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原水乡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到过江南的人都会对那水乡泽国的纤丽秀美留下深刻的印象.忘不了那让人魂牵梦萦的吴侬软语,忘不了那莲步轻移、笑靥如花的江南女子,忘不了"成亨酒店"里那甜甜的绍兴黄酒,忘不了欸乃一声驶近的乌篷船……于是,大漠黄沙升起的地方,要是出现了一道充满生机的绿洲,就被人们称为"塞外江南".  相似文献   

2.
东晋至唐代,江南社会普遍崇尚文教,文学艺术不断繁荣发展,江南居民的灵秀颖慧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征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传统的刚性特征又有保留,不仅下层民风勇悍刚强,许多文士也带有尚武之气,而其清狂豪纵、奔放洒脱的性情更是刚性特征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糕团与江南     
阎峰 《寻根》2002,(2):14-17
湿润的季风雨从东边海上来,一落江南就是七千年。风风雨雨,化为江南晶莹璀璨的稻米,和说不尽的江南稻作化。这米,胚芽于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圆熟为魏晋之后兴盛起来的江南每张小小餐桌上的主食。连水,也以米为魂,化为甜蜜醇厚的江南米酒,“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那酒一样的长江水”。江南和江南的米,在嘴边为饭,肠中为酒,在心里,则是无尽的乡愁;所以才有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四韵》那么深挚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薛琳 《大理文化》2003,(3):55-56
史称"江南大儒"的钱邦芑,晚明选贡,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他的始祖钱俶是五代的吴越王,立国江南,传三世四王,保有江南之地将近百年,与五代相终始.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是年五月,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以次年(公元1645年)为弘光元年.不到一年,清军攻陷南京城,福王被俘杀害于北京,在南方具有民族气节的明朝官吏,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在福建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建元隆武.  相似文献   

5.
宣城古城     
石巍 《寻根》2002,(6):79-86
安徽宣城,秦时建县,古名宛陵.这是一座处于宛水之滨、陵阳山之麓的江南古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在此设立丹阳郡,管辖今苏南皖南浙西等地的17个县.此后,这里一直为郡、州、府的治地.  相似文献   

6.
《寻根》2016,(5)
正蚕花节是江南独有的节日,也是江南独有的风俗,就地域而言,具有鲜明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主要集中在湖州善琏含山、德清新市和桐乡乌镇的三角地带,当然,从广泛的意义来讲,江南蚕桑区都有这样的风俗,但以此地为最。在吴越文化中,养蚕和种稻一样,是农民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关系生计问题,也影响到子孙繁衍。千百年来,人类的  相似文献   

7.
漫游“三国城”遥想当年事余子明今年暑期,有幸去江南一游。江南的园林风景果真很美,但各处园林大同小异,开始还兴致勃勃,后来便兴味索然。比方说,江南的寺院佛塔幽静俊秀,但比起北方的大雁塔、白马寺,则是小巫与大巫了。于是,我想调整一下行程,去游游全国独一无...  相似文献   

8.
张姓是我国汉族人数众多、分布极广的大姓之一.张姓得姓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曾有几十个望族. 西汉时,张氏先祖已遍布中原、齐鲁、燕赵、关中、巴蜀、吴越以及西域等地.到唐末五代,张氏先民已落户江南各地,成为覆盖全国的大姓.  相似文献   

9.
提到江南的古镇,给人的印象就是小桥流水人家、依山傍水、古朴幽静、炊烟袅袅……这些如诗如画的浪漫元素,仿佛是一个风光旖旎的梦.走进洱源县牛街乡牛街古镇,如同走进了老时光.恍惚间,当年的喧嚣过往,如影如画,在方条青石铺成的古道上,随着负重而行的马帮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0.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江南丝竹是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因其在流行区域、演奏风格、乐队编制及乐曲的选择上有独到之处而得名。江南丝竹是一种植根于民间的音乐形式,辛亥革命以后,在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地区得到了较大发展,当时成立有“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国乐研究社”等音乐组织。据称这些组织开始活动时把经常演奏的《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台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等8首曲目写在牌子上,供人点奏,以后便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江南丝竹的演奏风格与江南水…  相似文献   

11.
陆其国 《寻根》2010,(2):126-131
一我伫立在上海的大地上沉思"江南"。我说的"江南"并非地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特指在这方地域上一个极小极小的"点",这个"点"小得在中国地图上甚至无法找到。然而,就是这个在地图上根本无法找到的"点",它的影响却曾经波及整个中国近代史。  相似文献   

12.
清初余怀的<板桥杂记>,以梦幻式的记录,追思明季江南金陵妓家风月,对其中人、事、物做了诸多细致入微的展示,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青楼文化,也折射出晚明的社会风气和明清易代的历史巨变.但遥指前朝的故国之思并非有力的政治诉求,而是一种个人失落和文化失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過大量的事例,對中國與朝鮮半島各自的行政區劃、俗稱與隱語等層面的"江南"、"小江南"等做了詳細的對比分析,充分證明在明清不同時期,"江南"在朝鮮半島君臣心中的概念與寄托也在不斷變化與糾結之中。尤其到了清代,"江南"不僅是富庶繁盛、人文淵藪之地,更是"大明"的代名詞,是他們心中特殊的政治意象與未來寄望。朝鮮君臣這種不同而多變的"江南"鏡像,説明了現實社會與山川景物,與人們心中的政治立場與固有理念相衝相撞時,立場與成見往往會占據上風,真實的景象與事實會被遮蓋和異化,而滿清與朝鮮就在這樣遮蓋與異化的交往過程中,共同走向了衰亡。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作为江南习俗的试儿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诞辰礼仪,试儿,又名抓周、试周等等,有着悠久的历史。《颜氏家训·风操篇》:"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智愚,名之为试儿。"这是最早在文本上关于抓周试儿的明确记载。颜之推所说"江南风俗",可见这一习俗在江南一带已风靡许久。由于时代的原因,在宋代这一习俗的材料较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期,后梁政权在长江北岸设置了宜都郡夷道县,与江南陈朝宜都郡夷道县相对应。江南夷道县即两汉三国时期的"夷道县",只辖江南部分区域,不辖江北地区。至唐贞观年间,废江北夷道县入江南宜都县(汉夷道县,陈朝改为宜都县)。自此,宜都县的行政区划长期以来一直横跨长江南北。这正是《大清一统志》将三国古战场"猇亭"错误地移至江北岸之虎脑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今天许多史学研究者认为江北虎脑背即猇亭之战发生地与《三国志》记载刘备"于夷道猇亭驻营"并不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发生于顺康年间的江南奏销案在清初政治、经济领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明末清初江南士人之命运及著述心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松江杜诗学者卢元昌受此案打击,遂开始了其十八年的"阐杜"之旅,并且在"阐杜"时善于结合自身的特殊经历,运用"比兴手法",透过诗歌文本来揭示杜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相似文献   

17.
何晓道 《中国文化》2004,(21):82-87
江南明清建筑中门窗格子艺术,有着独树一帜的内涵,显示了中国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8.
山东枣林庄与麻城孝感乡、南雄珠玑巷和洪洞大槐树等著名的移民出发地、集散地相比,实在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要不是去淮北调查,我们也不会知道枣林庄.由于朱元璋是濠州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故乡设立了一个跨淮河两岸的凤阳府(治今安徽凤阳县).凤阳府虽然辖境极大,但因长期受到战乱、灾荒、瘟疫的三重打击,已经残破不堪,直到洪武十一年(1378),土著人口还相当稀少,估计不过13万.根据文献记载,从洪武三年至七年(1370~1374),官方对凤阳府至少组织过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来自江南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等府和山西北部的弘州、蔚州、定安、武朔等地.迁自江南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凤阳府城及临淮、怀远、定远、五河等县,迁自山西的移民则集中在灵壁、虹县、  相似文献   

19.
江南明清建築中門窗格子藝術,有着獨樹一幟的内涵,顯示了中國藝術精神。 人類築巢而居,旣需安全,又要采光,這是門窗格子初始要求。河姆渡文化杆欄式建築已有了柵欄應用,宋《營造法式》對門窗格子有詳細的规定形式。江南古建築能證明是明代以前的原迹木質門窗格子尚未發現,明清建築留下的很多門窗格子是  相似文献   

20.
陈敦平 《寻根》2007,(2):130-131
东汉末年,北方经济因战乱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待到西晋统一,稍见清平之象,可惜好景不长,“八王之乱”历时15年,又造成一场空前惨烈的大屠杀并招致五胡十六国的分裂割据。在这场长期的大破坏中,中国北部遭到极其严重的毁坏,使社会经济丧失了自我调整的机能,人口大量死亡南流。司马氏在中原无立足之地,只好逃亡江南。全国的经济中心也移向江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