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第四》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立了以道德为价值取向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论体系。其《论语》中的“仁”之思想具有从“亲亲”及于“爱人”的深刻内涵。从这一内涵向外又推延出了“礼”、“忠”、“恕”等具有层次性和统—性的外在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4.
忠恕之道是儒家仁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孔子的忠恕道观强调人己关系,以修德为根本,推己及人;以爱人为前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蕴含着伟大的人文精神。无论是在战乱频繁、礼制混乱的春秋时代还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家的忠恕之道都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实现个人价值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一、儒家忠恕之道的思想基础"忠"、"恕"二字常连在一起出现儒家经典之中。"忠"于谁?忠于君,忠于己。然而,无论是忠于君或是忠于己,都是忠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恕"便紧随其后。对于儒家忠恕之道的解释,学者们一直都见仁见智。儒家认为,人心各有差异,好恶、秉赋也各不相同,但人之为人的本性是基于善意的仁心、  相似文献   

6.
儒家“恕”道思想自孔子到二程,内涵不断拓展。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恕,先秦儒家的“恕”思想大体继承孔子,汉唐基于“如心为恕”的角度,强调以心度心,二程把“恕”置于天道的高度,核心论述“推己及物,养人之道”。二程“恕”道思想从成己开始,以成就他人为目标,以兼济天下为理想,以“公理施之于人”为方法,避免“恕”道的庸俗化理解,强调了“恕”不会造成对他者的强迫,形成了完整的恕道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突出障碍是自我中心主义。有的大学生只注重从自我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处理人际关系,而不善于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同需要出发处理人际关系,不懂得和不善于推己及人,阻碍了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化进程。推己及人将由己及人与由人及己统一起来,提倡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新时代大学生的交往之道。推己及人重在认识自己、将心比心、能近取譬和反求诸己等,有助于提高新时代大学生交往能力,加深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讲到"仁"的有五百多处。孔子没有给"仁"下一个剀切概括的定义,他总是随事指点、随处发挥,有时对学生的质问,总是按照学生的程度、性格等随意答复,但在《论语·里仁》记载了孔子告诉他的学生曾子他"一以贯之"的这一思想,即用曾子的话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根据孔子的思想,在一个礼貌的社会里,人与人相互对待出于仁爱。这种仁爱体现在"忠""恕"之中。"忠"可理解为"尽力去做""循礼待人""尽责"和"忠诚";"恕"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一种对己对人的诚实谨愿的美德,这便是"忠恕"。"忠"是尽己,"恕"是推己及人,我们可以把"忠""恕"视为孔子"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仁"的一体两面去认识。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孔子的"忠恕"之道终将会成为人们修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忠恕"二字都是合体字,从两字的组成形式看,它们都与"心"字有关。古人通常将"心"作现代人的大脑代称,甚至比大脑的作用更为重要。"忠"是"中"和"心"之合,是对于准则的遵守,可以引申为对人对事的守信;而"恕"则是"如"和"心"之合,也就是当  相似文献   

10.
原始儒家提倡的忠道思想是君臣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实现,其中包含了民主的种子。但是为了生存,原始儒家不得不接受统治者对其理论的肆意篡改。统治者通过回避限制君权,将忠解释成"愚忠",强化伦理本位观,伪装成圣人,最终把变异后的忠即"愚忠"树立成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并强制实行。  相似文献   

11.
儒家忠恕的核心含义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就其深层意涵而言,忠恕不仅是一种"尽己而推"的道德思维,而且也是一种"因忠而恕"的道德信仰。同时,忠恕更体现为一种宽容的道德态度、推己及人以爱人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境界。如此阐释,不仅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儒家忠恕的深刻涵义,而且对于理解忠恕之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资源性支持作用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经济生活里的诚信问题,是全社会所瞩目的问题。要使诚信成为可能,找准现实的切入口非常重要。诚信既有社会规范方面的支持,也有人性内在的支撑,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于内在的方面,应该激活人性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因子。因为人是社会的人,始终处在动态的人际关系中,而且其角色也是相互变动的,这是企业经营应该具有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孔子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反求诸已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认知方式,反映了儒家高度重视道德认知方式的研究,形成一整套关于道德认知方式的理论.儒家的道德认知方式,对于培养道德人格,推进公民道德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公民道德自律意识具有较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对策时间为汉武帝元光元年冬十月,《资治通鉴》记载有误。董仲舒的生卒年应为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17年,而不是通常说的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04年。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运动过去近百年了,但是由于那之后政治、文化等诸多原因,新文学运动的真相并没有得到完整的解释,反而被新文学主流强势话语所遮蔽,林纾就是一个例子。林纾是最先尝试新文学创作的人之一,力主根据时代变化丰富文学表达方式,但他不赞成废弃文言,以为作为"美文",文言还有不可替换的功能,可以在知识人中继续使用和传承。林纾的主张遭到新文学激进者的围攻与反击,此后,林纾的形象也就越来越灰色。  相似文献   

17.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林纾是晚清白话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第一代中学国文读本的成功编纂者,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建国以来国内外理论界有关康有为《大同书》的研究从四个方面作了系统综述。1.关于《大同书》成书年代问题的研究;2.关于《大同书》所描写的大同社会的社会性质的研究;3.关于《大同书》的基本思想及其社会作用的研究;4.关于康有为《大同书》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从“二里头文化”、“三星堆文化”、“宝墩文化”等重多考古发现及其对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化物所进行的深入考证可知:二里头文化就是古蜀文化,古羌民族所创立的夏文化与古蜀文化之间不仅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而且有其同祖关系,这可作为“禹兴于西羌”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