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柏杨 《收藏》2016,(10):206-209
关于明代((髹饰录》中所记载的犀皮漆,笔者认为当时的艺术表达形式及制作手法可能与王世襄、袁荃猷在《髹饰录注解》中引用的方法不同。文中推测清代犀皮漆技法和彰髹类起纹技法可能已经混称为犀皮漆,所以袁荃猷女士记录桂茂栲用打捻方法所制的犀皮漆,跟明代《髹饰录》所记载的制作方法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收藏》2016,(13)
正犀皮漆又名菠萝漆、虎皮漆等,在传统大漆工艺里,它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漆艺表达形式。关于犀皮漆工艺的起源,学界一直有不同观点。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文献记载述说犀皮漆的来历,记录者也颇为庞杂,从文人到工匠纷纭杂陈,几使后来的研究者无所适从。那么,犀皮漆到底从何而来呢?犀皮漆名称的来历马鞍起源说此观点出自唐人赵林的记录,他认为犀皮漆是匠人从马鞍上得到启发,进而发明了这一工艺。这个说法后来被元人陶宗仪在其《辍耕录》中引用:  相似文献   

3.
犀皮漆探源     
王伯杨 《收藏》2014,(6):130-131
犀皮漆又名菠萝漆、虎皮漆等,在传统大漆工艺里,是一种广受欢迎的漆艺表达形式。关于犀皮工艺的起源,学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历史上对其记载颇多,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记载述说犀皮漆的来历,著者从文人到工匠均有,纷纭杂陈,几使后来的研究者们无所适从。那么。犀皮漆到底从何而来呢?下面我们先来梳理—下各家说法。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古代武术文献《手臂录》中有关棍法的论述,探讨古代枪棍技法的渊源.研究认为:尽管《手臂录》是一部主要论述枪法的武术著作,但是文中却有较多关于棍术的记载.《手臂录》认真剖析了明代枪棍技法混淆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少林枪棍技法合一进行了论证,认为区分枪棍技法是习练枪棍的首要,枪法习练有六品之说,并和棍技法之用有着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11)
正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最早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雕漆是在厚重的漆层上进行创作雕刻,作为一种传统技艺,雕漆经历了从唐朝到清代整整五朝,时间虽已流逝,但其技艺依然传承延续。雕漆器是一种典型的工烦料贵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时不但工序复杂,耗工繁巨,技艺亦高难。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漆几百遍,厚度达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一件作品历时三四年才能完成。雕漆艺术品典雅高贵,纹饰精美考究,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那一抹庄重大气的"中国红",也总能夺人眼  相似文献   

6.
"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漆器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早期漆器一般在简单木、竹胎上髹涂,既可防腐,也可用于装饰。随着漆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6,(13)
正据黄成《髹饰录》记载,我国雕漆技法最早出现于唐代:"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雕漆是在厚重的漆层上进行创作雕刻,作为一种传统技艺,雕漆经历了从唐朝到清代整整五朝,时间虽已流逝,但其技艺依然传承延续。雕漆器作为一种典型的工烦料贵的工艺美术品,制作时不但工序复杂,耗工繁巨,技艺亦高难。一件真正的雕漆艺术品,一般要刷漆几百遍,厚度达15毫米左右的漆才能进行雕刻。一件作品历时三四年才能完成。雕漆艺术品典雅高贵,纹饰精美考究,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那一抹庄重大气的"中国红",也总能夺人眼球。在收藏市场上,精美的雕漆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追捧。  相似文献   

8.
《收藏》2016,(17)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  相似文献   

9.
《收藏》2016,(15)
正红雕漆,汉族漆器工艺的一种,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制作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则达二三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红雕漆又名"剔红",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剔红》中记载:"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似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剔剑环香草者尤佳。"剔红漆色有深红近于紫色的,有正红的,有色浅而略呈黄色的,以颜色纯正、光泽明亮者为上品。  相似文献   

10.
刘卓 《收藏》2013,(15):146-152
雕漆是中国传统髹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采用天然漆树汁(俗称天然大漆),在木、铜、竹等胎体上进行多层髹漆,待涂抹出一定厚度后用刀在其表面进行浅刻或浮雕等装饰的工艺。雕漆按其所髹漆色和髹涂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几种。雕漆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景泰蓝一起被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11.
刘卓 《收藏》2013,(8):146-152
雕漆是中国传统髹漆工艺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采用天然漆树汁(俗称天然大漆),在木、铜、竹等胎体上进行多层髹漆,待涂抹出一定厚度后用刀在其表面进行浅刻或浮雕等装饰的工艺。雕漆按其所髹漆色和髹涂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几种。雕漆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性品种,与玉雕、牙雕、景泰蓝一起被称为北京工艺美术的"四大名旦"。  相似文献   

12.
俞大猷 《精武》2007,(7):4-6
自古武林有“棍为百兵之祖”的说法。宋、明时代,棍术臻于大成,《中国武术史》(习云太编)记载:“在几十家棍法中,较有名气的首推俞(大猷)公棍。”何良臣说:“棍法之妙,亦尽于大猷。”戚继光也很钦佩俞大猷的《剑经》,他说这是“短兵用法,千古奇秘”。其实,《剑经》写的是棍法,而不是剑法。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记载:“与俞公棍齐名的少林棍,也曾受过俞大猷指点……俞大猷在行军中访过少林寺,见寺僧棍法已‘尽失古人真意’,十分叹息,就把他编的‘临阵实用’棍法传授给寺僧。后来在平倭战斗中,被征募的40名少林僧兵‘轮棍进攻,敌遇者即仆’。”(见《吴淞甲巳倭变志》)本刊此一期刊发的《图说子母三十六棍》及《子母三十六棍对习之法》二文,即明代俞大猷所著,而注释者,则是近代著名武学家向恺然先生,读者阅习,自是顺风顺力。  相似文献   

13.
春秋大刀武艺兵器文化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相关史料,对武术春秋大刀的历史原型三国时期关羽人物所擅长的兵器进行了考证,研究认为:晋代《三国志》史料中未有关于关羽习练和使用大刀的记载;元代《三国演义》小说奠定了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形象;明代《三才图会》中有“关王偃月刀”的正式记载,并有刀谱和技法流传后世;清代已经有民间习练关羽春秋大刀的史料记载;关羽春秋大刀的形象经过长期的历史不断加工演绎而成。文章通过研究春秋大刀兵器的演变历史,发现春秋大刀兵器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形制改变,而是一种兵器文化的嬗变过程,更反映了社会与武术和军事武艺兵器三者之间的文化互动。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3,(1):9
赤霄龙剑是汉高祖刘邦所佩之剑据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日赤霄大篆书。"这是一把饰有七颗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汉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开始其帝王一生。  相似文献   

15.
陈禾塬 《武当》2005,(1):52-53
《华山十二睡功总诀》据史籍记载,道家陈传于武当山修炼成“五龙睡法”,后隐居华山使睡功之法得以后传。明代周履靖人民间辑得此法,收入《赤风髓》一书中。本篇原文以此为原本,与马道宗《中国道教养生秘诀》所录原文,进行对照,互为补充、纠正、并加以注释。原文中加着重号的字,均为误录,在注释中加以纠正。  相似文献   

16.
刘英杰 《收藏界》2012,(10):84-85
银币,简而言之就是银质的钱币,在习惯金银锭与铜钱的中国,它明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史籍中有关中国银币的最早记载是明朝,据明代诗人高启所著《天界玩月诗序》中云:"《元史》成,中书表进,诏赐纂修之士一十六人银币。"但明代银币颁行并不广泛,也没有实物佐证。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清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8,(12)
正中国嘉德2018年秋拍夜场征集到12件雕漆器(图1),其中元代1件,明代3件,清乾隆8件,数量尽管不多,然而值得藏家关注。雕漆的制作方法是:先在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漆,少则二三十道,多则上百道,每髹一道,须经半天左右时间晾至半干,之后才能雕刻花纹。同琢玉一样,雕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耐性、韧性及有序性,可以视作大陆型农耕文明在宋以后的一个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8.
胡桂梅 《收藏》2014,(6):120-122
补子,系补缀于品官常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代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早在唐代,武则天就曾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作为官员们品级官位的区别。元代,在《老乞大》(专供朝鲜人学习汉语的课本)中提到了一种“胸背”名称。是一种方形带有图案的织物,装饰于衣服上。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16,(23)
正玉剑饰是镶嵌在剑上的玉器之统称。因这种用玉料制成的附属物缀饰于剑和鞘上,所以古人将这种剑名之为"玉具剑"。《汉书·匈奴传》记载:"汉赐于玉具剑。"《汉书·王莽传》记载:"莽疾,孔休候之,莽缘恩意,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由此可见,玉具剑在古代它除了具有装饰意义之外,主要作用是高层统治者用以显示"尊卑有度"的一种礼器。另外古人认为,玉能辟邪,并具  相似文献   

20.
朱纪 《收藏》2012,(21):98-103
明代玉佩饰多悬挂于人身上或挂于其他器物作为坠饰,既有大量的动物形佩坠,如羊形坠、鹿形坠、鸳鸯坠、鱼形坠,还有各式各样的玉牌饰。这些玉牌饰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圆形或花形,大多体积较小,也可用于嵌饰,图案多取浮雕技法,抛光不精。玉牌的雕刻主要是减地雕,再配以阴刻线。构图有的繁缛,有的简洁,线条锋棱快利,转角处雕得方硬。牌子边缘有凸起的边线,边线窄而浅,所饰图案为极薄的阴起,带有文人画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