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正>近年来,报纸特刊日趋抢手,成为读者对新闻更深层次需要的窗口。党委机关报欲生存下去,必先改革版面。《佳木斯日报》组建了特刊部,创办了特刊版,运行两年成效显著,本文试探讨创办党委机关报特刊的一些体会,着重在特刊版的原则与报道特点方面进行论述。一、党委机关报特刊版应遵循的原则所谓原则,即党报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刊版作为党委机关报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贴近"应是首要原则。坚持  相似文献   

2.
抓住当前热点焦点事件或重大节庆活动,精心谋划组织推出专题特刊,是黄石日报进行大型新闻报道的一个传统。8月8日,黄石日报抓住武汉至黄石城铁正式通车运行之机,联合武汉城市圈内其他城市党报,大手笔推出《对接大武汉——武汉城市圈·城铁时代大型新闻特刊》。当天的黄石日报72个版,其中该特刊56个版。特刊推出后,赢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温州日报》一直致力于改进民生新闻报道。从2004年年初开始,《温州日报》以重组后的"党报热线"为主阵地,以创建报道载体为核心,通过创新报道理念、改进报道方式等措施,不断改进党报民生新闻报道。创新民生报道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报纸亲和力,也提升了党报的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受到读者欢迎。创新报道理念,提升民生报道视野与其他新闻品种不同,民生新闻把普通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作为新闻表现来源和视角。特别是它的平民化特色和内容的贴近性,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早在几年前,《温州日报》就对民生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日报》是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的龙头报纸。近年来,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一直致力于探索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化运营的问题,确定《哈尔滨日报》必须从都市主流媒体的市场定位出发,认真研究代表主流社会意识、传递主流社会声音、体现主流社会价值取向、实现主流社会舆论导向的社会功能。《哈尔滨日报·新闻周刊》在主流媒体的市场定位下,近年来在组织具有影响力和针对性的读者参与性活动,提升党报亲和力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5.
作为塔城地区的党报——《塔城日报》,近年来感受到了为争夺信息资源和读者资源而形成的日渐激烈的竞争压力。开辟地方新闻版,成为《塔城日报》应对来自都市报媒体的区域竞争、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战略选择。2010年7月、10月,2011年5  相似文献   

6.
经济报道是石油行业报特别是服务于中央石油大企业和经济型城市的《克拉玛依日报》宣传的主旋律。然而,由于经济工作本身具有的抽象、枯燥的特点和石油行业过分专业及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状况,许多经济报道很难活起来,也常有业内人士不愿意看,业外人看不懂的情况。因此,如何提升党报经济新闻的宣传质量,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一直是《克拉玛依日报》的领导和编辑们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克拉玛依日报》在倡导和实践经济新闻人格化,增强其亲和力,提高新闻宣传的贴近性和可读性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有了初步的效果。在此,…  相似文献   

7.
余斌 《新闻前哨》2010,(6):48-50
时下,民生新闻在地州党报属供不应求的畅销品。说其畅销,是因为上至地州党政,下到各族读者,无一不从民生新闻了解党和政府的爱民举措、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近几年,我区不少地州党报相继增设了民生栏目或版面,像《巴音郭楞日报》“社会城事”、“民生民声”、“实用新闻”、“法治在线”、“天天健康”版,《阿勒泰日报》“服务信息”、“社会广场”、“通风报信”、“中亚商机”版等。  相似文献   

8.
《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发表的社论《致读者》,提出党报应具备"四性",为后来党报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党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反客里空"运动是党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一次重要实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重要原则,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性成果.刘少奇1948年...  相似文献   

9.
霍峰 《青年记者》2012,(21):43-44
新闻监督既是党报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党报增强权威性、扩大影响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青岛日报充分发挥青年记者朝气蓬勃、体力充沛、急公好义、理性思辨能力强等优点,从前年起在一版等重要版面开辟了一个青年记者主导实施的大型深度调查类新闻栏目《党报青年记者调查》.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月3日,《凉山日报·周末》(以下简称《周末》)正式创刊,作为已有40年历史的地方党报《凉山日报》从未有过周末报的历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周末》的崭新形象都与本报正刊拉开了距离,它以清新、开放、不拘一格的办报风格,以新闻性、社会性、参与性为原则的办报对策,肩负起了更加尊重新闻规律、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满足读者需求,让党报成为颇具亲和力媒体的重任。  相似文献   

11.
张菊样 《今传媒》2011,(11):31-3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各民族地区的党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应该是其适应新闻规律、市场规律的根本所在。笔者以为,加大民生新闻报道的力度;增强新闻舆论引导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升对新闻的深度解读能力,是实践"三贴近"原则,提高民族地区党报信息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宁夏日报为例,以宁夏日报2010年读者问卷调查为依据,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法治类新闻成为许多媒体和读者最关注的热点和卖点。笔者担任《昭通日报·法治特刊》版编辑四年来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注重法治新闻标题制作的巧、鲜、美,让《法治特刊》成为读者特别喜爱的新闻版块。巧妙中不会弄巧成拙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吸引读者关注的关键,只有标题做得巧夺天工,才能让新闻有美感,让读者有深入阅读全文的愿望。但是,现实却是,一些媒体的法治新闻为了吸引眼球,标题做得很暴力和血腥,弄巧成拙,读者很是反感。所以,巧妙地制作好法治新闻的标题,是考验一个编辑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试金  相似文献   

13.
5月31日,湖北日报推出8个版连版印刷的全彩特刊《南水北调造福中华》。来自方方面面的评价说:“其鲜明的政治特色、丰厚的文图内容、完美的编排技巧、不凡的创新追求,跃然纸上,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审美愉悦、导向指引和教育启迪。”“无论从努力体现宣传价值、新闻价值看,还是从着力提高导向水平、增强党报影响力看,湖北日报推出的这一特刊,都称得上是成功尝试、空前之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沈阳日报的《新闻周刊》,以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注重新闻性,突出地方性,强调办出地方周刊的个性,赢得了读者青睐。 作为地方党报的新闻周刊,面临来自正报和其它周刊、周末版的竞争与挑战,新闻性周刊要在“夹缝”中独树一帜,就要扬长避短,在坚持党报宗旨的前提下,追求独特的办报风格,探索新路。注重新闻性,抓好周刊需要的“特殊”新闻 沈阳日报《新闻周刊》的前身是沈阳日报《周末特刊》,原来的《闲情雅趣》、《温馨港湾》等专版都显得较“软”。后来,我们作了一番调查,多角度进行自我审视,分析了受众范围、读者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党报日趋讲求可读性的今天,党报社会新闻“如何区别于晚报、都市类报纸”、“如何在这一类新闻中发挥导向的旗舰作用”、“如何处理好与党报传统新闻的关系”等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笔者仅以《河北日报》近期新辟社会新闻专栏中发表的几篇读者关注度较高的稿件做一点浅析。 今年8月15日开办的“社会之窗”,为《河北日报》重要新闻版(第二版)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刊载社会新闻的专栏。稿件全部由总编辑及主管副总  相似文献   

16.
“8·26”是举世瞩目的深圳经济特区通过立法程序取得“出生证”的日子。今年适逢20周年大庆,《深圳商报》作为深圳市委主管主办的重要党报、以经济报道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日报,在这一天策划、献演了一台经典式的报纸宣传重头戏。 继7月31日至8月25日陆续推出“20年20个专版”的史实“经典回放”之后,推出特区发展20年的全纪录《我们深圳》,日出128个版;百版特刊共分10大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党报面临各种新挑战。让党报新闻更加权威、悦读,受到读者欢迎和认可,唯有不断推进内容建设方面的改革。本文以《阜阳日报》改版为样本,提出要让党报的新闻更权威、更好看,需要让报道篇幅更短些;需要让"宣传"最大化回归"新闻";需要全力强化言论功能。唯有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改进新闻宣传,不断强化内容的吸引力和新闻的贴近性、亲和力,党报才会更好看。  相似文献   

18.
推出双语版是近年来报业竞争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本文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原《杭州日报·下午版》及现在的《每日商报》、《都市快报》推出的几个双语版为例,作一分析。这三家报纸最早开辟英文版的是《杭州日报·下午版》,第一期在2001年的1月8日推出,当时的版名为“新闻一周”(NewsWeeklv),每周一期;最后两期改为“洋话连篇”;至当年10月底停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版是嘉兴日报面向大众的一个版面,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尤其要增强服务性。那么、该如何服务读者呢?笔者认为: 一、热心热肠,为读者排忧解难 党报《读者来信》版的编辑,必须具备热心、耐心、真心的工作精神。接待读者来信来访与沟通信息、增强新闻贴近性密不可分。通常,信访处理得越多、越好,来报社反映情况的读者也越多,新闻线索和报道关注的问题也就多,当然也更能吸引广大读者的视线。2000年春节过后,我收到了一封  相似文献   

20.
地市党报要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必然与司空见惯的政务新闻发生“碰撞”,政务新闻的改革势在必行。 读者并非一概不要政务新闻。有新意的政务新闻有利于读者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层的动向,其实读者是欢迎的。政务新闻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多而滥”、“大而空”的问题。 2001年上半年,随州日报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