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壤农杆菌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壤农杆菌转入外源基因是植物基因工程中的有效手段.为此,对土壤农杆菌转化系统中的载体系统、土壤农杆菌转化植物的分子机制以及土壤农杆菌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2.
<正>1问题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P.12介绍了农杆菌转化法:农杆菌将携带的Ti质粒上的T-DNA导人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农杆菌是否侵入植物细胞内,是整个Ti质粒进人植物细胞还是只有T-DNA进人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3.
将农杆菌Ti质粒携带的外源基因转入水稻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经特殊处理的农杆菌C58C1Rif~r菌株,与籼稻悬浮培养细胞共培养时,很少见有细菌的附着,也观察不到纤维丝的形成。但经复合酚类化合物预处理的菌株,与籼稻培养细胞在普通培养液,特别是在复合诱导培养液(培养过的番茄下胚轴切段、胡萝卜细胞及农杆菌的培养滤液)中共培养时,均可发现有较多的细菌附着于水稻细胞表面,并且菌体周围有纤维丝的形成。在复合处理组中,位于pGV3850:1103neo嵌合质粒T-DNA上的NPTⅡ基因及NOS基因在籼稻培养细胞中获得了转移与表达。  相似文献   

4.
水稻T-DNA插入突变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稻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完成,功能基因组学已成为重点研究内容.农杆菌介导的T-DNA标签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具有程序简便,转化效率高,大规模转化等特点.阐述了T-DNA标签法及其改进后的激活标签技术和增强子技术的特点,并介绍了T-DNA插入突变在水稻突变体库的建立中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从而表明T-DNA插入突变技术是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植物基因工程中,通过土壤农杆菌、CaMV和脂质体介质的转基因技术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利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A4,R1600和R1000诱导黄檗不同外植体产生毛状根。经PCR扩增实验证实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T-DNA片段已整合进入黄檗植物基因组中,HPLC测定结果显示,黄檗毛状根培养物中含有盐酸小檗碱,并且其含量高于黄檗种子苗的叶片和根中小檗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 (选修 )P .61对“工程菌”的注释为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使外源基因得到高效表达的菌类细胞株系一般称为“工程菌” ,如含有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 ,含有抗虫基因的土壤农杆菌菌株都是“工程菌”。笔者认为 ,所举例中含有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株属于“工程菌”这种说法欠妥 ,应改为“如含有人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 ,这样 ,才能与后一句即含有抗虫基因的土壤农杆菌菌株都属“工程菌”相对应。对“工程菌”解释的商榷$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563100@鄢世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转基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特征与频率。创新点:通过单核苷酸分辨率揭示了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植株全基因组水平遗传变异的类型和频率以及外源DNA的整合模式。方法:应用Illumina Hiseq2000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了5个T0代转基因水稻株系的基因组序列。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以及Sanger测序,我们检测和验证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Indel变化类型和数量,转移DNA(T-DNA)及其载体骨架序列和转座子整合位点及特征,大片段的结构变异等遗传变异。结论: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除T-DNA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外,还存在载体骨架整合现象;每个转基因水稻基因组的变异(SNP和小片段的缺失插入)数目为338–1774,与报道的组培过程中产生的变异类似;转基因水稻基因组仅存在Tos17转座子数量的变化,未检测到其他转座子数目和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癌农杆菌B6S3和T37菌株Ti质粒T-DNA基因(TiT-DNA)在向日葵基因组中的导入与表达,不仅使转化细胞产生特殊的基因产物,并且使之能将D-乳糖作为唯一碳源利用和对某些代谢类似物(BUdR)具有抗性,此外还影响宿主细胞一系列生理生化活动。在无激素和含激素两种培养条件下,向日葵TiT-DNA转化系与相应正常系在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及其同工酶基因的表达、蛋白质的种类及比例、游离氨基酸库等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转化系内,有关冠瘿碱生物合成的前休氨基酸具有较高的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将pUC18-leg质粒上的野豌豆贮藏蛋白基因(leg)与pBR325的氯霉素抗性(Cm)基因连接在一起,构建出中间载体pJG9,通过三亲交配技术,将大肠杆菌中的pJG9转移至含pGV3850的农杆菌中,并选出含整合质粒的农杆菌.利用类似叶盘转化法的方法,将pGV3850上的外源基因转入甘蓝中,在含Cm15/μg/ml和先锋霉素500μg/ml的培养基上,选择愈伤组织并由此再生出转化植株,并得到胭脂碱测定和DNA分子杂交的证实.  相似文献   

11.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植物转基因方法,通过植物表达载体上DNA的加工和转移将外源DNA转运到植物细胞内.主要介绍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杆菌介导的白菜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菜遗传转化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介导法。由于白菜的再生能力较低,因此农杆菌介导白菜遗传转化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就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回顾,并对影响其转化及再生频率的关键性因子,如植物基因型、外植体及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感染方法和培养基附加成分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通过植物基因工程进行水稻育种,实现在优质的基础上提高水稻产量成为重要趋势.介绍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取得的重大进展,从组织培养体系对转化频率的影响和农杆菌侵染体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两方面探讨了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的主要因素,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该文就农杆菌介导的vbp基因遗传转化调控机理进行研究。方法一:分析vpb1基因启动子序列;方法二:对探测载体中vpb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进行验证;方法三:设计vbpl基因启动子序列突变位点。结果:(1)基于荧光蛋白表达情况来看,在pRSET-A质粒中的vbpl基因启动子能够将荧光基因的表达予以正常启动。(2)能够正确构建pRSET-m1突变质粒,vbp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会随着SigmaA结合位点的去除而降低。(3)能够正确构建p RSET-m2突变质粒,vbp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会随着转录因子Fnr结合位点中-65位碱基的突变而增强。(4)能够正确构建pRSET-m3突变质粒,vbp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会随着转录因子Fnr结合位点中-66位和-68位碱基的突变而消失。结论:深入研究农杆菌介导的vbp基因遗传转化调控机理,能够找出影响农杆菌的VBP蛋白表达的相关因素,有可能使所获得的农杆菌菌株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以便能够有效提高植物转基因效率。  相似文献   

15.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GNA)是一类能特异地和甘露糖残基结合的蛋白质成分,对人畜毒性极低,但对同翅目昆虫有强烈的抗性.为利用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置于Ubi启动子和Tnos终止子的控制之下,插入pCAMBIA3300的SmaI位点,构建了可用于农杆菌转化的植物中间表达载体-pCUGAN-Bar.将pCUGAN-Bar电击转入农杆菌,得到了带有pCUGAN-Bar的农杆菌菌株,可用于小麦和水稻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中学生物教学》2009年第10期中,陈重阳老师在"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一文中这样写道:外源基因都包含在农杆菌细胞内,所有的外源基因以农杆菌为单位存在于植物细胞质基因组中,故其遗传方式为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我觉得陈老师这种表述不对,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平菇菌丝体的最佳转化条件。方法:以平菇ACCC52857为受体,利用潮霉素B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平菇菌丝遗传转化体系;探讨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根癌农杆菌的浓度,共培养的时间和共培养的温度这四个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根癌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600=0.6~0.7,诱导培养基中添加200μmol/L AS,25℃共培养3~5d,其转化效率最高。结论:对根癌农杆菌介导平菇菌丝转化体系条件的优化,为提高遗传转化效率,以及菌株选育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农杆菌Ti质粒的介绍、重组质粒导入农杆菌的方法、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机理和转化法的影响因素4个角度,深入解读了近几年浙江选考题中涉及的农杆菌转化法.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育种     
本文对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受体系统、载体系统及其它转化方法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着重探讨了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同时对外源基因的表达问题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聚乙二醇法、电激法、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导入水稻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方法在水稻遗传改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