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界对梁衡政治散文的赞誉很多,笔者认为其政治散文的魅力,主要在于气势与哲理。梁文之所以气势如虹,除阅历、知识、态度、理想之外,根本点在于作者的抱负与胸襟,写政治散文时他的心与那些伟人是相通的。梁衡政治散文的哲理之关主要表现在形象和深刻两个方面,前者是其形,后者是其魂。“形象”的原因在于梁衡善取独特新颖、内涵丰富的文学意象,“深刻”则来源于他本人的哲学修养和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2.
伟人与名人     
伟人是人们公认的,名人是人群推认的。伟人十年八年不闻其名,名人一夜之间便诞生扬名。伟人是人类的精粹,名人是世界的点缀。伟人掌握真理,名人身怀技艺。伟人无高低之分,名人有大小之别。伟人仰视人民,名人俯视大众。伟人壮举可令世界改观,名人举动可谓一时轰动。伟人长于前瞻,关注未来;名人醉心现实,着眼眼前。伟人忧国忧民忧人类,名人图名图利图自己。伟人喜欢首创,名人喜欢“克隆”。伟人的思想往往令人们震撼,名人的行为往往令人们遗憾。伟人无法以价值论,名人则多待价而沽。伟人通常蔑视权威,独树一帜;名人多半崇拜权势,未敢出格。伟…  相似文献   

3.
人邻 《中文自修》2006,(2):48-49
我不大喜欢所谓的诗化的散文、小说。散文和小说,它们自身的特性足够强大了!散文适宜慢陧来,太焦躁的人,可以借口齿大发牢骚,写文字是太慢的。也固之许多所谓的文字,我是不肯看的,它们单薄得只能归结成一句话。把一句话写成一篇更章,智力是有些问题的。转一个弯子说,散文必须有自己的厚,叫人可以咂摸很久的厚,和诗歌、小说不一样的厚。 散文里面最重要的也许是,宁静、悲悯、温暖、透彻。[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宗璞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散文写得细腻又抒情,流畅而又有韵味。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宗璞散文的艺术特色:用传统笔法写游记散文,用真情实感写抒情叙事散文,用广博学识写文化性散文。  相似文献   

5.
难老精神的颂歌——谈谈《难老泉》的构思立意山东平度一中孙鹏霄吴伯箫的散文《难老泉》,题目是“难老泉”,但真正写泉的文字却只占全文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写山西、太原、晋祠、不系舟等却用去了大约三分之二的篇幅,于是有人疑惑,说吴伯箫的这篇散文大有文不对题之嫌...  相似文献   

6.
孙犁早期的散文形式自由,笔触细腻、优美,呈清新自然之态;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在清新明丽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主观色彩加重。这一时期,孙犁散文多夹叙夹议,议论的成分明显增多,充满人生体验的睿智见解、隽永的哲理、历史的思索,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色彩;孙犁的散文语言修饰而不造作,华美而不浓艳,纯朴自然之态始终如一;这些对当代散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命太深邃了,深邃得让人越发看到自身的肤浅与轻薄,让人觉得自身渺如尘芥;生命太复杂了,复杂得让这个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包,又各得其所,各就其位;生命太美妙了,其中的科学之美,艺术之妙,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美仑美奂;生命太诱人了,诱得人孜孜以求,钻研不止。正是基于对生命历程与规律的高度概括而有了生命科学。其中综合了哲学、数学、人文、美学等思想,真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联系,多综合,广征博引,以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互相启迪,开合自如,形成一种多综合的生物学教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美文丑行     
多年前,笔者在《杂文家的毛病》一文中曾写到:“有文化的贪官,何尝写不出义正词严的反腐刺贪之檄文;不法奸商,如有文笔修养,也不难写出痛斥坑蒙拐骗的妙构。”说的是杂文文体本身并不会使操持这种文体的人,由卑鄙而高尚,一切还得看杂文家真实的主体面目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9.
声音比较难写,因为它既无色又无形,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很难将它描绘得具体而形象。现在请大家来读一读赵丽宏的《雨声》,看看他用了什么办法将难状之雨声描绘得这般的形象生动。哦,有比喻:它们落在树叶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像是很多人在远处鼓掌”;有拟人:“这没有规律的声音仿佛是在不停地对我絮语:哎,你龟缩在屋顶下干什么?……”;  相似文献   

10.
江苏卷【试题解说】这道高考作文试题,比较符合新课标要求,对语文教学起了指导作用,是增强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理由是:首先,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同时加上“小到生活、学习,大到事业、人生,又何尝不该这样”的具体的提示,给考生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无论是写伟人、名人光辉璀璨的人生故事,还是写平凡的人的感人故事;无论是三个方面都写到,还是只写一两个方面,或是写三个方面而重点写一两个方面;也无论是写自己的亲身经  相似文献   

11.
已经是高中的学生了,散文却不会写,确切地说是根本不敢写。老师讲散文往往不厌其烦地讲什么“形散神不散”呀,什么“以小见大”呀,什么“文情并茂呀”,越讲越玄。渐渐地形成了同学们的错觉,他们是既朦胧又固执地认为,散文含义深,深得难以捉摸,而结构则变化莫测,另外,写散文一定要“词儿多”。这种认识使同学们根本不敢去尝试写散文。总之,散文太神秘,也太神圣了。课本上散文不少,在同学们读着有了一定兴趣的时候,我想叫他们写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散文。写之前我用一节课选讲了一篇范文,讲的是《菜园小  相似文献   

12.
泰华前写作人协会会长方思若曾这样评介年腊梅:“李虹──是近二十年来泰华文坛上最杰出的女作家。她写得一手很美的散文,情调怡人,文采淡雅,富于泥土气息;而更特出的表现,是在她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对于写人物,刻划性格,塑造形象,着墨传神,栩栩如生。像这样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泰华文坛上确难再找到第二个。”我们姑不论方思若先生的评介是否恰如其分,但从这段话起码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李虹(年腊梅)能写很美的散文,然而她的小说写得更好;二、李虹在泰华文坛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年腊梅,原名许静华。她出生于泰国…  相似文献   

13.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4.
一 在我国当代散文发展中,杨朔是有重大开拓与贡献的作家。他自觉地把诗与散文结合起来,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散文的美学价值。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人也有失误,名篇也有不足之处。尽管杨朔为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在某些方面,某些篇章,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者对于散文“诗意”的刻意追求。周立波曾说:“文章要做,又不宜太做。”杨朔散文对“诗意”的重视就失之于“太做”。所以,我们  相似文献   

15.
上海郑伟平:老老实实地写,这就是散文;老老实实地写生活中的美,这就是散文;老老实实地写生活中美的本质,这就是散文。广东陈建中:行文无定法,取材无拘束,可以有意义,可以有似有似无意义,亦可让人怀疑有没有意义———是谓散文。湖南周伟:下笔皆成文,随意成散文。散文之道,无愧于真,无愧于情,无愧于心。真散文始终见真性情,见大智慧,有高品位,好素养,显才子风华。散文作家谈散文  相似文献   

16.
散文是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品味和体悟文章中的情感。美酒佳茗,"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同样,"文字之佳胜,正贵读者之自得"。什么是品味?读者自得文字之佳胜,就是品味。  相似文献   

17.
散文,是美的文学。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音响,美的动与静。好的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状难写之景在于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读优秀的散文,如同欣赏优美动人的画卷,使人得到愉快和休息。执着地追求美的散文家,总希冀从生活里提炼出美的本质,从而自如地提示生活的自然  相似文献   

18.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读者脑子里,高考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得多,答对的多,水平就高,得分就多;看懂得少,答对的少,水平就低,得分就少。——高考就是用一篇散文与几道试题作尺子。区分考生头脑中那种“黑箱操作”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亦如此。文章"开头难",难就难在开头是定"调子"的地方,一开头就要把稳"笔调",起调太"高",后续困难;起调太"低",松软无力;起调不"准",笔调风格难以统一。另外,难还难在恰当的"截取"上。割截太"远",头必沉重;切取太"秃",交代不清;截取"恰当",才能得其"机势",文势畅通。写作文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所谓"凤头",就是开头要写得像凤凰头一样漂亮、精神、短小而有吸引力,用三言两语就进入正题,不拖泥带水。"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达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  相似文献   

20.
散文与结构     
60年代初期有论者指现,散文忌散,又有论者指出,散文贵散,要“形散神不散”,其实,散文之散,与骈文相对,而与作品结构之散无关,西方之prose和essay二词,通常译为散文,随笔等,这种文体与诗歌,小说相比,确实较为自由灵活,甚至容许“松散”,五四以来,不少人认为散文可以写得随便些,此说可能受到西方散文文体论的影响,然而,文学为艺术,文学作品重结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行秦至今的散文,其佳者莫不结构完善,前呼后应.“形散神不散”说至今仍然误导人。希望在辨释散文之本义与结构之重要后,“形散神不散”的误说,从此烟消云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