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长时间以来,认真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预案,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我们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这本来无可厚非。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再次深入,这样的备课在教学中似乎不太实用了,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出现"卡壳"现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还是教师依赖"静态的教案预设",以至于忽视了学生"动态的学案生成"。例如:修订后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2.
正清代林云铭《古文析义》对李密的《陈情表》有如是评价:"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唯见天真烂漫。"似乎有道理,但拒绝皇上任命的表文真能做到不事雕饰,还能做到天真与烂漫吗?师:这篇《陈情表》是李密第一次向晋武帝陈情吗?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相关依据?生:不是。因为第二段有这么一句话:"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一个"具"字说明李密曾经向皇上详细地报告了一次推辞不做官的原因。师:非常准确,我们对李密第一次详细报告的  相似文献   

3.
梁书新 《班主任》2005,(1):32-32
新学期开学不久,初一(1)班的班主任陈老师来找我说:"梁主任,我们班的王硕同学这学期似乎是患了"多动症".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一会摆弄摆弄钢笔,一会咬咬手指头,同学反映他还经常偷吃零食.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操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初中生也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高中生还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而他们在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成果的展示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究竟有了哪些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体现序列性,怎样促  相似文献   

5.
上学时,便喜欢听讲座。甚至多年以后每忆及往事,便心潮难平,总是被那时的场景所感染,为教授们的博学多识侃侃而谈所折服……工作伊始,适逢课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都课改了,还像原来那样上课?”“瞧这节课多棒,老师讲了连3分钟都没有。”……听后不禁茫然而又哑然。进行课改难道就是“革”掉过去的一切吗?难道一节课老师什么都不讲就算是好课了吗?……朋友们,冷静的思考并检讨一下我们的行为吧。新一轮课程改革扑面而来的时候,于是,我们便有了想当然否定前几轮课改的理由,过去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那么狰狞而又面目可憎,非得一棍子打死,否则便…  相似文献   

6.
陈燕玲 《教学随笔》2013,(2):106+123
中学语文课不再教生字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课堂不需要讲文字了呢?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安排了"汉字形体演变"的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多被忽略不计了。因为高考不考,我们就可以不讲?似乎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我记得,有首歌是这么唱的:"谁不爱自己的父母,用那火热的赤子之心……"可我把这歌词反过来唱:"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我觉得老爸就不疼我,吃饭时和我抢肉吃,还逼  相似文献   

8.
<正>【案例回放】男是我班上的一个学生,他的家庭颇为殷实。因此,家人对作为独子的男"要求不高"。娇惯加放任,使男养成了冲动、易怒、暴躁的性格,还得了个"打架王"的绰号。但妈妈的结论是:"我们这小子挺怂的,和别人打架每次都是吃亏的那个。"而爸爸干脆就是:"下次要是挨了打回来,我还得揍你,爸爸小时候,可没你这么笨……"这无形中让男变得更加"威猛"。  相似文献   

9.
黄敏 《四川教育》2007,(11):39-40
下课了,我正准备走出教室,孩子们却围在我身边:"老师,你还不知道我脑子里形成的画面呢!""老师,我……"我微笑着、欣赏着,不禁有些惊讶了:今天我的心情怎么这么好?孩子们的表现欲怎么这么强?也许这就是"悦"读的魅力吧。  相似文献   

10.
<正>力学小学有她独有的风格:严谨、严格。但是,给我们最大冲击的还不只是一个"严"字,还有另外一个"创"或"新",也许用守正创新来概括是最合适不过的。比如说,这么多年来的研究性课堂的研究、实践,之所以有这么重大的进展和丰厚的成果,既是守正的结果,更是创新所致,抑或说,是守正创新的统一与融通。可以再换个角度。力学小学有她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发展方式,形成了自己  相似文献   

11.
<正>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说起"养成",但凡中小学校都不陌生。"养成"什么,当然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但细细想来,似乎又不是这么简单。育人为本,"养成"着眼孩子一生今天倘若需要举行全校性师生集会,让你安排一下各年级的座位,你会如何安排呢?那还不容易,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依次向后排开。然而,在七宝外国语小学你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走进会场,座位是从大  相似文献   

12.
如今,有不少人总把目光放在"第一"和"前头",谁也不愿意落在后面,似乎"最后"成了耻辱的代名词。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最后"也是光荣的。上小学时外出游玩,我发现班长总是最后一个上车,嘴里还要嘟囔着数人数。我很不理解地说:"快上车吧,别唠唠叨叨的!"班长憨厚地笑道:"那我们把你落这儿,行吗?"上中学时,我发现班主任每天要在同学们走后回到教室看一遍,  相似文献   

13.
“校公”就是校长公子的简称,也是他的外号。如此称呼似乎有些别扭,但其实很多人正是冲着这种别扭劲才这么叫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是校长的公子,叫他的大名俞飞。后来听说了就叫他“校公”,他很不耐烦。警告了几次不见效,他开始说:“谁再这么叫就是水里爬的甲壳动物!”他这么恶狠狠地骂,却没  相似文献   

14.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无独有偶,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先生的一句"狠"话这么说:"奥数是一个让大部分孩子一次次证明自己是傻瓜的课程。"我们就想问:既然孩子不喜欢,家长也痛恨,为什么教师、家长还要让孩子去证明自己是傻瓜呢?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操作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小学生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初中生也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高中生还在研究环境污染问题,而他们在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成果的展示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质的区别。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学生在探究能力方面究竟有了哪些进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体现序列性,怎样促进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呢?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丹阳六中是一所普通中学。在这所普通中学里,有一位不普通的数学老师荆志强。对他的教学,学生们说:"上荆老师的课轻松有趣","从来都不知道数学还可以这么神奇。"他接手一个成绩平平的高三班,仅仅一个月时间,就让  相似文献   

17.
万广磊 《家教世界》2009,(Z1):23-23
一个女孩给远方的爸爸打电话:"爸爸,我这次月考得了班级第六名!"小雨中,爸爸沾满泥灰的手拿着旧手机,开心了:"不错了,祝贺你,我不在家,你还考这么好!""爸爸,我想在下一次考班级第一名!"女儿自信地说。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惊世之问,号称"钱学森之问"。因为钱学森的重大影响,"钱学森之问"成为世纪之问,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后来,钱老又痛心疾首地说:"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相似文献   

19.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院子里的柳树上结满了毛毛虫般的柳芽儿,风儿一吹,柳絮飘飞,晃晃悠悠地飞进我们的教室。班里那几个调皮的小鬼,又开始不安分起来,用眼睛紧盯着那些快要飘落的"小毛毛",不时用嘴巴凑上去用力一吹,"小毛毛"就又飞了起来。我有些恼火:老是这么注意力不集中,我还怎么上课啊?!我用眼  相似文献   

20.
一、面对学生的"似乎会",教师要重视知识形成的内在原理,加强学生的操作体验和感悟。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家庭教育对他们学习的前期影响不一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也不尽相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知识还没有教,但有一部分学生"似乎会"了,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回避学生的学前基础,将"先行者"拉回"统一战线",还是"以偏概全",简单教教多加练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