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6):78-79
圜钱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一种货币,圆形圆孔,虽然流通时间较短,但在货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存世稀少,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圜钱是战国时期出现最晚的一种货币形式,最早铸造圜钱的应为战国中期的魏国,后广泛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  相似文献   

2.
贾晖  刘伟 《收藏》2013,(11):78-79
圜钱是战国中后期出现的一种货币,圆形圆孔,虽然流通时间较短,但在货币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上存世稀少,历来受到藏家的重视。圜钱是战国时期出现最晚的一种货币形式,最早铸造圜钱的应为战国中期的魏国,后广泛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西边  相似文献   

3.
古币三则     
天雨 《收藏界》2011,(6):79-80
先秦圜钱——"古"字币传世和出土的圜钱,按币上铭文约有二十余种。这种圜形铜钱,主要流通于战国中后期,是先秦货币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成为秦统一中国后流通货币的主要形式,对中国货币乃至周边诸国货币经济有过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4.
《收藏》2020,(10)
正战国时期赵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赵国在当时是战国七雄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货币形制也比较复杂,且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境内所流通行用的货币形态,大致上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刀币、圜钱等几大类别。在赵铸币中,地名为"蔺"字的货币,就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小直刀、圜钱五种,其中小直刀与圜钱甚为少见,属珍稀品种。地名为"离石"的货币,在形制上亦可分为尖足布、圆足布、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货币发展也随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了以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其中圜钱铸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此类钱为圆形圆孔,面背一般均无廓。穿孔不太规整,一般正面较大,背面略小。钱体背部平整,背径略大于面径。钱的穿眼内多能观察到钱币铸  相似文献   

6.
袁水清 《收藏》2012,(6):72-74
中国古代货币的纪地铭文多为一字,如先秦圜钱中的“共”“蔺”“垣”等;也见有两字及其以上者,如宅斤布中的“阴晋”“安邑”“甫反”等。在方孔圆钱中迄今所见系列单字纪地者,以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年)始铸之会昌开元通宝24种纪地钱为最多(如图)。唐武宗李炎崇尚道教,迷信神仙,在位时推行反对佛教的政策,于会昌五年禁止佛教,...  相似文献   

7.
圜钱在铸币史上出现于战国晚期,圆形圆孔,面分有廓、无廓两类,背皆平素,形制应从古时玉纺轮、玉璧演变而来。它是我国古代货币从形制杂乱的刀、布向统一的方孔圆钱过渡的一种重要形式。"蔺"及"离石"圜钱据考均出自战国晚期之赵  相似文献   

8.
李学民 《收藏界》2013,(11):63-6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货币文化从四五千年的易物阶段开始,至商周时期出现了贝币,到先秦时期,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分别为刀币、布币、圜币和鬼脸钱。享有“胶革鱼盐之利”的齐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也日益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9.
段颖龙 《收藏界》2013,(10):78-79
战国时期的魏国圜钱中有一系"共"字币,铭文都有一字被释作"共"。带有"共"字的圜钱有"共"圜钱、"共少半釿"圜钱、"共屯赤金"圜钱三类(图1—图5),在河南洛阳、宜阳、伊川,山西闻喜、侯马等地都有出土。这些地方分别属战国时期的周、韩、魏三国。此外,  相似文献   

10.
党顺民 《收藏》2013,(7):92-97
据史籍及近年来考古资料载述,春秋战国时期,晋、秦、魏、赵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各据有领地。晋国曾一度占据的河西为陕西沿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国则占据陕西境内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魏国占据河西及陕北少部分地区,赵国仅占据过陕北部分地区。近年来,在陕西境内陆续出土了数批战国时期货币,其中包括秦国的圜钱、半两钱,魏、赵国的布币、圜钱等(见图)。现根  相似文献   

11.
王志荣 《收藏界》2011,(5):90-90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式、名称、重量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铸青铜钱币外,个别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有些地区仍继续沿用原始货币,但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铸币。春秋战国青铜铸造的钱币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布币、刀币、圜钱、贝形钱四大类型。各大类型有多种多样的品种组成。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  相似文献   

12.
王吉祥 《收藏》2009,(10):133-133
我的藏品中虽然没有价值连城的孤品,但就是这些貌不惊人甚至是满布斑驳锈迹的古钱,促使着我不断地搜集和寻觅。2009年3月,我喜获1枚战国“蔺”字在左圜钱,因早年曾集得l枚“蔺”字在右圜钱,现终于左右“蔺”字圜钱集齐,可谓缘分,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20,(8)
泉界约定俗成读为"封坪"的战国圜钱(亦称"环钱"),其钱文的释读一直众说纷纭,有"封坪""阴坪""武坪""广平""往坪""至平"等多种观点。笔者经考证后认为,该钱应叫"址坪"圜钱(见图)。并根据发现的"垣址坪"村这一地名,进一步猜想战国的"址坪"在"三晋"之魏国属地,且可能就在今东北部的垣曲县、绛县、翼城县或晋城市西部的沁水县、阳城县一带区域,并极有可能与"垣"字圜钱铸于同一时期,为魏铸币。战国圜钱中,泉界对"封坪"钱的释读一直众说纷纭。到底应该如何释读?钱上的两个铭文是不是古城邑名?如是,在今什么地方?其铸造于战国哪个国家?又是哪个阶段所铸?笔者经过考证,愿将结论和推测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6,(7)
正数年前,笔者曾见到泉界所谓的"衔■"圜钱,近年又有数枚面世,据说已发现数十枚。从所见实物及网上公布的图片看,真伪没有问题。据介绍,这种圜钱首枚于1992年出现于陕西北部安塞县一带,山东济宁也有发现,其出土区域包括陕西、河南、山东等地~1。这类圜钱由于是新见,铭文及含义不明,一直困扰钱币界。如果不能正确解读其上铭文,将难以深入研究有关问题,其历  相似文献   

15.
正辽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有着近2300年的建城史。从战国到清前期,辽阳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这里的手工业、商业、采矿业十分发达,因此,在这一地区出现了各个朝代数量众多的金属货币。战国时期货币先秦四大货币体系,以贝币、布币、刀币、圜钱为代表。北方地区主要通行布币和刀币。燕昭王时派大将秦开击败东胡,又追击箕氏朝鲜至鸭绿江畔,据有辽东之地。然后,燕昭  相似文献   

16.
董大勇 《收藏界》2012,(4):73-75
1.“齐人川”背“日”,典型的未经清理的生坑品,经藏家多年精心保存,原貌未损,实属不易。购藏生坑品,可作参照,唯应注意锈是否硬结入骨。 2.“共”圜钱,传世品,片状硬结片状锈,层次清晰。 3.“一少朱”圜钱(钱面呈黑漆古,部分水银锈。)此钱极罕,先秦古钱中,铢为重量单位,  相似文献   

17.
田文 《收藏》2013,(7):101-111
先秦货币的收藏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被逐渐纳入金石学范畴,洪遵《泉志》最早提出观点:"余谓春秋之时,下迨战国以铸泉立币,各擅其利。"其论断可谓严谨审慎。洎至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再度兴起,并分化出对历史货币的专项考订注疏,由此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除梁诗正等奉敕纂辑的《钦定钱录》外,尚有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李佐贤《占泉汇》等著录,将先秦时期繁多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加以校勘分类,鉴别考释水准很高,成为泉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8.
田文 《收藏》2013,(4):101-111
先秦货币的收藏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被逐渐纳入金石学范畴,洪遵《泉志》最早提出观点:"余谓春秋之时,下迨战国以铸泉立币,各擅其利。"其论断可谓严谨审慎。洎至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再度兴起,并分化出对历史货币的专项考订注疏,由此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除梁诗正等奉敕纂辑的《钦定钱录》外,尚有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李佐贤《占泉汇》等著录,将先秦时期繁多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加以校勘分类,鉴别考释水准很高,成为泉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9.
《收藏》2020,(6)
正顺治通宝系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并有五种形式的铸钱,史称"顺治五式",即一式仿古钱(含光背、纪值、背圈星纹饰),二式背单字纪局,三式背"一厘",四式背"满汉文",五式背"满文"。最终,背满文钱确立了清代货币体系,获得了极大成功,直至1911年清朝覆灭才最终结束,其影响意义深远。是时,全国先后有近30个钱局开炉鼓铸顺治通宝钱。从顺治元年由京畿地区开始,伴随着清朝铁骑的南下征战,从北向南逐步推进,开始设局铸造光背或单字纪局的顺治钱。据《清世祖实录》载,浙江钱局于顺治六年(1649年)三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寻泉之旅期间,有幸在上海集到一枚战国"半圜"钱,直径27毫米,穿径8毫米,厚0.5毫米,重约3.5克。该泉生坑,青铜质,从边沿一小破裂处可以看出,青铜质因年久已经严重氧化。钱文为古代大篆书,横读,内穿亦圆,也称圜钱。圆孔不规整,呈喇叭口形状,此乃中国古代钱币从刀币、布币向圆孔、方孔钱币过渡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