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2.
京派乡土小说与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虽然产生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但是它们也有一些共性:它们既有对理想化、田园牧歌般生活的讴歌,也有对美好人情、人性的歌咏,以及对具有美好道德的乡村消逝的挽歌情调。但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作家人生经历、个性不同,他们也呈现一些差异:京派乡土小说主要以美好的人性重造民族伦理道德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浪漫与诗性的,而台湾70年代乡土小说主要以批判资本主义、树立民族主义旗帜为创作主旨,艺术手法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在巴金的家庭小说中,塑造了一些被封建制度埋葬和损害的女性及一些追求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处境和心路历程,表达了巴金对美好人性、青春的赞扬和对一切黑暗腐朽专制统治的愤怒批判。  相似文献   

4.
小说《火印》运用"轻""重"的笔法,勾勒和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揭露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并把高贵而美好的人性赋予了名叫雪儿的马,并最终选择让人性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5.
童年经验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体现为童话般世界的塑造、美好人性的表现和充满灵性的动物形象的描绘。迟子建通过童年经验来表现的世界与现代文明世界形成对比,间接地批判了现代文明的弊病,体现出中国审美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新时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阎真的长篇小说《沧浪之水》深刻地写出了曾坚守清高与清白的主人公池大为最终与现实达成和解,从一个中国传统道德理想精神的守护者蜕变为一个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成功人士的艰难的心理历程.《沧浪之水》显示了从对人性的内在批判到对社会的外在批判的转移,这既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力量所在,也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8.
小说<老古玩店>贯穿着"逃离"主题,老吐伦特和孙女祖孙的被迫逃离不仅只是逃离工业革命中的伦敦,更是逃离人性中的欲望.它反映了作者对工业文明的控诉,对人性中欲望的批判与对处于社会底层人们悲惨命运的同情.  相似文献   

9.
艾米莉·勃朗特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批判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西方社会人性弱点与文化矛盾,也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冲突进行了细致、深入批判。文章通过"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庄园"象征意象的刻画,阐释其象征意义与深层意蕴。同时,通过比较两个"庄园"意象之深层意蕴及其内在关系,挖掘小说表达出来的维多利亚时代物质文明与人性本质复杂化之间的艺术建构形式。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文一直被称为官场小说第一人,其实是一种误读王跃文的小说创作既包括官场小说,也有乡土小说.尤其是近期中短篇小说集《漫水》的出版,更显示出王跃文乡土小说创作的实绩、就官场小说来说,王跃文的创作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审美艺术均明显高于时下流行的其它官场小说,并且达到优秀政治小说的高度《漫水》则承接五四以来乡土文学的传统,以鲜明的现代意识与忧患意识对现代文明是如何破坏和影响传统乡村文明进行了深刻揭示.尤其是对乡亲们的美好人性的书写以及对压抑人性破坏人性的时代、政治、历史、文化等等作出了有力批判。因此,对王跃文及其小说创作进行全面认识与把握,不仅可以避免对其误读,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一定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塑造的一系列湘西女性形象中,既有纯真活泼的少女,又有饱经生活磨难的妓女,其人性的善良与纯朴总是闪烁着别样的光辉,她们寄托了沈从文独特的人性理想和生命诗学。湘西女性"美丽"与"哀愁"并存的人生,不仅融入了沈从文个人的情感经历和审美理想,而且是其内心孤独和不被人理解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主题,一方面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讴歌,另一方面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社会黑暗势力的揭露和鞭挞,对通德和文明冲突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静谧·和缓·永恒--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时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时间是作家在本叙事中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层面,解读沈从的叙事时间的特色,我们可发现,他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整体性的回忆,来展示湘西地带的一种人性美、人情美的永恒,并运用减缓与停顿手法,来展现他的湘西叙事中的静谧、和缓的特色,强调他的田园诗般的叙事视角。但这种叙事时间的取向正反映了沈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在沈从文精心构建的"湘西世界"中,存在着一个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是"湘西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沈从文的"动物世界"具有烘托环境、渲染心境、推动叙事的多重功能,以动物朴实本真的生命之美映衬美好的人情人性,以动物鲜活生动的野性之美揭示城市文明的虚伪做作,构成了沈从文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革命的震荡与政治的变迁,中国文化开始了与世界的对话。在被迫的现代性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权威遭遇了沉重的失落。"乡下人"沈从文对文学理想的坚守,正是基于对现代性的双重维度的思考,并从中承载了改造人性的信仰。他作品中的现代性看似恍惚暧昧,实则站在了中国新文学的大合唱当中,回应着世界。  相似文献   

16.
现代作家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这一自我定位既凸显了城乡文化落差在其精神上的烙印,也蕴含着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上作出的可贵探索。他对乡土的挚爱升华为对人性的思考,尤其对强健的原始生命力的讴歌与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萎靡异化的反思,在当下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城乡对峙的现状,热情讴歌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精致柔美而宁静,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华。从而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一部乡土抒情诗式的带有悲悯感的长篇小说。一方面,作家以记忆中的湘西世界为原型建构了他的理想中的田园乌托邦,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亲子之爱、人类之爱等集中营造了一座令人向往的人性神庙;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命运中的一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使这种美的存在同时被解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沉忧隐痛,从而使整部小说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