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早在2011年成功申报江苏省"系统思考"校本课程基地以前,"系统思考"就已经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点发展的十类素质养成课程之一。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多年来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素质养成类重点课程项目,"系统思考"项目的最高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提供了选修课、社团和课外研究性学习等三种方式供学生参与。对于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学生,我们的培养目标由参与体  相似文献   

2.
课程的决策分享虽为校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留下了广阔空间,但课程系统的复杂性增大了工作难度,结构主义则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高中物理组从必修与选修、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三个维度立体化架构了物理校本课程体系,这个具有稳定协调结构的课程体系可以借助其结构的力量使课程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多多"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不仅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守正出奇"为校训,进行了"多多"德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利用"多多"成长营促进学生习惯养成,"多多"吉尼斯关注每一个学生,"多多"实践团文化育人,"多多"少年宫练一技之长,"多多"学分卡创新评价。努力体现校本德育课程的多样性,供学生多元的选择,享受多彩的校园生活,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焕发自己的光彩。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建设中有诸多关系应进行辩证思考,这些关系包括课程的"一般特征"与校本课程的"特殊品质"、单一型课程与整合型课程、校本课程与办学特色、相对成型与再度开发等。对这些关系的思考有利于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推进。  相似文献   

5.
文摘荟萃     
<正>信息浙江省温州市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创新1.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温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部分。其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围绕"培养面向世界的温州人"这一目标统整设计。  相似文献   

6.
自从全国中小学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校本课程"又成为有关中小学教育话题的热门词语之一。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笔者也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并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下面,笔者谈几点做法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展开之际,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目前学校现已开发出近20余门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正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原名南京市虹苑中学,是南师附中教育集团新城子集团的成员学校,是一所以"高起点、高品位、高要求、高质量"为定位的精品小班化初中。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积淀了丰富的小班教育经验,先后获得"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初中"、"南京市青奥示范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小班化教育教学为特色,着力为学生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提供平台。一是开设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选修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共12门,内容涵盖了  相似文献   

9.
我校为了实现"让每一个学生获得自信"的培养目标,开展了"快乐3X"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在德育校本课程中共同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培养具有爱心、信心、恒心的合格人才。其中,"3X"代表爱心、信心和恒心,旨在培养爱国守纪、胸怀大志、友爱互助、感恩向善的学生,培养热爱生命、自立自信、勇于挑战、追求成功的学生,培养心态乐观、勇担责任、意志坚强、自我约束的学生。一、抓实课堂主阵地,落实课程教育的主阵地始终是课堂。我们将"快乐3X"校本课程按照编写序列形成1~5册校本教材,分发给全  相似文献   

10.
我校自2008年开始开设校本生物课程,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开发,逐步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实施策略,以下结合我校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谈几点认识和思考.一、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原则1.选择课程资源课程资源选择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首要活动,具体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资源中选择出能够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课程资源选择使教师能够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可开发的课程内容广泛,教  相似文献   

11.
我校从1996年就开设以科技、体育、艺术、心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2007年新课改实施以来,对校本课程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断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机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校本课程管理体制.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 1.创新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我校为了形成"自主""创新"的课程管理体制,设立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北京五中课程开发委员会,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将学校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教师和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围绕校本课程规划、组织、实施、监管和评价,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北京市第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方案》《北京五中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实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体现了教育的本质需求。课程改革十年",校本课程"既取得了显著成果,也遭遇到空前挑战。其间原因错综复杂,而校本课程内蕴的多元课程文化与当前教育体制、学校管理一元文化之间的冲突,校本课程的专业自主文化与当前预设、执行的教师专业文化之间的冲突是极为重要的原因。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变革固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课程改革激起的新课程与学校原有制度的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即教育体制、学校制度不进行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改革,校本课程将难以为继,"新课程"还将退回原有的课程状态,以维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德育课程体系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建设了"思政引领,培根铸魂"思想政治课程群,"育人育德,成人成才"学科德育渗透课程群,"播种梦想,成就未来"生涯规划课程群,"生命至上,守望成长"生命教育课程群,"守正创新,助推成长"实践体验课程群五大校本德育课程群,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大讲堂"是校本课程中的特色课程,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创新、写作、公众演讲、公众表达能力多方面的发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挑战,积极探索,不断完善,通过课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参与,大胆创造,勇于展示,体验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尊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以"幸福教育"为核心理念,从2012年起,在原有课程体系的框架下,突破创新课程结构,由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5.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带来了三级课程管理、"一标多本"的教材体系、校本教研和校本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的变革。自此,"课程"日渐取代"教学",成为研究者、教研员、学校和一线教师最关注的词,"大课程观"也日渐深入人心。教师课程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意识、教师课程知识……这些就是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紧扣"乐"字教育理念,围绕"快乐实践,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开发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多年来,我们坚持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积极挖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20,(97):67-68
新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的考查。在此背景下,如何实施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开展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显得意义深刻。文章阐述了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开发与实施该课程时,应着力凸显"四性":趣味性、人文性、应用性、思想性,呈现凸显"四性"的教学案例,并将其作为开发与实施高中数学文化类课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一旦隔离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就丧失了发展活力,不可能有永久的生命力。通过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思考,重拾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担当,阐明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厘清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文化选择原则,探索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文化策略:提炼文化价值;提倡文化创新;构建文化情境;培养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邱琼玉 《教师》2013,(7):20-20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将"校本课程"这种崭新的课程类型推到了我们面前。对广大的小学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一、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⒈加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蒋际君 《学苑教育》2019,(10):90-91
2009年,我校开办机器人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等机器人竞赛;2014年,建成机器人工作室,在五年段每周开设一节《小创客——玩转乐高机器人》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机器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学会创新,培养创新能力。本文运用经验总结法,就"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从"培养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