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民俗志书写模式日益受到质疑的今天,山曼教授《流动的传统》一书以不拘一格、充满灵机的民俗志书写,为我们带来许多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启示。这样的民俗志书写已将民俗学研究的"区域本位"、"事象本位"与"主体本位"初步化融一体,注意在描述区域民俗整体结构的同时,追寻民众主体的深层文化逻辑,因而代表了当代民俗志书写中一个富有活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新农村建设以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等新的语境下,有着浓郁乡土情结的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契机,而民俗体育的发展又是新的文化语境形成的现实需要。在新语境下应通过把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放在首位,对民俗体育传承人要准确把握;民俗体育产业化要适度并本着"人无我有"的原则进行;有意识地扩展民俗体育文化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汤顺霞 《培训与研究》2009,26(10):43-44,90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兰州永登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民俗社火与兰州民间的春节社火不同,在农历二月初一开始连续举办三天。"社日"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节日,沉淀和凝聚着中华的巨大情感,因元代统治者的禁止在民间失传。本文探讨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与传统"社日"的关系及文化内涵后,认为苦水"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以祭社为目的,以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和盛大的规模,延续了"社日"的民俗传统,同样具有凝聚民族情感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铁凤 《考试周刊》2011,(76):30-31
作者针对词汇历时变化所负载的语用与民俗变迁,采用文献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对"工"进行历时研究。发现:"工"的理据来源于神话传说,作为称谓在交际中隐含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礼貌程度;同时,"同"折射处人们的身份地位、婚姻习俗、地域艺术、时代印记等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7.
民俗是带有地方特色的群体性思维及行为模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是我国流传最久的文化,源于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并随着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而不断得到归纳、完善。早期中医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习俗的影响,民俗中许多关于饮食养生、文娱活动、防病除害的内容,也反映出中医所提倡的"顺应天时"、"治未病"等养生观念。通过对福州明清时期流传的竹枝词的赏析,从岁时习俗与物质民俗两方面探讨了福州民俗中蕴含的中医药文化。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自古有之,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著作《礼记·淄衣》中就有民俗的记载:"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民俗文  相似文献   

9.
"秀山花灯保护"问题研究的核心,即是对于"秀山花灯"作为独特的民间歌舞音乐本体的确认。而民俗类"非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因理论研究的滞后以及经验不足等原因,存在类分学理依据含混的"先天"缺陷,影响了对此类"非遗"的针对性保护。近期"秀山花灯保护"的田野调查再次证明,民俗类国家级"非遗"再分类确认,不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相似文献   

10.
民俗应该有档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强烈感觉到民风民俗的衍变,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更需做好民俗资料的搜集整理入档工作。不只乡村,城市民俗也需要保护。没有档案,势必"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文章认为,档案是民俗研究的宝库,民俗作为社会的传承文化,不可能死水一潭一成不变。民俗档案可以为我们存留一份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因此要加强民众保护及民众档案的建设工作,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1.
万州历史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而欠厚,物质文化遗产多而欠精。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可从民俗文艺到文艺民俗的路径三个方面培育万州特色文化品牌:文艺是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形式——打造三峡文艺军团;产业是文化遗产的固态传承形式——打造"三峡人家、美丽平湖"文化产业集群圈;宣传是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形式——"三峡人家"文化大特写。  相似文献   

12.
陇中民众利用鹞子和麻雀之间的天敌关系,人工驯化鹞子用来驱赶和捕捉麻雀,保护糜谷等秋季庄稼免受麻雀糟蹋,这种生产民俗在当地称为"放鹞子"。20世纪80年代前,"放鹞子"这种生产民俗陇中农村普遍存在。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工农业迅速发展,"放鹞子"这种生产民俗在陇中逐渐消失,但在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将动物食物链中天敌关系合理运用于生产实际仍具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虎"字的构词能力强大,同时"虎"在汉文化中扮演着多样的角色。本文试从造字、别称、民俗、成语几个方面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民俗学科的新生性质与新时期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民俗学者以特殊的时代责任。近几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陆续开展以及民俗学者在其中的"学者——传承人"的双重角色,则更是要求我们对新时期的民俗学者进行一个重新的定位。笔者试图侧重于从民俗学科的理论建设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导理论与方法上的智力提供者以及新型的文化传承人这四个方面对新时期民俗学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马街书会"以其700多年的历史、丰富的民间艺术内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书会"的成功不仅证明了民间文化的深厚魅力,更为襄阳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民俗学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在"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引导下,以文化自觉意识去自主建构民俗知识,发现和认同家乡民俗,并由此生发对家乡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传承意识。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文化趋同现象的出现,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日益表现出"类城镇化"的趋势,村城风貌不分,一些优秀的农村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乡村逐渐失去自己的特色。文章通过实例研究了"新乡土主义"规划方法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以期实现对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保护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分析:《贴春联》是鲁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春节期间家乡的民风、民俗,体会他们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贴春联"这一民俗活动入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以"表现革命来龙去脉"为主题的《三家巷》在"十七年文学"及其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一席,但从作品中的民俗描写这一视角进行研究的并不多见。《三家巷》中大量、丰富的风俗描写一方面成为我们领略岭南民风民俗、物候性情和文化意蕴的一把钥匙,另一方面又在建构文本的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价值。拟从四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探讨《三家巷》中风俗描写的作用及其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艺术再现,以阜阳和淮北两地最具代表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淮河流域民间剪纸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丰富了地方文化;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艺术再现,它又是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