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无讼”法律文化的历史根源于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其存在的基础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以及与此相连的宗法家族制度。无讼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的政治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准则,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古人创造了貌似和谐的古代文明。但是,“无讼”法律文化却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理念相悖,并严重影响了当代社会法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悠久而珍贵的思想传统和价值追求,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运用到社会关系方面,最简单的对应便是无讼,当代中国正在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大业,研究传统社会中作为达至和谐手段的无讼法律文化以期对该项事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论“无讼”     
“无讼”在中国古代一直是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并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无讼”产生根源及发展过程这一问题的探求,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在关于法律本土化和法律移植这个问题上作出适合中国的选择。我们要正确对待本土法律文化资源,以免在构建中国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相似文献   

5.
"无讼"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是中国古代对和谐秩序的一种追求,从“无讼”的法律观念中折射出独特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并对当代的行政诉讼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西诉讼法律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地域个性,具有不同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制度化安排,但就诉讼观而言,息讼和争讼分别是它们最主要的特征.息讼和争讼作为两种不同的诉讼传统,均基奠于其深厚的本土法律文化基础,具有其本土法律文化合法性.  相似文献   

7.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法律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法哲学方面的“无讼”主义;另一是司法实践层面的“刑中”思想。二者皆是孔子德治政治哲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法律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法哲学方面的“无讼”主义 ;另一是司法实践层面的“刑中”思想。二者皆是孔子德治主义政治哲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无讼与厌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明"血统",但从性质上而言,二者却有着很大的差异:一个是传统的政治理念;而另一个则更强调民众的心理定势.因而对于中国的法治进程,它们也有着与其性质上相应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历经几千年文化传承逐渐形成以维护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为目标的无讼思想。无讼思想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其以让民畏讼、息讼从而达到无讼为目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下的统治秩序。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引入西方的民主共和政体,要求变人治文化为法治文化,实现民主、自由与正义。然则法治建设仍需改变传统法文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人性假定是研究法及法现象的人性基础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而人性善恶观又是法的人性假定的主要内容。中西法律传统中法理观念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人的根本认识有差异,同时中西法律传统中对人性善恶的假定中又存在某些相似或共同之处,所以从人性善恶观对中西法律传统的影响出发,可以发现和认识中西法律传统的某些异同。  相似文献   

13.
“误人子弟讼”案件,在国外称之为教育渎职案件,是指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不适当的或者错误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智育方面受到伤害,而学生诉诸法院寻求赔偿的案件。过去多少年来,基于一种“误人子弟误了白误”的社会默契,教师和学校不会因过失和教学无能而被推上法庭,但是近年来,在我国却发生了多起“误人子弟讼”案件,并引起了轰动。一、域外各国的司法实践对“误人子弟讼”案件的处理态度学校和教师的过失使学生受到身体伤害,学校无疑要承担责任。可是在因学校、教师过失和教学无能而导致学生在智育方面受到伤害的“误人子弟讼”案件中,学校是否…  相似文献   

14.
无讼观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它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无讼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但是禁讼限讼是不对的,诉讼是达到无讼状态的手段之一,有讼才能最终无讼.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古以来就具有"非讼"的文化传统,传统社会中,民众对于诉讼多持厌恶反对的态度。而在法制现代化的今天,该现象却依然存在且不在少数。试从该现象的成本收益角度对其进行经济分析,得出当今"非讼"的缘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以无讼为价值取向,并认为传统中国在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了这种价值取向。其实,官府推崇无讼其中还有务实性因素,即害怕司法给百姓带来"讼累"。司法本来是官府提供给百姓的救济渠道,但这种渠道反而给百姓带来伤害,此所谓"司法的伤害功能"。正是由于这种伤害性结构的存在,官府在司法上不得不保持一种谦抑的姿态,对于可以不管的案件,尽量推给民间解决,以减少对于百姓的伤害和社会秩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马龙云 《文教资料》2007,(36):56-57
本文通过对中国南宋词人李清照诗词的赏析,阐述了中国传统女性之美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讼”思想在中国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其美学基础“和为美”这一儒学传统化内涵长期左右中国人心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清清楚楚一条线,模模糊糊一大片”是许多语文教师对比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戏言。虽然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就阅读教学来说,的确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一定的认识水平。所以。应该允许学生适当地存有疑点,允许学生有“模糊”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清清楚楚一条线,模模糊糊一大片"是许多语文教师对比数学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戏言。虽然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就阅读教学来说,的确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