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学士最早出现在周代,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如《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后来,学士逐渐变成官名。南北朝以后,学士正式成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到了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的提高,唐玄宗初置翰林学士,为文  相似文献   

2.
刘安 《教师博览》2011,(10):49-50
"学士、硕士、博士、教授"这些称谓在我国古已有之,但具体含义却不完全相同,甚至差别迥异。一、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4.
学士、硕士、博士,在现代是分别指三种学位。其中最高的一级是博士,其次是硕士,再次是学士。但是在古代,学士、硕士和博士,都不是指学位,有的是官职名,有的则是对某一类人的通称。现略述如下:学士,最早出现在周朝时,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如《周  相似文献   

5.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从社团流派角度考察,高晓声、方之、陆文夫三人是"探求者"文学社群的中坚人物。出于对文学艺术的执著探索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他们提出了在生活中不断探索的文学主张,"文革"中因此罹难。新时期复出文坛后,其创作心态处于知识分子文化、底层民间文化及革命话语表达这三种创作心态错综复杂的隐痛之中,这三种创作心态也正是一代作家由对于文学精神以及道德理想的执著不懈的追求生成,所以他们的创作具有"辛辣、糖醋、苦涩"的特征。他们以强烈的"探求"意识创作的小说参与了"文革"话语的终结和文学制度的重建,这种参与主要是作为"底层"对于文学精神的执著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执著于文学精神的底层表述是当下小说创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吴夏平所著《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一书,实证与理论兼容,考订与阐释结合,宏观与微观相济,将唐代文馆与文学研究引入纵深,具有开拓创新的学术价值,堪称文史交融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北宋是辞赋发展的重要阶段,而苏轼、苏辙和"苏门四学士"的辞赋创作又是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历代对苏轼、苏辙和"四学士"的研究多集中于他们的诗、文、词、文艺理论乃至书画等方面,对他们辞赋创作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则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恰当的评价。本文拟就苏轼、苏辙和"四学士"辞赋数量的统计、作品的研究、成就的评定等几个方面对历来的研究状况略作回顾。以推进此六人辞赋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全面评价此六人的文学成就,探讨苏门的创作特征,更加深入地研究辞赋这一特殊文体,都应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
梁:中国设立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不过二十几年的时间。效果如何,现在可以做一番讨论。我感觉,学位制度已经由盛而衰。特别是近几年来,研究生扩招过快,使中国学位制度的声誉受到影响。毕:对中国学位制度的评价,不能妄下结论。但有一个事实却无法回避,那就是现在中国的博士迅速贬值。硕士、学士就更不用说了。梁:学位制度是西方的产物。从清末到民国,中国现代大学虽然在短期内比较成功地完成了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但在学位制度的建立上,始终非常谨慎。老大学里有研究生制度,比如清华、燕京和后来的西南联大,还有南开,都培养…  相似文献   

11.
宋代提点刑狱官在地方官员荐举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荐举可分为遵照朝廷诏令举官的“特荐”和每年定期保荐官员改转升迁的“岁荐”。提刑官还是幕职州县官改升京官的必要“职司”举主。为避免提刑官以权谋私,宋朝政府设立了一系列其荐举必须遵守的规则。提刑官等掌管一路事务长官的荐举,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央相距地方遥远,不知实情,只凭资格用人的不足。但因监管不力,也助长了提刑官等监司利用荐举权力谋取私利、结党营私等腐败风气。  相似文献   

12.
兰台令史与东观校书郎皆是东汉时期承担校书工作的官职,后代学者常常将两者并称,认为在东汉时期同时承担校书工作,职能相同,地位相似。通过对文献的考察发现,两者在发展源流、任职时间、任职条件、职能等方面有很大不同。这对我们了解东汉时期校书官职的设置、典籍整理保护工作的情况等方面,都有了重新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兰台令史与东汉校书郎共同为汉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唐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变革期,这种变革在选官制度方面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的任用从重视出身转变为重视科举。唐代选官制度的变革促成了中古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对应统属关系,东宫武装的整体地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西夏历史背景,总结归纳了西夏服饰的主要特点,之后以榆林窟第29窟男性供养人壁画为例,结合相关文献及图像资料,对西夏武官之冠帽、发式、袍服等具体形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6.
太常寺卿是专门负责祭祀礼乐之官,位列九卿之一。明初丘玄清是最早被选为太常司卿的道士。对丘玄清的生平事迹、与明太祖朱元璋之关系及与当时著名文人的交游等问题略做考证,借此了解明初武当道士与朝廷祭祀礼乐之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官员诗人是宋代诗歌创作酬唱主力军,他们的创作酬唱塑造出宋代诗歌创作酬唱的主流形态与基本风貌。官员通过立朝、外任与贬谪等方式,驻足、行走于两宋的各个地域,并通过诗歌酬唱创建全国性的诗歌网络,使每个地域的文化活动都可以进入公众的视野。官员阶层特有的品阶、官职及政见,是影响官员诗人酬唱对象与酬唱圈层的三大身份要素,这令其诗歌酬唱无法脱离层级、功利与政治。官员的身份层级不同,其酬唱风貌及审美情态也不尽相同,高层与低层差异最为明显,而只有精神上超越了世俗层级制约的官员诗人,才可能成为官员诗歌乃至宋代诗歌的审美主流。  相似文献   

18.
汉代出土资料中有许多汉代王国的工官为文献所遗,具体有司空长、宫司空、中司空等。从这些文献所遗的西汉王国工官可知:汉代王国官制中的司空大量见于出土资料,主要涉及齐国、中山国、长沙国、广陵国、东海国和楚国6个国家。按种类划分包括宫司空、中司空和营司空,按级别划分包括司空长、司空丞。其它王国工官亦是种类较少,数量不多,地位不高。  相似文献   

19.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大国。秦始皇创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皇帝制度,将服色制度与阴阳五行思想相结合。各版本中学历史教材中采用了几种不同的秦始皇着冕服的插图,但冕服服色却不一致,故有值得思考的地方。秦尚水德,水德尚黑。因此,秦始皇的冕服颜色应该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相似文献   

20.
秦汉楼船考     
楼船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后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楼船形制是不断变化着的,但其变化的总趋势是向着大型的综合性的战舰发展。至秦汉时,与春秋战国时期相较,楼船在形制和作用上已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其形制的变化,其在战争中的作用亦随之变化。与楼船相关的一些武职,如“楼船将军”、“楼船校尉”,在古代属临时差遣性质,事毕即撤,而非固定官职。秦汉时水军在古代分中央和地方两个系统,同时地方归中央统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