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 ,较之原来教材在内容和编排形式上有很大的改动。尤其在化学实验上有很多改进 ,本文主要就几个教师演示实验略加探讨。1 Na与Cl2 的反应旧教材将此实验安排在氯气这一节中 ,是将黄豆粒大的一小块钠放在铺上石棉和细沙的燃烧匙里加热后 ,伸进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但若选用玻璃燃烧匙受热时易炸裂 ,而金属燃烧匙又易受腐蚀。新教材将此实验放在离子键这一节中 ,且作了改进 ,是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熔融成球状的金属钠上方。改进后的实验既克服了旧教材实验中的缺点 ,又能使操作简单 ,说服力强。2 Na与水的反应旧…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燃烧,再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燃烧的钠上面。一、实验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实验存在不完善之处。1.若对钠加热时间长了,则消耗钠的量多,与氯气反应的量就减少;若对钠加热的时间短,则可能观察不到钠与氯气反应的现象。2.在对钠加热时会生成氧化钠,将钠与氯气隔开,反应可能无法继续进行。3.若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则在集气瓶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2003版)第五章第四节关于"Na与Cl2反应生成NaCl"的演示实验中,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置于石棉网上的小块金属钠,待钠熔成球状后,再将盛有Cl2的集气瓶倒扣在Na的上方,从而使其发生反应.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一化学教材,第五章第四节化学键一课中,[实验5-4]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演示实验,教材采取将金属钠放置在石棉网上加热至钠融成球状时,将氯气的集气瓶扣在钠的上方,然后观察现象。对此,笔者认为不太妥当,金属钠放在空气中预热,首先会有一部分被氧化成白色的氧化钠,与本实验结果生成的氯化钠颜色一样,不能令学生信服;再者也是本实验的关键所在,要控制钠不在氧气中燃烧,需要给金属钠预热时掌握加热火候,这是比较难操作的,如预热不够,氯气瓶扣得早了,反应不剧烈,钠不燃烧,只冒白烟。如预热过头,钠已在空气中燃烧,此时再扣氯气瓶,,虽可…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2003年版)第五章第四节中“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演示实验,是用酒精灯加热置于石棉网上的小块钠熔成球状后,再将装有氯气的集气瓶倒扣在钠的上方。我认为这种操作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钠在空气中燃烧的最佳观看效果进行实验改进,对其燃烧过程生成物呈现的颜色变化进行系统的实验探究,得出钠在空气中燃烧过程存在Na2O2与NaO2的转化且Na2O2颜色为白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老师在演示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时是这样操作的——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氧化层,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氯气要事先收集好,到课堂上演示时可能有泄漏;(2)在把氯气倒扣到钠的上方时,氯气也极容易泄漏发生危险;(3)需对金属钠进行加热,消耗一定的能源。针对以上几点,笔者对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现分享给大家。  相似文献   

8.
一、对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1.改进理由 根据高中《化学》第一册[实验2—2]制取过氧化钠时,往往是得不到过氧化钠的。此实验不易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加热到钠熔化并有大量火星出现时没有及时撤离酒精灯,还在继续加热。另外,该实验的温度也不好控制,且在实验中,因钠燃烧后留下的黑色物质较多,使得学生较难观察到钠的燃烧产物过氧化钠的颜色。  相似文献   

9.
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浙江海宁市郭店镇中学(314412)童书绍“钠在氯气中燃烧的一种好方法一即把收集好的氯气瓶倒扣在放有钠块的石棉网上,然后加热做燃烧实验”(详见化学教学94年第二期第8页).这个实验有其优点,但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①氯气能透过石...  相似文献   

10.
钠与氧气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47页的内容,该实验概念错误,现象模糊,在产物方面也难以界定。笔者现对其进行如下分析。一、原实验不足1.实验概念之误。教材由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改为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我们知道,钠是在敞开的空间里燃烧,不能这样简单地默认是钠与氧气反应。教材编写者在这里犯了一个知识性错误,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化学(必修2)(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一课时[实验1-5]是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演永实验,教材上是取一块绿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氰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微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实验修订本·必修 ,2 0 0 0年 3月第 2版 ) ,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中有二个实验可作改进。一、钠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原 [实验 2 -2 ]的缺点 :生成的Na2 O2 呈烟状 ,跑到大气中 ,既污染环境 ,又不容易观察生成物Na2 O2的颜色。改进做法 :将石棉网换成长约 1 2cm、宽约 4cm、厚 0 .5mm的白铁皮 ,然后将一小块钠放到白铁皮上微微加热。待加热至燃烧开始后 ,移开酒精灯。实验现象 :看到钠逐渐燃烧 ,呈黄色火焰 ,生成菜花状的淡黄色固体 (Na2 O2 )。改进后的优点 :生成的Na2 O2 基本上都留在铁皮上 ,既…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人教版),在讲解化学键时做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步骤是:取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钠(切去氧化层),用滤纸吸净煤油,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预热。待钠熔成球状时,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如图1),观察现象。图1钠与氯气反应  相似文献   

14.
漏斗作为一种实验仪器,在化学实验中一般用于过滤操作,及向某一容器中加注液体。除此之外,漏斗“大口细颈”的结构特点还决定了它在化学实验中具有特殊的用途,如1998年高考实验题(第27题)中的漏斗就是作为一种集气装置出现的。在此仅对漏斗在化学实验中的特殊用途,笔者将其归纳如下。a.除污装置。“硫与铁的反应实验”是在空气中加热进行的,部分硫不可避免地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造成污染。若将连有导管的漏斗倒扣在石棉网上的硫、铁混合物上,并把导管插入到浓碱液中,在石棉网下方加热,反应产生的二氧…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中实验的不足。高一化学新教材[实验2—6],Na2O2与H2O反应使脱脂棉燃烧的实验按教材的方法进行演示,教师普遍反应实验很难获得成功。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后发现,教材的方法存在两点明显不足:一是,Na2O2包在脱脂棉内,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的实验操作,很难将Na2O2与H2O反应放出的热量使Na2O2周围实际已被水浸湿的脱脂棉达到燃烧所需的着火点;二是,石棉网放在桌上,脱脂棉燃烧也会对桌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再者也不方便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学》1998年第5期第14页刊登了《在氯气中燃烧演示实验的改进》一文,所提供的实验方法经反复实验效果不好,实验成功率很低,其中有两点异议提出来商榷.第一、实验中的氯气不是干燥的,实验用的氯气应该是干燥的.而该文采用的简便装置制出的氯气很难是干燥的,(不加热时量也不太多),尽管用了一个干燥管但只作为反应容器,并没经过净化、干燥处理,其中可能会混有水蒸汽、氯化氢气体,这些物质的存在极可能会引发钠的燃烧,因钠与水、氯化氢极易反应并放热使钠燃烧,这可能就使该文认为能自燃的原因吧!第二、钠不加热是…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级中学化学课本P_(82)[实验2—10],钠在氯气里燃烧的实验存在着下列问题:①钠在空气里燃烧反应较剧烈,难以控制。②集气瓶里的氯气量有限,反应持续的时间短暂。③钠在氯气里燃烧的同时,由铁或铜片制成的燃烧匙也参加了反应,干扰了实验现象。由于上述原因,按课本上的方法进行实验时,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效果。经多次实验,将此实验作如下改进,既省去了课前制备氯气的准备时间,又装置简单、费时短,现象明显,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8.
1改进目的力求揭示反应的本质,使现象更加明显,操作更加简便,安全可靠,利于环保。2实验用品仪器:铁架台、铁夹、具支试管(20mm×200mm)、横口管(可用15mm×150mm试管自制,横口离管底20~25mm)、胶塞、胶头滴管、酒精灯、乳胶管、直角玻璃弯管、150mL烧杯、滤纸、镊子、干燥细沙、火柴。药品:KClO3,36%HCl,钠,浓NaOH溶液。3实验装置钠在氯气中燃烧实验改进后的装置如图1所示。4反应原理KClO3+6HCl=KCl+3Cl2↑+3H2O2Na+Cl2=2NaCl2NaOH+Cl2=NaCl+NaClO+H2O图1实验装置5实验步骤及现象a.按图1装好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即将导管…  相似文献   

19.
1 改进目的1 1 采用密封装置 ,避免反应时氯气散逸 ,影响师生身体健康。1 2 用玻璃燃烧匙代替铁质燃烧时 ,避免铁与氯气反应产生棕色烟的干扰。装置图1 3 用胶头滴管装入碱液 ,一方面缓冲气压 ,另一方面实验结束后把胶头滴管中的碱液注入集气瓶中 ,(在胶头滴管下套一能使碱液成“雾状”装置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 ,防止拆洗时氯气的污染。2 实验步骤2 1 事先收集两瓶氯气用毛玻璃片盖上 ,待用 ;2 2 用小刀切下黄豆大小的一小块钠 ,并用滤纸吸干上面的煤油 ;2 3 将小钠块放入玻璃燃烧匙中 ,在酒精灯上加热 ,开始燃烧时立即伸入盛…  相似文献   

20.
氯气分子在紫外光或加热作用下,吸收能量,使共价键断裂离解成为两个活化氯原子。活化氯原子半径较小(0.99×10~(-10)米),夺取或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非常活泼,在常温时即能跟很多金属、非金属或某些化合物进行反应。现行中学化学教材,关于氯气化学性质的几个实验都是要求在加热“点燃”条件下进行反应。但是,实验证明,在常温下也能进行反应。现分别述于后: 1.氯气与钠的反应现行初中化学82页[实验2—10],是将钠盛在燃烧匙里加热到刚开始燃烧,就立刻连匙伸进盛满氯气的集气瓶里。这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