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月慧 《新疆教育》2012,(11):168-16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要能够不失时机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趣从何来?十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一点经验,以供同行们的共享:  相似文献   

2.
很多高年级段的老师总会有"学生上课不喜欢举手,像一潭死水,没有半点反应""总是有一部分学生,作业不愿写,没有一点自觉性""单词不会写,课文也不会背,什么都不行""考试总是那么几个不及格,笨死了"这样那样的抱怨。这能全"归咎"于学生吗?教师自身就没有一点错误吗?我们是不是在很多方面,忽略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致使他们与同龄孩子的差距越来越大呢?我觉得英语课堂应该以生为本,为学生创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艳侠 《考试周刊》2011,(62):64-65
现在许多学生都不听语文课,不愿学语文,对语文课失去兴趣。语文为何受此冷遇?因为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缺少情趣;枯燥无味,缺少理趣,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对语文失去兴趣。语文课要让人待见,课堂教学必须有情趣、有理趣,让学生感兴趣。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时代,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教学设计、"意外"的跨学科知识、广泛的参与和无限的延伸,历史教学更加有趣。一、丰富的历史细节历史因细节而精彩。历史课堂上教师引用的历史细节,一般来说都是严谨的、经得起推敲的,这些经过精心挑选、有一定代表性的史料,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时,我给学生  相似文献   

5.
作文之“趣”从何来? 首先来源于对生活独到的观察和真切的体验。具体说是:对自然景物,要从一定的审美角度观察出“景趣”;对人和事,要真切体验出“情趣”;对事理,则要深切感受其“理趣”,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诚如齐白石所说:“篆刻如诗有别裁,削摹那得好开怀。欹斜天趣非神使,醉后昆刀信手来。游泰山、写泰山的人何其多?而李健吾却独辟蹊径,写泰山之雨景,情景交螎地写出了泰山雨中奇趣,独得泰山的灵性,欣赏了泰山雄浑、壮丽、神奇、险要的泰山雨  相似文献   

6.
<正>先哲圣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情。"但是对于英语的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兴趣,为单词记不住而发愁,为短语记不住而担忧。这些不免有学生主观上的原因,但我们教师也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是否能把英语的学习看作是一种陶冶心灵的乐趣。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  相似文献   

7.
趣从何来──浅谈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人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这句话体会颇深。也许有人禁不住要问:“不就是那些枯燥的数学基础知识吗”哪里有太多的兴趣可讲!”其实不然,下面就此谈点体会。一、课前诱趣课前谈话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把握这一环节,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已经或将要获得的知识发生极大的兴趣,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讲到年、月、日时,我在课前谈话时告诉学生:“今天上课请同学们握紧自已的拳头。”(因为从拳头的凸凹处可以准确记忆每个月的大小)学生疑惑不解,便问:“老师,握拳头干什么呢?”于是,…  相似文献   

8.
黎学禄 《广西教育》2008,(29):36-36
研究证明,学习兴趣是有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智力的一个重要条件。现行的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明的教师也总是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所以,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天性,做到因势利导灵活设计。语文是基础学科,充分体现了人文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列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而,语文学习中,教学的有趣、方式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无疑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阵地。在这里,一处处学问、一个个道理、一篇篇美文交汇、传递。而课堂气氛直接决定着课堂效果。试想,在死板呆滞、寡淡无味的氛围中,何来情感的呼应共鸣,何  相似文献   

10.
少年儿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好奇就会促使他产生兴趣。如果我们的课堂能使学生趣味盎然地学 ,我们的老师能极力营造快乐新奇的气氛 ,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何愁不事半功倍而一片生机勃勃 ?语文新课标的实施 ,令这一美好心愿的实现成为可能。新教材、新教法把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智慧才能都开发出来了。我把学生学习的新乐趣 ,老师帮助学生寻找乐趣的做法归纳如下 ,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参与、合作的乐趣学习新课标后 ,课堂上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被普遍使用 ,满堂灌的现象几乎见不到了 ,代之以让学生…  相似文献   

11.
下面也有哩 !她们努力地往上纵着 ,似乎想摆脱树枝妈妈百般的呵护 ,去接受新生活的挑战。——重庆市初一学生 杨峻△海风送走了夕阳的最后一缕余辉 ,轻轻地抚摩着平静的海面。云雾渐渐散开 ,露出了月亮清秀的面庞。没有了风圈 ,散发出淡雅迷茫的柔光 ,在众星中显得格外耀眼。晴天的晚上 ,海边很静 ,只有那微微的海浪 ,沙沙地敲打着礁石。星空倒印在海面上 ,被扯得碎碎的 ,好像是从海底飘上来的无数珍珠 ,玲珑晶莹 ,装饰着茫茫大海。——江苏南京市初一学生 翁颜明这两个片断都是初一学生写的 ,他们对枝头嫩芽、对大海夜景的描写多么生动、…  相似文献   

12.
疑心从何来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  相似文献   

13.
14.
悲从何来     
魏向梅 《学习之友》2011,(11):57-57
一行人走出财主家的大门,恰逢3个小孩儿在门前玩耍。高僧瞅瞅小孩儿,再瞅瞅果盘,果盘里恰巧还有三根香蕉一串葡萄。  相似文献   

15.
甜从何来     
提起甜味物质,人们自然会想到糖,比如我们常吃的葡萄糖、果糖、蔗糖等.这些甜味物质是糖类化合物.其实,糖类化合物并非都有甜味,例如淀粉、纤维素等就无甜味.反之,不是糖类化合物,也不见得不甜,糖精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很甜,但不是糖类化合物.有甜味的物质可分50多个类型,糖类化合物只是甜味物的一个类型而已.  相似文献   

16.
俗从何来     
人俗,其艺未必俗。茨威格写巴尔扎克平生所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碍其为旷代文豪。唯其艺不俗,故巴尔扎克自负其征服世界的魅力:“彼(指拿破仑)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雨果则在其坟前云:“当他站在时代上面去创造绝对价值,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时,巴尔扎克就到达最伟大的地步。”人俗如张瑞图,其字则高华典雅,绝无俗意。  相似文献   

17.
世界足球从何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区的雅联国际贸易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生产者,其足球产量垄断着当今国际足球市场的97%,足球年销量为70万个。雅联国际贸易公司是1580年创建的法国里昂比永集团的子公司,是比永家族4兄弟为将亚洲产品引入欧洲于70年代...  相似文献   

18.
①人俗,其艺未必俗。茨威格写巴尔扎克平生所为俗事连篇累牍,然而不碍其为旷代文豪。唯其艺不俗,故巴尔扎克自负其征服世界的魅力:"彼(指拿破仑)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雨果则在其坟前云:"当他站在时代上面去创造绝对价值,没有顾虑到去  相似文献   

19.
20.
写文章贵在立意新颖,不步人后尘,不拾人牙慧。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怎样才能使文章不落俗套、新奇别致呢?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方面认真考虑:其一,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置身于急剧变化的现实生活之中,同学们都可能接触到许多从未经历过的新人新事,这些新人新事,理应为大家的文章注入鲜活的空气。细细地品味生活,肯定会有新的发现;留心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事件和场景,联系社会大背景,勤思考,多动笔,就会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就会抓住时代的脉搏,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如写《难忘的一天》一文,有的同学写一日旅游如何快乐;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