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西洋新法历书》中辑录出明末历争中的日月交食记录,并对其进行现代时制换算和精度分析,从而考察西法和大统历在明末的交食预报精度以及当时的观测精度,指出西法在明末历争中预报交食并非如其所说的“密合”,而是存在着一定误差。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管理》2017,(2):42-48
学界对崇祯帝在崇祯改历中作用与影响的论述尚不充分,文章考察了崇祯指导改历的历史史实,分析了崇祯在改历启动、东局的成立、西洋新法无法颁行等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崇祯为改历设定了"参合诸家"的指导方针,改历最后陷入僵局也是因为改历无法到达他设定的"务要画一"目标。崇祯改历总体上呈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皇权制约、影响了改历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宋代历法中记载了多种日食食限和判定日食的方法,直到《纪元历》,这些方法才最终得到完善和定型。中国古代历算家很可能首先知道了春分日正午时刻的月亮视差,然后通过修正得到任意时刻的月亮视差,来解决月亮视差对日食的计算问题。《纪元历》以前的唐宋历法通过推算月亮在黄道内外来判断有无日食,从《纪元历》开始,历法中才使用食甚时刻视月亮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来定义食限。中国古代阴阳历食限不相等的原因是:历法家首先给出阳历食限,即春分正午时真黄白交点到视黄白交点的距离,约为6度,然后定出阴历食限,约为8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流行的以正月为岁首的传统历法始于夏朝,故称"夏历";又因历法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适时耕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还称"农历";还因历法是以月象的盈亏确定月的长度,再以12个月定为一年,月为阴,故又称"阴历"。不过,中国的传统历法既重视月相的盈亏变化,也兼顾太阳位置和寒暑节气的变化,实际为"阴阳合历"。我国的历法在商代就已经比较完备了。古人很早就观察到历月的实际长度为29天半,即存在着近半天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朝鲜奎章阁本的《授时历立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成表是古历中推算日、月、五星运动时,为简化计算所造的表。元代《授时历》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巅峰之作,可惜《元史·历志》中没有收录它的立成表部分。在韩国保存有署名王恂的《授时历立成》奎章阁本1册。该文对这册立成表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证明它确是在元代所做,其刊行时间为朝鲜世宗时代,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其中出现的四暗星内容对于《授时历》本身的历法内容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太西算要》明末孙元化著,前人多说失传,1983年,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整理徐光启著作时,发现该书手稿,该书为明末传播西方数学的一部力作,介绍了笔算加,减,乘,除,开方的算法,以及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和比例式,该书利用中国传统数学对方,廉,隅的几何解释说明开三,四乘方方法,使其中每一步骤清楚明了。  相似文献   

7.
耶稣会士所制《时宪历》被清朝用作官方历法后,朝鲜宫廷立即发起了掌握这一体系秘密的计划。此后一个多世纪中,朝鲜宫廷派遣了一系列官方使团到北京,向耶稣会士和清朝天文学家学习天文计算。之前的历史叙述把这一过程描绘成朝鲜对“西方”科学的引进。与此相反,本文将朝鲜后期引入西方天文学的事件重置于更恰当的历史背景,即中朝科学关系之中。首先,比起朝鲜人对新奇的西方科学纯智力上的兴趣,这一计划的产生,更多是由于李朝宫廷迫切需要同新的中国朝代保持一致的计时体系。第二,领导这个计划的官员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在沿袭一个重要的历史先例,即15世纪早期世宗大王引入元朝《授时历》的计划。最后,为使由西方神父制作、“野蛮的”清王朝使用的历法体系合法化,朝鲜天文学家们赋予它一个新的文化身份;他们认为它并非完全源于西方,而是来自由徐光启和梅文鼎等中国士人发起的中西综合。更重要的是,因为《授时历》最初是由明朝主持制作的,可以看成是朝鲜王朝正确地采用了中国的高贵遗产——明朝灭亡后朝鲜是中国文化唯一合法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8.
开封在明代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封地,其地位十分重要,号称"中原首邑"。明末崇祯十五年,一次突如其来的大洪水将整个开封城深深淤埋于地下,随着近几年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而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的增多,明代开封城遗址逐步显露于世,周王府遗址、新街口周王府典仪所遗址、御龙湾明代建筑遗址等几处明代遗址充分展展现了明代开封城保存的完整性,见证了明末崇祯十五年洪水毁城的历史瞬间,具有很高的遗产价值。  相似文献   

9.
徐光启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为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向近代化方向的转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文章在择要描述徐光启科学方法和阐释其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力于通过比较中西两个世界,两种科学体系的对话,来深入研究徐光启科学实践及思想在我国科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以食为天”,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立国之本。《管子》曰:“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论贵粟疏》说:“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粟、米、布、帛,一日不得而饥寒至。”回首历史长河,从古代农耕的先祖后稷,到北魏贾思勰、元初畅师文、明末徐光启……我国历代农学家兢兢业业,躬耕于农业的土壤上,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翻开当代优秀农学家名册,湖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教授张扬珠的名字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1.
汪阳 《科技风》2013,(20):261
通过"三龄一历"可以比较详尽的了解到干部的基本情况,并以"三龄一历"为依据,对干部进行在一些相关方面的选拔与任用,因此,对干部"三龄一历"信息的确认与审核在新形势下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改善在以往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所存在的准确性差等问题意义重大。鉴于"三龄一历"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将从当今形势之下"三龄一历"认定审核中的问题出发,对如何更好地巩固"三龄一历"在当今形势之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地位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管理》2015,(4):63-66
学界对于鳌拜被擒对康熙历狱翻案的重要影响尚缺乏明晰的认识。鳌拜手握权柄之时,康熙谨慎地处理了杨光先与南怀仁有关历法问题的论争,避免触及康熙历狱。鳌拜被擒之后,清廷中央政权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在康熙清算鳌拜党羽的背景下,南怀仁等耶稣会士审时度势,要求为康熙历狱翻案。康熙对待康熙历狱实事求是的态度成为历狱翻案的关键,而辅政体制解体则是康熙历狱翻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清钦天监天文科是“掌观天象,书云物几祥”的部门。利用天文仪器对天文天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是天文科的基本职能。天文天象的观察不仅用于参验历法推算结果,而且用于占验人事吉凶祸福。因此,天文科具有科学、社会双重功能。文章研究了清钦天监文科职官和职掌的沿革情况,编制了清钦天监天文科的职官年表。  相似文献   

14.
正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今年会出现中国传统历法中的"无春"现象。天文专家表示,这是正常的历法演变导致的。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所谓"无春"年是指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之日。2016年的立春在2月4日,而此时仍然是农历"羊年",2017年的立春在2月3日,但那时已经是农历"鸡年"了。所以,猴年没有"立春"这个节气。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以太阳运动模型为中心,探讨明清之际几部官修历书所表现出的编新与述旧的矛盾及原因。明末,耶稣会士来华,藉天算而传教,翻译西洋天文学书籍。起初,利玛窦在翻译十二宫时采用了"回回历"的译名。后来,《崇祯历书》改用中国传统十二次译名。清初行用的《西洋新法历书》中有关太阳运动的论述照搬自《崇祯历书》。康熙晚年,下旨编撰《历象考成》,其中有关太阳运动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双轮结构,此转变或为响应康熙帝的关切。其中的参数与之前历书中的无异,致使据此计算的岁次历书的精度没有明显提升。《历象考成后编》引入了开普勒模型和牛顿的算法,精度有明显的飞跃。然而,编者却将其表述为与旧法无异的形式转变。造成创新窘境的原因,是当时的历算群体缺乏对天体运动规律探索的内驱力,所有的改变均是在外界压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在某种程度上汉语和日语是同文的语言,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可以较容易学习日语,但常常受母语干扰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日语,既有"同文的便利"又有"同文的诅咒",尽可能摆脱"诅咒"是日语学习者的目标之一。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以汉语的"意外"和日语的「意外」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各抽取500个例句,以例句为基础,从词性、意义、句法功能、搭配关系、感情色彩方面考察其异同。  相似文献   

17.
"营改增"是现今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增值税又是税法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税种,将"营改增"的内容适当地运用在税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鉴于此,本文探讨了"营改增"对税法教学的影响,并相应地分析了其有效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西方天文历术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其中平气注历与定气注历的争论是清初中西历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西方传教士借此宣扬新法优于古法,而保守天文学家也借此攻击西历破坏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置闰方式。在前人的基础上,强调了平气、定气之争在清初历争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南怀仁、杨光先等清初士人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认为南、杨之争是以争夺钦天监控制权为目的,二人所论皆有偏颇之处,最后得出平气、定气之争的主要矛盾在于社会文化方面。  相似文献   

19.
刘璨 《科技创业月刊》2014,(3):165-166,169
就科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进行了探讨,并就其关系展开讨论。以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的一系列理论解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结合历史资料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文化的阻碍。最后,对两者目前在中国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尽管存在冲突,两者仍可并行不悖地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20.
<正>1.托勒密地图这张1482年的地图是根据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约90~168)的著述而绘制的。托勒密是"地心说"的集大成者,他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在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为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描绘出来,他把经纬线绘成简单的扇形,从而绘制出"托勒密地图"。他还提出了两种地图投影法:圆锥投影和球面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