   

17.
潘天波  胡玉康 《文化遗产》2013,(6):106-113,158
唐代诗人皮日休《诮虚器》所述"库露真"名实,历来众释纷纭。释其"名"者包括"库路贞"、"库路真"、"胡洛真"、"斛洛真"、"库露格"、"库穆什"、"骷髅真"等;释其"实"者包括漆器、游牧民族职官、作坊名、书格、胄甲与马鞯等。本文基于"库露真"的史料、语素、音韵、形制与实物等维度考名责实后发现:在史料与语素上,"库路真"是两个语素;在音韵上,"真"或通"针",唐末有语料显示其有混并迹象;在形制与出土实物上,"真"属于"锥(针)髹"技法。据此认为,"库露真"是合成词,它或为"库露针",它是唐政府供北方少数民族使用的木胎锥髹饮食酒具,也是襄阳漆贡器生产与唐政府外交文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二月为悼念柔石等烈士就义二周年而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并录入在烈士就义当时所作悼诗“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一首,此诗郁怒情深、真挚沉痛,为世传诵。一般对此诗结句“月光如水照缁衣”中“缁衣”的解释,都引用许寿裳《亡友鲁迅印  相似文献   

19.
《诗经·小雅·角弓》一章曰"兄弟婚姻,无胥远矣",二章曰"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笺训"教"为"教令",失之。"教"与"远"对文,"远"之义为疏远,则"教"当训亲呢。今案"教"当读"胶"。上古胶读见母幽部,教读见母宵部,见纽双声,幽宵旁转,二字音近相通。《广雅·释诂》曰:"学,教也。"《集韵·效韵》曰:"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广韵·肴韵》曰:  相似文献   

20.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