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儒家"孝悌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伦理道德教育中融入"孝悌文化"十分必要。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以开办讲座的方式,让"孝悌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宿舍、走进校园网络。在实施"孝悌文化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伦理亲情的教育,完善对大学生人格的理智探讨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诚信...  相似文献   

2.
传统美德教育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以载道”的创作规律与“文道统一”的语文教学原则,决定了语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传练美德的渗透教育,首先应弄清楚教材中蕴含着怎样的美德教育因素。经分析与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结合语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仁、忠、义、勇、信、俭、礼、勤这八个方面。现仅以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逐一列举如下:1.仁爱孝悌。“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以下引文不注者均引自《论语》)仁,是中国道德之根本,是中国各历史时期各种道德学说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世俗生活最基本的道德标准。仁,以爱人为核心。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亲亲之孝悌也便是仁之核心:  相似文献   

3.
孔子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感恩教育可有下列启示:“仁爱”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核心;“孝悌”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义”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孝悌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孝悌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孝悌道德强调父辈与子辈之间是相对独立自主的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长幼有序。新时代的孝悌教育对调适现有的家庭矛盾、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生活礼节和规矩、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形成优良的家风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保障儿童人格平等权利与要求儿童履行孝悌礼仪义务的基础上,父母应以身作则创设孝悌礼仪环境,儿童应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知行合一、践行孝悌礼仪。  相似文献   

5.
<正>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成功人生之基,养成教育是管好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尤其是"孝悌"美德教育,对于提高中华民族优良素质是一项奠基工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为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能顺事父母,则为人必能遵纪守法,重恩而不忘本;能友于兄弟,则为人必善于人处,重义而不背信。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学生听,他们就会逐渐形成尊老、敬贤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6.
建立在家庭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传统孝悌道德,是保证家庭实现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的力量;现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借鉴传统孝悌教育,认为以“孝悌”,“爱人”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民族地区教育要以此为主线,努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也是“四位一体”中的奠基性环节,然而事实上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各具特色和教育传统,本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全稳定定位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宗旨,以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为研究对象,探究家庭教育如何积极对接学校、社会与政府方面的教育,发挥“四位一体”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路径优势,以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8.
传统孝悌道德和孝悌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孝悌道德具有二重性;基本的家庭血亲性质即人民性和附加的政治等级性质即封建性。孝悌教育是古代教育的基础。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孝悌道德,要把继承传统美德与发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要把孝悌道德当作品德教育的起始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孝悌”文化是儒学道德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黄河三角洲“孝悌”文化形态形成的历史久远,不断得到深化,并通过饮食活动趋向日常化,融入到人们的意识形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挖掘与重塑黄河三角洲民间“孝悌”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礼仪廉耻、仁爱孝悌、诚信报恩、见利思义、忠君报国等美德蕴涵的思想和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界的人们所接纳和传承,因而也成为现当代我国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礼仪廉耻、仁爱孝悌、诚信报恩、见利思义、忠君报国等美德蕴涵的思想和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界的人们所接纳和传承,因而也成为现当代我国道德教育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青春期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说起,论述了国学经典教育中“孝悌”精神对中学生青春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孝悌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它推动着中华民族一步步迈向文明,走向进步,成为世所扬名的“礼义之邦“.然而,在今天,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丰裕,也由于生活、工作快节奏高频率的影响,社会上孝悌谦让的观念淡薄了,伦理道德也似乎陌生了,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4.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建立和谐民族关系、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举措。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性视角解析,“民族心”“民族意”“民族情”“民族力”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内涵。而社区教育在助力“共通语言、交往空间、民族情感、物质基础”等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基本条件供给中具有独特价值。社区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有: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以习用共通语言凝结“民族心”;丰富社区教育互动形式,以拓展交往空间凝聚“民族意”;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以涵养民族情感凝集“民族情”;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以奠定物质基础凝合“民族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疏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生关系构成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人——人关系层面(人际关系)与教师——学生关系层面(角色际关系)。前者是最基本的层面,后者基于前者而构筑。现代教育恰恰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固定”下来,这虽然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秩序,但却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它同样导致了师生关系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2003年春季,非典型性肺炎的重大灾害突袭中国大地,英勇的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奏响了一曲高昂的时代壮歌。抗击“非典”的斗争为少先队正在开展的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的“民族精神代代传”的活动以及深化少先队体验教育,提供了最鲜活、最生动、最及时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素材。广大辅导员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关注和参与抗击“非典”的斗争实践中,体验和弘扬民族精神。一、从感受抗击“非典”的英勇精神中,体验当代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袁贵仁部长提出了“中国教育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教育梦”是“中国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有教无类,意指教育公平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意指教育个性化,这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思想;终身学习,意指教育可持续性,这是我国全民发展的不竭动力;人人成才,意指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支撑。学习和研究“中国教育梦”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发展,有利于“中国教育梦”助推“中国梦”,最终实现人人成才、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8.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实验研究□栾传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本着“古代存在,现实需要”的原则,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孝敬父母教育、尊师敬长教育、团结友爱教育、立志勤学教育、自强不息教育...  相似文献   

20.
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究孝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更成为中国人最鲜明的国民性。孔孟构建了完整的孝悌理念体系,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1.完善民众认同机制;2.政府行为强化;3.德育内容具体化;4.行为与规范,自由与纪律相结合;5.重视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