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学目标:1.了解近似数,探索、构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在认识、理解和应用近似数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3.在合作交流中,获取学生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及意图:  相似文献   

2.
张亚杰 《辽宁教育》2008,(12):59-6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近似数。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收集数据的过程,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2.合作探究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灵活求一个数的近似数。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38~P39。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与体验,从中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数的比较方法,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填表和观察,让学生在自我讨论与理解中认识数的顺序和比较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方法。3.情感与价值观:学习中渗透生活数学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能够初步体会“生活数学”的观念,以游戏为载体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100以内数表的正确填写。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比较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学关键:由…  相似文献   

4.
<正>【课前思考】《求两数相差多少》是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一比》,并在学生理解与掌握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之后进行教学的。"求两数相差多少"这个问题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已具备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直接进行解决,学生用"减法"来解决并不难,但学生如何理解为什么要用减法以及算式表示的意义,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乘法分配律"本身就是一个数学模型。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提供具有共性特点的生活或情境原型,充分开放时空,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为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及进一步深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38~P39.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与体验,从中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学会数的比较方法,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填表和观察,让学生在自我讨论与理解中认识数的顺序和比较方法,进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粉 《成才之路》2013,(13):33-33
传统的教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仅满足于学生机械记忆,而不是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构建生动有效的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一、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七节.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准确数和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近似数的两种精确度表示;学会根据预定精确度取近似值.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情感态度目标:欣赏准确数和近似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似数的两种精确度表示:根据精确度取近似值.难点:有效数字的概念;由近似数确定它的精确值的取值范围;带有数量单位的数的精确度的确定.3学情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教材简析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试一试"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学习求近似数的方法。第一道例题是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分析,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用精确的数来表示,初步认识近似数。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学学习内容的活动经历是学生"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形成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针对运算意义、运算法则及运用相关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运算意义的理解经验、运算法则的探索经验、算理背景的解释经验、实际问题的解决经验,是"数的运算"的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内涵。要深入挖掘知识背后蕴涵的基本思想,不时地引导学生理解、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优势,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5页例1及相应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自主建构新知识的能力。3.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外调查生活中哪些时候用到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孕伏新知1.汇报调查结果:生1:到商店买东西,经常要找补,补钱补到分,就“四舍五入”。生2:妈妈买了1.21千克肉,商贩为了…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数学是学生进入数学世界的开始,教师应该如何教授小学数学课?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由此可见,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数学学习过程,才是真正符合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有效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过程。正如陶行知所说:"知识来源于生活,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和理解,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实际阐述的科学知识,引导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在实际教学中积累了以下经验。一、努力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肖永禄 《新教师》2019,(8):52-53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来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生活经验,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数学教学才能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3页第四单元“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近似数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以学生已有认知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一个学生形成数学理解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主动走进数学本质,实现自我发展。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建构数学模型,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让间接经验的学习有直接的生活经验作支撑,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20.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去体会数学、掌握数学.适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猜想、探索,是使学生真正主动学习数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