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郭敬明如今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他作品中虚构的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真实生活都充斥着奢靡的符号,他一边被热捧一边被争议,风头正劲。而他的故乡自贯,那些曾经一同玩耍的小伙伴如今都已过上了平凡甚或平庸的生活,走向了再无交叉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非虚构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终于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学样式,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美国,每个月都有畅销书一览表,其中赫然醒目地标有两栏:虚构作品和非虚构作品,而实际上非虚构作品的畅销量往往超过虚构作品。总结非虚构学的写作经验,分析其写作技巧,对于我国学界的新的探索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虚构类 2011年虚构类图书市场中的新热点并不多,大部分畅销作品或从属于早已畅销的系列作品的新作,或是以往一些经典作品的再版等,而当年上市就能够进入虚构类榜单前列的作品大多数还是来自于知名作者. 青春文学类图书依然是虚构类榜单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榜单的前30名中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席位.而从上榜作品来看,全部出自于郭敬明和江南两位作者,其中排名最高的《临界·爵迹Ⅱ》是年度监控销量最高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周政保同志在《中华读书报》第 328期撰文指出,畅销书与“纯文学”这两个概念常被人搅得水火不容,其实大可不必,也没有什么道理。他认为,今天,文学创作一旦与畅销书挂上钩,便受到无端的或成见在先的贬损,甚至不得不面对莫须有的糟践,如被称为低级趣味及迎合市民心理等等。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不少很畅销的书,尤其是那些很严肃或极具判断力的非虚构作品,不仅富有引人入胜的阅读魅力,而且还隐含着某些虚构作品根本不可能拥有的价值,如文献性与新闻性等。即便从所谓文学性的角度感受,尽管这一类创作不可能不受到非虚构要…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历史是由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故事串联组合而成的。讲故事是人类的天性。所谓故事,有真实的或虚构的成分。本篇所叙述的是关于非虚构的真实,历史事实的再现。在原始岩画与甲骨文中图形与象形符号是一种故事的物质记录与再现的文明碎片,《史记》则无非是一种成熟的文明集大成、有系统的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不断地延伸着影像作品的发展空间,以真实记录、从社会与自然取材的非虚构影像纪录片也面临挑战,这对纪录片传承历史文明、传播社会文化甚至反映社会现状、引发社会思考等方面都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而这恰好也与一座城市品牌建设的传播意义不谋而合。本文以纪录片《城市24小时》以及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合作推出的“中国24小时·地方篇”系列微视频为例,针对纪录片与城市传播的创新融合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8.
当梦想照进现实文学离不开虚构,虚构离不开想象。作家用想象来虚构,编造一个故事或者一种情境,让作品引人人胜。通过想象编造故事或情景,或者,通过想象阅读故事或情景,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为五斗米忙碌的生活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9.
"真实"与"虚构"作为相互对立的两种创作观念长期成为纪录片和剧情片各自的基本属性.以虚构方式展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成为近年来创作的独特景观."纪录剧情片"和"伪纪录片"作为两种主要类型,其融合"真实"与"虚构"的特性,展示了后现代哲学真实观影响下影视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王景曙 《新闻窗》2011,(3):14-16
就形态而言,"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都由文字组合而成,所谓"码字"。但是,这两者不仅存在很大的内在差异,甚至某些核心技术还是反向的。简而概之:新闻作品绝对不允许虚构,而文学作品却可以虚构。  相似文献   

11.
恍惚的人[日]有吉佐和子著,李炜译,南海出版公司,2011《恍惚的人》是一部反映老龄化问题的作品。虽然作品本身是虚构的,但是立  相似文献   

12.
田甜 《新闻传播》2023,(3):66-68
本文将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中半年内的非虚构作品进行了议题分类和分析,发现该非虚构写作平台聚焦普通人生活百态、着眼热点时事且对小众群体给予了关注。这样的议题选择,使非虚构写作账号收获了情感回馈、流量回馈,并用文学性与新闻性共同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记忆。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是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的话题。也正是对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新闻报道及虚构写作的本质差别。非虚构的饱和渗透式报道真实性,几乎是所有非虚构小说作者的共同追求。他们都曾表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弯。在此之前,岳敏君的作品被认为直接指向中国社会的精神状态,而这一次他选择用“笑脸泼皮”表达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15.
不知始于何时,一种虚夸浮躁的文风悄悄进入了我们的一些新闻作品。生动、丰富而准确的新闻事实,变得无足轻重、甚至可有可无,或者干脆可以为着“思想的需要”而刻意虚构一番。于是,一些新闻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记者的感觉、感受之类的文字,而且被冠以“软化”、“新闻改革”等等美好的称谓。  相似文献   

16.
《第七天》的出版必然要引起热议,即便没有出版商夸张的宣传,它也会是今年文学界最关注的一本书,因为它是余华继《兄弟》之后时隔七年的第一部作品.七年多的时间里,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等作品不断再版,且屡屡上销售排行榜,而他除了在香港出了一本非虚构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外,没有在内地出版任何新作,甚至连中短篇小说都没有.  相似文献   

17.
刘效礼,山东寿光人,原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任、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主任,高级编辑,少将军衔。在近40年的电视生涯中,主持拍摄了《干枝梅颂》《说凤阳》《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中华之剑》《毛泽东》《邓小平》《孙中山》等电视纪录片。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作品容纳着长城以及长城所象征的民族,他的作品里世纪伟人的光辉业绩仿佛可以触摸,他的作品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他的作品……在这些大气磅礴的作品中,创作者那颗宽厚、博大的心灵仿佛呼之欲出。那么,这样的一颗心灵从何而来?怎样的一种土壤…  相似文献   

18.
王燕 《出版广角》2016,(4):86-87
梁鸿的《神圣家族》从以往关注的乡土中国转移到了中国正在变化的城镇,写法也从非虚构的纪实写法转变成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新写法。本文从梁鸿的旧作《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中所描述的梁庄人群出发,对比了《神圣家族》的城镇人群,通过分析作品中荒诞的人物和故事,窥探了以吴镇为代表的中国县镇的种种变化与变形。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文学片一般不直接采用真人真事。 从作者角度讲,真实题材往往造成很多的限制,更多的作者倾向于用虚构的情节、虚构的人物、虚构的场景来结构作品。显而易见,一旦摆脱真实的羁绊,无疑可得到最大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20.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电视作品,它包括纪实性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两大类别。纪实性电视专题片最大特色是在拍摄之前就有明确的思想和主题(即所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