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这里的“学”指知识,“才”指方法,“识”指观念、见识。其中知识是基础,方法是工具,而观念、见识则对知识和方法应用的方向、方式作引领。在教学中我着眼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下面就是我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过程中的一则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2.
《离骚》"结构"研究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近五十年来楚辞学界从不同"视角"研究<离骚>结构的代表性实例,论析了"文章学"的<离骚>"两个主题旋律"及"一个中心链条"结构说,"楚辞学"的<离骚>"二段式结构"说,"民俗学"的<离骚>"巫事活动形式"构成说,"审美形态"学的<离骚>"悲剧结构"说的成就得失,提出了适应文学作品的"多层次"、"复调"结构特点,进行多侧面的结构研究,以揭示<离骚>等文学作品艺术奥秘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排比铺张"与元稹评杜诗的"铺陈"比就其长篇排律言."铺张"指铺排张扬,"铺陈"指铺排陈述,前者贬而后者褒.其恶喜不同的成因在于不同的时代风气.改"陈"为"张",与元稹原意不符.其实对于杜诗中的"连城璧",元稹也有所识,且达到六义性情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最应是思想者。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师德、爱心、奉献精神等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却把拥有思想忽视了。一、为什么教师应是思想者古人用"德识才学"来要求人才,"识",仅次于德。——"识",即见识,即思想,把它放在仅次于"德"的第二位,是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人才所倚仗的主心骨。事实上,不同领域的杰  相似文献   

6.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7.
宋代"乡先生"的教学满足了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他们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维系着儒家典籍的传承.乡先生的<诗经>教学侧重于<毛诗序>等前代经典的传授,是平民阶层<诗>学观念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们也是宋代<诗经>学话语重建的积极参与人,由于有了这一群体的加入,使得宋代<诗>学研究风格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少量重要学者身上,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宋代<诗>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离骚>"求女"隐喻内涵的解释,不管是"求贤君"说,是"求贤臣"说,还是其他种种学说,均有明显的不足.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求女"的"女"指的是理想,"求女"也就是追求理想.当然,这里的理想有其特殊所指,必须结合<离骚>所求的几位女子来具体分析.在深层意义上,<离骚>"求女"展现了屈原追求理想时的二难处境与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9.
"转识成智"不仅是一个宗教问题、哲学问题,而且还是教育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它从根本上涉及到当代教育观念的整体转变和教育实践的整体转型.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就应该以结合CAI,PBL,SEMINAR等教学手段与技术实现"转识成智",展现出政治思想的"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10.
"老"缀新议--兼论"老鹰"的"老"不同于"老虎"的"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慧媛 《现代语文》2006,(2):121-122
"老"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词缀.目前大家较为一致的认识是,词缀"老"来源于形容词"老".<说文解字>这样为"老"释义:"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见,"老"的本义与"胡"、"考"类似,是指"年纪大,高寿".当然,随着后来词义的扩大,"老"已不限于指"七十"而泛指"年长".  相似文献   

11.
<正>一、知有余而识不足"知"是"知道"的意思,引申为"学问"。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识"是认识、见识,如"老马识途""有胆有识"。"知"与"识"合起来,才能叫"知识",很明显,它包含了两个要素。对某些事物、某些领域知道了、了解了,同时还要有分辨能力、认知能力,也就是要有一定的见识,才能说是在这个方面、这个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按照汉语的构词规律,一个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的两个词素的意义往往并不并列,  相似文献   

12.
"喜刷刷"一词是由歌名<嘻唰唰>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歌曲<嘻唰唰>的走红,"喜刷刷"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它的词义、使用范围也随之扩展开来.不是所有的流行词语都会最终被社会认同,"喜刷刷"同样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正>一、"前概念"及"相异构想"简述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学习时,头脑里已经不是一片空白,更不是一无所知,生活中积累的各种知识、经验使他们已经形成了对某些问题或现象的独特理解与看法,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个人观点及思维。在认知心理学上把这种在接受正规科学教育之前就已经形成的观念统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preconception)。这里的"概念"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的认识、看法与理解,代表的是某种观念,比如,"燃烧  相似文献   

14.
丁向荣 《班主任》2005,(11):3-4
谈到学习,人们马上会想起学生坐在教室里的样子,但实际上学习的概念决不仅限于此.学习是由"学"与"习"两个字组合而成,"学"指的是学知识;"习"指的是练习、实习,提高能力.美国学者彼得·圣洁教授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对"学习"做了如下阐述:一是"如何学习"大于"学习什么",要在如何学上多下功夫;二是"习"大于"学","习"比学书本知识更重要;三是"如何思维"大于"思维什么";如何思维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创新的能力;四是"知识更新"大于"知识的多少".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关键不在于你掌握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你掌握的知识是否管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加了"知书达理"这一词条.其解释是:"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也说知书识礼."这里出现一"理"一"礼",显然是编者有意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6.
"学"即"效",也就是模仿,通过模仿求得知识技能."学得"即以获得某种经验为目的的活动."习"指鸟频频起飞,即反复学飞,也就是温习、练习,通过与某事物的经常接触而熟悉该事物.由此可见,"习得"时,个体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时甚至是无意识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探则深究,变则归一",顾名思义,"探则深究"是指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层层递进,挖掘知识的内涵部分,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同时将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变则归一"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题目"变"的过程,在题目纷繁变化的思维碰撞中,重在归一,以相类似的题目为生长点不停的变式研究,凸显出数学的本质,从而让学生学一题会一类,让课堂高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一、有见识,思想才能充盈 文贵有"识".见识,一是指判断及认识的能力;二是指见多识广,思维开阔.见识,就是有思想,有视野,观点深刻,见解独到."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识"之有无,不仅是反映作者思想境界、认识水平和思维品质高低优劣的标志,也是衡量其所发见解能否给人以启迪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19.
<正>快乐识谱是指在音乐教学的识谱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视唱简谱的兴趣和愿望,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视唱简谱,使之认识音符和唱名,比较顺畅地进行读谱唱谱。这种识谱教学其实就是用唱名获得音高的观念,在日本的教育理论中称为识谱教学中的"唱名音程感训练"。"唱名音程感训练"是识谱能力的基础,是识谱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然而调查表明,很多  相似文献   

20.
<正>转识成智源自佛教,"识"是"心识","智"是"智慧",哲学家冯契对此进行了基于唯物主义的改造,他认为"转识成智"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即让认识主体通过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体认,使知识"转化"为认识主体的思维方式和言行准则,将"知识"转化为主体自我求知、做事、做人的"素养"。基于冯契的观点,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目标——培养"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思想政治课主题教学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由智慧转化为德性"的能力。试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例,探究转识成智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