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艺术对于诸多生态美学核心问题,有极为丰富和深刻的阐发.在传统绘画艺术观念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在美";人本身以及人的创造活动也是一种"自然",人创造的艺术作品具有的美,作为一种"再生美",与自然之自在美和谐统一于世界之一体.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这些思考,应当成为中国生态美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并启迪研究的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所追求的"自在课堂"是一种教师凸显风格、学生挥洒个性、教学回归本真的课堂,就是在自在课堂这样一个师生活动的空间,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师生自然、自由、自在地成长。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外,还要广泛涉猎学科之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自然融合在一起,才能收到奇妙的教育效果。一、挖掘可利用资源,丰富数学"自在课堂"  相似文献   

3.
一个人崇尚怎样的生活就会产生怎样的教学主张与思想,最终主张成了人、课、世界观的融合。"自在语文"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然之美的教学风格。我们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语文,用最朴实、最无痕、最自然的方式在"自在"的课堂里助力每个儿童建构自己的语文意义世界,完成从自在的"自己"到"会己用、有己见、能己立"的另一个"自己"的摆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生态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领域中的自然分为"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两者具有本质区别,"自然之自然"本质上指人的天性,"人之自然"本质上指自然界。其中,"人之自然"是不可教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教育要尊重与顺应"人之自然"。"自然之自然"对人类具有"包容性"和"反抗性",并且它的智慧是无限的,所以教育要敬畏与珍视"自然之自然"。教育只有同时兼顾"自然之自然"和"人之自然",教育与自然才能真正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的科学实验中,仪器的一个最主要作用是现象的"制造"。而在生态学实验中,仪器的最主要作用是展现并且测定自然,由此使得生态学实验仪器或者属于哈瑞所称的"作为世界系统模式的仪器",或者属于"因果地关联于世界的工具",而不属于其所称的"仪器——世界复合体"。出于生态学实验的目的,生态学实验仪器不是在"干涉"自然的过程中获得对自然的认识,而是在"追随"自然的过程中尽量去获得对自然的自在状态的认识。这体现了生态学实验仪器"回推自然"以及与自然相一致的特性,也决定了生态学实验仪器由"室内"走向"室外",由"理想"走向在线、现场,由"标准"走向"自制"。  相似文献   

7.
<正>冷静反思当前课堂教学臃肿、矫饰与浮躁的问题,笔者提出"简趣课堂",倡导在课程改革和技术变革浪潮中,思想品德教学应删繁就简、创生增趣,追求一种唯美的境界。一、简之美:拒绝矫揉造作,还原自在状态简约是一种自然朴素之美,是一种寻找事物本质、追求自然本真状态的思想方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审美取向。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用最简约的智慧,寻找教学本真,还原教学的自在状态,创造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明自律培育不仅需要自在的"内化",更需要通过外在的"教化",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教育架构,需要了解网络文明教育的价值,理清网络文明教育与网民自律的内在关系、网络文明教育的基本范畴,探讨架构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音乐思想主张音乐呈现应该"顺应自然"、随意任性、自适自得,强调音乐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静虑澄心,保持心胸的空灵,以达成任心率性、天然自在、空灵高妙的"天乐"之域,推崇"天籁"与"大美"之音,认为高妙音乐的生成是本真自然、"自然天成",是"大道"之美的生动呈现。就其学理渊源看,这种思想的形成与道家美学的"无为"与"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开。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的旨归,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心智自觉"。人的个体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促进,但最终还是靠个体的"自觉"而达到自我心智的发展与完善,任何外在的力量都无法替代个体内在的"自觉"。这里的"自"是指自主、自动、自发、自然、自在等,"觉"含有感觉、察觉、品觉、悟觉、醒觉等意,许慎《说文解字》:"觉,寤也。从见,学省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寐觉而有言曰寤。"因而"自觉"就是自主感觉、自动察觉、自发品觉、自然悟觉、自在醒觉之意。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践中,人们一般是承认教育机智的存在的,但有人在承认的同时,又认为教育机智"看不见、摸不着",或者说"可望而不可及",甚至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给教育机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其实,教育机智并没有如此神秘.教育活动中,教育机智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只不过它依附于一定的事实或情境而存在罢了.没有事实,没有情境,就谈不上所谓"机智",离开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情境谈机智,那自然就有点儿"神龙见首不见尾"了.  相似文献   

12.
休闲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浮躁统治人类的时候,会失去本根之性。"复归于无极",是宇宙本初的单纯和洁净;"复归于朴"的大朴无华的存在方式,永远是闲逸和寂静。当道德目的违拗自然目的时候,"休闲"只是徒托空言,而当道德目的和自然目的合而为一的时候,大自在和大快乐方会来到人世间。现代休闲主义的目的是依循宇宙的本体使人类的欲望和自然提供的可能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圣童博士建构的"客观诗本体"和"客观美本体"理论系统从"第一哲学(形上本体哲学)"的"本体(形上本体)"入手,揭示出该"本体"的"自在"性和"自为"性两种属性,并以"自在"性属性为"诗本体","自为"性属性为"美本体"。"自在"的"客观诗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诗意";"自为"的"客观美本体"在现实态中呈现以"美感"。"诗意"是"美感"的"诗意";"美感"是"诗意"的"美感",两者一个因"自在"而"静",一个因"自为"而"动",在这一"动"一"静"的辩证关系中,"形上本体"建构了自身作为"存在者(beings)"个体式的运作之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接地气"?"接地气",乃一民间用语,意为大地富有无限气息和巨大能量,与其相接便可促进事物茁壮成长。树木"接地气",枝壮叶茂,参天挺拔;花草"接地气",葱翠欲滴,争相吐艳;庄稼"接地气",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换句话说,如果不接地气,就等于失去营养,失去活力,失去能量,就意味着不再长大、长高、长壮。对于教师来说,不接地气就等于远离教育本质、远离学生,就意味着言辞无味、才思枯竭,他教授的课自然吸引不了学生,他的人格魅力自然感染不了他人。地气在哪里?首先是在脚踏实地的  相似文献   

15.
徐玉岭 《辅导员》2013,(27):40+44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我认为就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大力加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一、时代的变迁昭示我们要加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教育记得我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毛泽东时代),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教学联系实际。于是,我们农村的中小学生活中就有了割草、种菜、挖萝卜、喂兔子、  相似文献   

16.
<正>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当前,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我认为就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大力加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一、时代的变迁昭示我们要加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教育记得我在上中小学的时候(毛泽东时代),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教学联系实际。于是,我们农村的中小学生活中就有了割草、种菜、挖萝卜、喂兔子、  相似文献   

17.
谈"德育"必先明其"德",再谈其"育"。"节制"是古希腊四主德之一,美德"节制"在于合理地把握好"度"。对待大自然亦是如此,人类开发利用大自然必须有节制,保持在合理的"度"之内。要把握好对待大自然的"度",需要先明确生态系统具有的价值,再知晓其价值就需要借助教育。本文着重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生态价值具有的内在联系。试图表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生态价值为取向,能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美德,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不仅能给人类带来经济价值,它还是一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无数物种需要以之为生存载体。  相似文献   

18.
对于教育上有作秀之嫌的"改革"和"创新",大家并不买账,舆论也非常关注。一俟有什么"花拳绣腿",媒体很快就会扎堆围观。对此类"创新"的不宽容是好事,毕竟所有称得上创新的举动都应符合教育规律,具有良好的发展方向,虚头巴脑的东西自然不被认同。  相似文献   

19.
休闲是人的理想生存状态,审美是人的理想体验方式。休闲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人类的自在生命领域,审美之为理想在于进入了生命的自由体验状态,两者有着共同的前提与指向,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最主要方式。就道家传统思想资源考察,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均表达了休闲的理想与境界,也蕴涵着审美的神韵与旨趣。这些休闲和审美智慧深深地融入于松尾芭蕉俳句创作之中,由于作者始终如一地坚持"造化随顺"、"物我一如"的超凡之心及休闲、审美意识,为"蕉风"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是完整的马克思自然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原则是有局限性的,实践只是形成人化自然的因素之一,它不能解释自在自然和自然的自在运动.把“人化自然”说成是马克思自然观也是片面的.两种主张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有关文本误读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