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Nondeterminism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computer science that appears in various contexts such as automata theory, algorithms and concurrent computation. We present a taxonomy of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nondeterminism can be defined and used; the categories of the taxonomy are domain, nature, implementation, consistency, execution and semantics. An historical survey shows how the concept was developed from its inception by Rabin & Scott, Floyd and Dijkstra, 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nondeterminism and concurrency. Computer science textbooks and pedagogical software are surveyed to determine how they present the concep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eatment of nondeterminism is generally fragmentary and unsystematic. We conclude that the teaching of nondeterminism must be integrated through the computer science curriculum so that students learn to see nondeterminism both in terms of abstract mathematical entities and in terms of machines whose execution is unpredictable.
Michal Armoni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
Mordechai Ben-AriEmail:

Michal Armoni   i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science teaching from the Tel Aviv University, and her BA and MSc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Technion. Her research interests ar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es in computer science, in particular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such as reduction and nondeterminism. She is currently on leave from th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of the Open University of Israel. She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learning materials i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 teaching the subjects at all levels from high school through graduate students. Mordechai Ben-Ari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Science Teaching of the 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He holds a PhD in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Tel Aviv University. In 2004, he received the ACM/SIGCSE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computer science textbooks and of Just a Theory: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Science (Prometheus 2005).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use of visualization in teaching computer science, the pedagogy of concurrent and distributed comput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ies of education to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nature of science.  相似文献   

2.
“隐形知识”概念强调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潜意识与直觉的作用,对语言学习与教学富有启发意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须以内容为依托开展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注重其体验性和情境性,以利于隐形语言知识的摄取,充分发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3.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全面展开,为了迎合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在高校体操教学中实施人文教学理念具有重大意义。高校体操教学实施人文教学理念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还有着坚实的教学理论基础,在遵循以人为本、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的前提下,实施人文理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更新高校体操教学理念、提高高校体操教师的素质、拓展高校体操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高校体操教学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4.
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格与心智的协调与平衡,其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作为审美教育核心的美术史教学在内容、观念和方法上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美术史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法必然是开放的、研究性的。  相似文献   

5.
函数概念的演变及其对高中函数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函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根据历史发生原理,数学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获取相关知识点(概念、公式、定理)的教学启示。基于函数概念演变阶段与发展动力的分析,高中函数教学给我们的启示是:从丰富的现实背景及具体的函数入手抽象概括函数的本质;注重从不同角度认识函数概念;注重对运动、变化的体现与分析;从数学史料中精选函数教学材料。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注重思辩的教学不同,概念时代的“六感”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理念。概念时代的成人网络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设计、再设计的模式,教学“六感”的加入,使得它有助于成人右脑的发展,提升了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设计、体验和快乐,能大大增加成人网络教学的活力与效率,营造较为开放、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准确去把握项的角延性。只有准确把握项的周延性,才能理解和掌握AEIO四种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而才能正确地运用这四种判断去构造推理并掌握有关规则,尤其是直接推理和三段论规则。  相似文献   

8.
9.
数学教育既是科学教育,又是文化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数学教材内在的人文教育价值,针对学生实际,把握好渗透意识和潜移默化两个原则,对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教育、美育、AQ教育、合作品质与独立品性教育等几个方面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美国电影<冰河世纪>作为语料来源,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探讨冲突话语涉及的会话含义,以及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影视作品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二语习得中,年龄是影响语言学习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本文先介绍国内外学者研究年龄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的主要理论,再重点分析年龄因素对学习者的影响,最后结合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阐述年龄因素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以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教育观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有许多教育专著对此加以评述。本文着重从听力课教学的角度,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所带来的启示,将其核心概念:以学生为中心;意义学习;学习自由模式;教师——学习的促进者,应用于听力课堂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务本思想的指导下,《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五条教学原则和讲授、问答、练习、类比四种教学方法.当下语文教育的热点问题,如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序列性等,都可以从《学记》的这些原则和方法中获得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对知识有过很多定义,也有过很多种不同的知识观,但大多都把知识视为正确的、经过检验的、被专家学者系统加工整理过的人类认知成果。自网络诞生以来,人类的经验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存储在数字媒体中,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一种新的知识类型开始出现并受到重视。这种还在形成过程中的、尚未被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软知识,而传统的、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知识被称为硬知识。区别软、硬知识最主要的指标是知识的稳定性,包括结构的稳定性、内容的稳定性和价值的稳定性。以软、硬知识为主要划分标志的知识观被称为"新知识观"。新知识观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产生了新学习观、新教学观以及新的教与学和理论与模式,对新时代的教育变革和教育信息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原型理论给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带来了几点启示:词汇意义的讲解应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再向边缘意义扩展,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注意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词汇,重视隐喻学习以及创建语境学习单词。  相似文献   

16.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有意义学习,教师应促使学生的自我完善等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有巨大的现实意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教育理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17.
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结合具体知识,利用化学教学中德育、美育、伦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质,使素质教育和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8.
诗词是人类人文精神的结晶 ,在诗词教学中 ,激情导入、真情朗诵、全情品味 ,就能使诗情升华 ,人文教育就能完善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地评估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国内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通常是采用同时统考打分,算总分,求均值,排名次的办法来进行的,并且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单科评估上。鉴于此状,本文试图运用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原理,采用随机抽样考试的办法来获取数据,然后根据所考课程的重视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矩阵的运算作出各校教学质量相应的综合评估,从而,在不需对各校同时进行统考的前提下为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文思想经历了启蒙期、思想基础和创作基础期、探寻期、发展期、深化期和鼎盛期,最终形成道德理想主义的人文世界。唐氏人文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其人文教育观怎样?这些问题的追寻,对我们认识这位新儒家大师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