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慰 《上海教育》2002,(3):26-26
这是三个耐得住寂寞的教授。面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多的诱惑、他们选择了耕耘,并且乐此不疲。他们说,理论摆在书里,永远只是纸上谈兵,可一旦付诸实践,它就会闪光。”这是三个极不“安分”的教授,有人给他们出了一道题,是愿意轻轻松松地带几个学生,海阔天地“吹”几堂课,还是呕心沥血地钻研,马不停蹄地奔波?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有的走到闵行,这出了全新概念——新基础教育:有的走进虹口北郊学校,建立了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的走向金山平乐中学,让“理解”两字看得见,摸得着。这是三个令人敬佩的教授。学术界浮躁之风盛行之时,他们依旧平静执著。认真、严谨、踏实、和蔼,知识分子的优良美德很容易在他们身上找到。他们始终在思考,思考中国教育何时昂首迈向国际大舞台:他们始终在实践,探索一条让理论产生实效之路,他们始终在追求,顶着外界的批评和不理解,在自我否定中前行。所有这一切,都因为他们热爱——对教育事业难以割舍的挚爱! 他们就是华东师大的三位教授:叶澜,赵中建和熊川武。这里我们给读者讲述的是三个教授与三所学校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章论述基础教育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阐述新基础教育的“新”,论证新基础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赵洪涛 《上海教育》2009,(15):96-97
【主要贡献和实践】 叶澜教授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她主持了《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孰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委重点课题)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叶澜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她的教学论思想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基础,教育理论基础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教育实践基础在于“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叶澜先生的课堂教学论思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性质在于其教学目标任务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课堂教学的过程观重在对课堂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课堂教学的评价观将评价改革贯穿于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必须置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握其内在不可分割性、相互规定性和交互生成性。这些观点初步勾勒了“生命实践”教育学在教学论领域内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这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张磊 《今日教育》2013,(1):72-74
叶澜,1941年12月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以深厚的思想和广泛的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1994年,在教育学术领域已功成名就的叶澜,怀抱着对教育的理想、对生命的敬畏,带着她的实验团队,毅然走出象牙塔,直面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变革实践,以激情、睿智和勤勉,开创和51领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和“新基础教育”实验。  相似文献   

7.
叶澜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变革实践的领军者之一。她以高度的学科自觉意识,系统梳理和反思了近百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恢宏的气度与强烈的责任感,带领一批中国教育学人初创了生命.实践教育学,并坚持理论与实践双向滋养的发展路径,身体力行,从事长达十七年之久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为我国学校变革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叶澜老师及其“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核心的关键词是“生命自觉”。人化而为人,聚人的生命气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教育的思想库,更新了教育领域的思维观念,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发展。叶澜老师及其团队致力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躬耕,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这将在中国的教育研究历史上写下非常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外教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纷争和时代性转换,都以对“人”的认识的重大区别和变化为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领域中“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是“人”吗?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缺失了“人”吗?又是如何缺失的?“人”的观念是怎样影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又该如何让“人”回归到教育场域中来?如此等等的问题都是教育学界需要直面探讨和深度思考的时代性主题.叶澜从人的生命高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以及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引发强烈的共鸣.从生命的立场去研读叶澜的专著和论文,分析和思考新基础教育实验及其内蕴的教育理念,理解和诠释她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通过相关专著和文章去解读叶澜的基于生命立场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0.
2005年的来临,昭示着全国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大幕终将揭启。数年的实验告诉我们,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执行和落实,离不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的导引、唤醒和启示。只有理论的春风,才能引来教改实践的秋雨。在新年开刊之际,以服务于基础教育为宗旨的《教学与管理》,愿以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为导引“春风”,奉献给我刊亲爱的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一、实施背景1999年起,在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的巨大“引力”下,我校以追求生命发展为内在动力,深入开展教育改革,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使学生充满生命成长的喜悦。然而,在教育反思和重建过程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学校的日常管理还存在着“校领导→教师→学生”层层控制、级级落实的“层级化管理”痕迹,学生  相似文献   

12.
叶澜不是体育教师,怎么能教我“三级跳”呢?她教我的是教师之道“三级跳”。  相似文献   

13.
"生命·实践"教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理论思想,可称之为"生命·实践"教学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本质观、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过程观、课堂教学评价观和课堂中的师生关系等。"生命·实践"教学论是当代中国教学论探索的第三个阶段,它呈现出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生成性与理论体系的归纳性。从方法论上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叶澜之路":探究学术源流、创建理论学派、行走天地人间、独爱冬春夏草。  相似文献   

14.
叶澜教授的研究是一种力求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扎根式研究,通过教育实验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理论,这种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成果中处处晃动着"人"的身影,到处感受到教育对人的关注、在意、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新教育实验"的内涵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永新,男,1958年生,江苏大丰人,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日本上智大学,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等。历任苏州大学教育科学部主任、教务处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之梦》等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被评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度人物、“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由他发起并主持的“新教育实验”已经在全国200多所学校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赢得了极好的口碑。为了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更为全面、真实、深入的了解,我们特别约请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实验”的核心思想作一个大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前几日,区里一所新基础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开展“新基础教育”推广性实验现场研讨活动,笔者有幸去参加了这一活动,听了两节课,并参加了评课活动。对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叶澜,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位以她犀利思想和深厚实验影响了当代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学家。近二十年来,叶澜以"生命·实践"为研究教育学的原点,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在理论研究上,无论是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学科元研究。还是中国教育学科史研究等领域,都显示了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学术品质。在实践研究上,叶澜于1994年起引领了"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延续至今已近二十年,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19.
吴亚萍 《福建教育》2005,(2A):21-22
最近,华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吴亚萍老师,在叶澜教授主持的课题实验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策划与设计,从“读”学生和“读”教材,建立“具体目标”意识,”、“开放”和“弹性”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的系统研究,既有较高的理性高度,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对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建立“具体个人”的意识以及“综合弹性化设计”的意识,很有指导意义,本刊从本期开始,连续6期刊登吴老师的这3篇相关研究论文,以飨读者,本刊热切地期望,大家都能从剖析教学实践的现实问题出发,提炼提升出更多具有理性认识高度的规律性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是我们的北方邻国,两国政府和人们的往来可谓源远流长。50多年前,我们从他们(前苏联)那里引进了基础教育教材、大纲、教育教学思想方法及管理模式,对我国基础教育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凯洛夫”的影子还没有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