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增芳 《中学文科》2007,(12):164-164
孩子离家出走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避免青少年离家出走,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认真分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以警示那些离家出走或准备出走的孩子,使之醒悟,不要再做蠢事。同时,引起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注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下面,本人针对学生出走的行为,从其心理、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做一简要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爱你     
颖子 《高中生》2009,(23):42-42
妈妈:很久没有这样叫你了,这两个字对我来说已经生疏了。我要说"对不起",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对你说对不起,我记得我只说过我恨你。我请你原谅我的无知,原谅我的莽撞和自以为是。在我6岁的时候,爸爸就离家出走。我一直觉得爸爸的出走是你的错,别人也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该文认为,托尔斯泰的出走是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不能解决的结果,家庭矛盾只不过是直接现象的原因,他的出走更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他的信念,他的信仰。托尔斯泰的出走与逝世,对他本人来讲,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对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爸爸的书架     
唐红 《上海教育》2016,(Z1):113
爸爸的书架是家中摆放爸爸书籍的地方,也是在教室里为爸爸推荐的书籍开辟的一个空间。而这并不是全部,"爸爸的书架"更是架起父亲和孩子沟通的桥梁。爸爸去哪儿了"老师,孩子要离家出走,要到她爸爸那儿去,我该怎么办?"小伊的妈妈忧心忡忡地找到我。"爸爸在哪里,为什么孩子要到爸爸那儿去?"我迫切地想知道原因。通过和孩子妈妈的交谈我了解到,小伊的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从小由外公外婆照顾,妈妈监督学习。但隔代的溺爱、妈妈的力不从心、父爱的缺失,让本来就敏感的孩子变得任性、易怒,甚至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5.
一天,突然接到一位家长带着哭腔的电话:"孔老师,我孩子离家出走了!当我收到孩子手机短信的时候,我简直肝肠寸断!为这个孩子,我操碎了心!有时候我也发狠,出走就出走,有本事别回来.可是,发狠归发狠,心里既疼又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面游荡是多么危险,万一遇到坏人后果不堪设想!我该怎么办呀?" 最近心理学家的调查表明,存在离家出走现象的青少年占调查对象的25.6%,超过四分之一.可见,这一问题不容忽视.要想从根本上帮助这些离家出走孩子的家长走出困境,帮助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回归家庭,有必要首先搞清楚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离家出走现象扫描 一段网上的对话 聪聪:爸爸老打我,我想离家出走! 赤侠:这不是解决的办法,你的爸爸打你,总是有原因的,想个办法与父母沟通.  相似文献   

7.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某种情况下离家出走,抑或是威胁说要离家出走呢?别人我不清楚,但是,我的两个儿子都曾经这么做过.  相似文献   

8.
<正>西子姐姐:您好!平时家里只有我和妈妈,因为爸爸在我四年级的时候去世了。最近,妈妈说想找一个叔叔给我当“爸爸”,可我内心真的很抵触这件事。于是,我跟妈妈说,如果她这么做,我就离家出走。妈妈没再提这件事,外婆却责备我不懂事。西子姐姐,人一定要结婚吗?只有我和妈妈一起生活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9.
《哦,香雪》是一篇值得反复重读的小说。小说中对“火车”“鸡蛋”“文具盒”等事物的叙述,表征了年轻的香雪们对“现代化”的到来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欣喜。尤其体现在叙事方式上,小说在叙述香雪“出走”时极尽笔墨,而在香雪出走之后的“回归”叙事却极尽简化。作者用“叙事落差”的叙述技巧传达了小说独具匠心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将香雪出走的叙事性质转变为一种回返时个体的精神启示。  相似文献   

10.
雷蒙.卡佛的《这么多水离家这么近》的结尾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读者不仅无法知道"故事"层面上的冲突将如何解决,也无法在"话语"层面上对人物做明确的价值判断。对小说的"文本世界"进行考察后发现,该小说存在两个互为矛盾的"文本真实世界",隐含作者同时发展了这两个世界,同时又没有肯定其中任何一个世界。这种叙述方式悬置了读者的判断,从而造成了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到工地上班这事,我的爸爸起初不同意,又随意敷衍我说带点作业去做做就好了。听着这种话,我当时就心有不甘,想我这么兴奋,这么积极,带着一身干劲想去做个"实习生",你倒好,这么敷衍。后来他拗不过我,终于松口让我多待几天,但也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我惹着别人,妨碍别人工作。我暗想:我可有眼力了,别老拿我当小孩子看。上班第一天,爸爸安排我去拍施工照片,一开始拍得不是很好,我甚至在工厂里迷路了,后来爸爸带着我在工厂里转了几圈,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正值风华正茂,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群体,但在群体之中,有着受挫离家出走的独特一群。本就离家出走青少年的出走原因及对策作简要分析,不足之处以求老师斧正。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是一个让家长、学校和社会严重困扰的永久性话题。迄今为止,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出走现象的研究。这些学生是指由初中考入学校的五年制护理专业的大专生。因为其中女生比例占99%以上,所以出走原因有其特殊性。通过几个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她们的出走原因,并总结了从教师引导角度应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4.
田广超 《下一代》2014,(3):17-17
正周五那天,爸爸打来电话,说周末回家。这是我多么希望的啊!爸爸经常夸奖别人的孩子得奖,夸奖别人的孩子优秀。每当爸爸说起这些,我心里就不是滋味,我要让爸爸知道,你的儿子和别人一样,都是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别人做得到,我也会做得到,别人能得奖,我也会得奖,我要让爸爸知道,你的儿子是最棒的!今天,当学校把"十佳作文"的大红奖状发给我的时候,我多么希望让爸爸看到啊!放学了,我跑向奶奶家:"我爸爸妈妈回来了吗?"我迫不及待地问奶奶。奶奶说,一周前就回来了。我顾不上吃奶奶拿来的大红枣,赶紧向家跑。奶奶在身后说:"这孩子,干嘛这么急!"妈妈在包饺子,"爸爸呢?"我问妈  相似文献   

15.
《今日中学生》2011,(31):28-30
田星主持来自邮箱悲伤茜茜:我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爸妈就开始闹矛盾,后来妈妈不回家了,我和爸爸一起住。爸爸脾气暴躁,他不许我和妈妈来往。我考差了,他会用鞭子抽打我。那天晚上,我多看了一会儿电视,他就啪啪打了我好几个耳光,还把我推出门。我真想离家出走,不再回来。先想想,爸爸一个人抚养你,不容易,而且,遇上这样的事,爸爸心情会好吗?再说,爸爸再"凶",也是你的亲人。如果你遇到危险,站出来保护你的,还是他。对爸爸,多些宽容、理解和忍耐,离家出走可能遇到更多更大的伤害,毁了自己一生的幸福,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长篇小说中"出走的男人"是被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的男性形象.他们在生活重压下,夫妻关系失和而离家出走.这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一种反抗,也寄托着劳伦斯的理想.但是,他们的出走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消除毫无作用,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相似文献   

17.
正前不久,媒体爆出某中学5位初二年级学生离家出走。24小时后,他们在另一座城市的一家小旅馆中,被及时赶到的学校负责人和家长们找到了。在讲述出走经过时,一位同学说:"我们出走的想法在本学期开学时就有了,主要是对刘老师不满意。我们离家出走,很多同学都知道。当时,我们找很多同学借钱,70%的同学都借钱给我们了。有位同学把身上仅有的3元钱都拿出来了。"他们一共借到400多元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赢家     
19岁的表妹和她妈怄气,离家出走来我家,见面就郑重告诉我,不要告诉姨妈也就是她妈她来我家了。我一面信誓旦旦保证绝对不会告诉姨妈,一面趁表妹洗澡的时间给姨妈通了电话,让她放心。做了妈妈的我知道,孩子的出走能带来多大的恐慌。  相似文献   

19.
《早春》在现代英国女作家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的作品.小说以男主人为叙述视角,叙述了男主人公弗兰克·里德在妻子离家出走之后的故事.叙述以男性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城内的经验为主,揭示了女性出走之后,整个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男性主体性能指经验的延续,而女性作为个体独立存在的经验在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城内依然缺失.通过对两性的经验叙述差异,佩内洛普揭示了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的男性主体权力的构建机制,展示了父权社会主体性场域内的男性个体经验的稳定性与女性个体经验的浮动性.  相似文献   

20.
肖芸 《家教指南》2004,(10):46-47
青少年离家出走引起社会关注,这也是最令家长困惑和棘手的问题。离家出走的青少年对自己的前景感到茫然,产生强烈的挫折和沮丧感;同时,他们的出走行为,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许多消极影响。相关调查表现,离家出走的青少年有如下一些特点:14岁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高峰年龄;初中生占离家出走总数的73.65%;男生多于女性;以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居多;城镇青少年居多。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复杂□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青少年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比如,父母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教育方式粗暴,以及生活单调、重复等,使充满生活渴望的孩子极度压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