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认识创业生态系统特征是开展创业活动的基础。通过引入生态学视角来研究高校科研人员创业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聚焦于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的研究范围,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员创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即创业主体在对创业要素的持续追求和获取中,受到创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动态平衡过程。对高校科技创业成长阶段的认知不足,是导致企业陷入"死亡之谷"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
围绕当前高校教师离岗创业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和思考了鼓励教师离岗创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混淆的观点.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高风险性、科研人员自身特征、高校核心职能以及科技发展长远利益角度出发,不应贸然鼓动教师离岗创业.同时,指出离岗创业并非高校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应正确处理高校成果转化和教师离岗创业的辩证关系.建议完善收益分配机制,鼓励产学研合作,通过多种方式实施转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专业化服务机构建设和创业辅导,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的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科研人员创业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对于释放科技创新的社会经济价值,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但调研结果显示,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并不能完全转化为创业行为,科研人员踊跃参与创业的局面尚未形成。本文从理性选择的视角,分析阻碍科研人员创业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对策以期建立配套政策和支撑体系、加大对科研人员创业的精准扶持、明确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创业环境、加强科研人员创业社会价值导向促进科研人员创业行为。  相似文献   

4.
正近期,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兼职兼薪。那么,科研人员在创业过程中有哪些优、劣势?科研人员创业应避免哪些"坑"?实战派VS学院派曾有报道指出,投身创业浪潮的科研人员有两类,一是曾在企业里积累较多研发工作经验的"实战派";二是任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做出了一定的科研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2)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科技创新是核心地位。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和落脚点,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意义、瓶颈和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六方联动"措施。旨在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率和资源整合能力,为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姚飞  王大海 《科研管理》2011,32(12):53-60
促进科研人员转型为创业者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手段,但关于科研人员向创业者转型路径的研究较为少见。运用角色认同理论,构建了一个科研人员向创业者转型路径的理论模型,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重点对两个科技创业者从科研人员向创业者转型的实际路径进行了深度的调查与剖析,提出大学驱动的矛盾创业者和反复型创业者两种创业路径。跨案例研究讨论了两位科技创业者的初始条件对创业转型的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科技创业理论,对科技创业者角色转型和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创业意愿和行为研究是创新创业领域的热点议题,文章基于上海市软科学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了个人层面因素(海外经历、社会资本和自我效能感)和环境层面因素(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科研人员总体创业意愿不强;自我效能感和政策知晓度对科研人员的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海外经历、社会资本、自我效能感、行政手续便利性、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市场环境和创业意愿均可以促进科研人员创业。基于研究结果及调研,建议地方政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创业培训指导,提升科研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创业政策知晓度;简化或者优化行政手续,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便利;改善地方市场环境、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为科研人员创业和企业经营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8.
当前,专利创业已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的重要方式。从模糊前端理论视角出发,本文从专利、创业环境和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资金支持四个维度分析了高校专利创业的影响要素。要提高专利创业成功率,应从机会识别、机会分析、创意产生与选择、概念和技术发展五个方面整合资源,尤其需要重视模糊前端对后续阶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于上海市软科学项目调查数据,分析个人层面因素(海外经历、社会资本和自我效能感)和环境层面因素(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对科研人员创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科研人员总体创业意愿不强;自我效能感和政策知晓度对科研人员的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海外经历、社会资本、自我效能感、行政手续便利性、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市场环境和创业意愿均可以促进科研人员创业。基于研究结果及实地调研,建议地方政府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创业培训指导,提升科研人员的自我效能感;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创业政策知晓度;简化或者优化行政手续,为科研人员创业提供便利;改善地方市场环境、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为科研人员创业和企业经营提供良好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江西省几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解读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可能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的指数因子;对江西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建立良好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能达到引导地方高校自觉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更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研究表明地方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更能有效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秀娥  李梦莹 《科研管理》2021,42(9):120-126
  近年来,创业激情作为影响创业行为和创业成功的关键情感因素日益受到学者关注,但有关创业激情对创业成功影响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提出“创业激情-创业坚持-环境动态性-创业成功”的路径作用过程,以236位创业企业主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利用SPSS24.0以及AMOS24.0等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业激情对创业成功有积极影响;创业坚持在创业激情对创业成功的作用机制中起到中介作用;环境动态性会对创业坚持和创业成功间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环境动态性调节创业坚持在创业激情与创业成功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本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探索创业成功的影响因素,揭示创业激情向创业成功转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业机会与商业模式作为创业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并未有效地联系起来。本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创业机会对商业模式的作用机理模型,探索机会的不同特征对商业模式的影响差异,验证了创业机会对商业模式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并提出建立机会与企业内外环境相协调的商业模式有助于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创业绩效。  相似文献   

13.
高校工科大学生科技创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红军  马晶月  刘洋 《科技与管理》2012,14(1):125-128,132
针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好,专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强的特点,以工科大学生创业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国外经典创业模式及我国大学生创业特点,从系统工程角度出发,结合高校优势资源,提出一种以技术创新为途径,以科研成果为产品的科技创业模式,并研究其要素构成、各要素关系及其运行模式。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创业效率,促进创业成功,进而带动就业。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focuses on entrepreneurs’ Internet-era imprint and its effect on the level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nd entrepreneurial firms’ venture capi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inting theory and signaling theory, we find that entrepreneurs with Internet-era imprint are more willing to use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their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which raises the level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within a firm. Imprint-driven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cts as a quality signal to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access to venture capital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ddition, venture capital providers do not value the entrepreneurs’ personal socioeconomic status for easier access to external resources, but rather their Internet-era imprint, which is more relevant to the success of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Our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using data from the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ial firms in 2016. Overall, our efforts to extend imprinting theory to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literature suggest that the Internet-era imprint persists in the digital entrepreneurial process. Moreover, this study enriches the signaling mechanisms in entrepreneurial venture capital research by conceptualizing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s a signal.  相似文献   

15.
用户因当前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而主动进行创新并将其商业化的过程称为“用户创业”。用户创业主体及其创业活动均呈现独特性,然而现有研究主要从各自研究视角关注用户创业的某方面问题,缺乏对用户创业进行全面揭示。基于此,本研究在系统梳理经典文献基础上首先界定用户创业内涵,随后提炼用户创业动机,梳理用户创业的关键影响因素,进一步从机会开发和资源开发视角解析用户创业活动独特性,最后总结用户创业结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用户创业的综合研究框架,总结当前研究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连续创业行动及其特点反映了再创业活动过程中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创业成功与否,其重要性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但究竟什么因素影响连续创业行动的研究相对滞后。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连续创业行动效果出发构建了连续创业行动的维度,通过对马云、史玉柱、任正非等连续创业者的案例分析,提取连续创业行动的影响因素,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对影响连续创业行动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层次结构进行解析,提出创业精神是促进连续创业行动展开的前进助力,创业学习是重要基础,情绪管理是必要条件,创业资本是基本保障,为连续创业研究提供了理论补充和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7.
   创业卷入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在科技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卷入理论,根据科技创业者角色认同特征将创业卷入划分为创业情境卷入和创业行业卷入,并从创业学习和吸收能力视角,构建了科技创业者创业双重卷入对创业成长的影响机理模型,通过对收集到的193份问卷进行有调节的中介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技创业者创业双重卷入有助于提升创业成长水平,创业学习在创业双重卷入与创业成长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创业学习与创业成长之间关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吸收能力调节了创业学习在创业双重卷入与创业成长之间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学术创业是科研人员转化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其创业特质与创新政策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却忽视了学术创业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基于组织生态理论与锦标赛激励理论,本文以高校学术创业团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合作关系对持续合作意愿的“双刃剑”效应,从过程与结果视角分别探讨了任务关系与合作质量在团队可持续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学术创业团队中,合作关系对合作质量和持续合作意愿均具有倒U型影响,合作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削弱合作质量、降低合作意愿;从结果视角来看,合作质量在合作关系对持续合作意愿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并且中介效应随着合作关系的增强而减弱;从过程视角来看,任务独立负向调节合作关系对过程质量的影响,任务依赖则正向调节合作关系对结果质量的影响效果。研究结论解构了学术创业团队的运行机制,为创新驱动战略下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匮乏既擅长技术研发又懂经营管理的学术型企业家,不仅制约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而且制约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基于“认知-目的”论,从内生需求和外部刺激角度,揭示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驱动机制;进而借助自我决定理论,探究了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行为的类型与特征,包括内摄传统型、认同转换型和整合创业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两阶段职业生涯选择的数理模型;进而结合实证分析,解析了我国缺少学术型企业家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尽管学术创业具有较高的预期效益,但是学术创业的风险和转换成本较高;因此需要营造有利于学术创业的氛围,降低学术创业的成本和风险,改善学术创业的社会环境。(2)当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社会效益较高,并且学术创业的转换成本较低时,科研人员可能会转型为学术企业家。(3)当科研人员的非科研技能获取成本较高时,并且社会的创业环境不够完善时,科研人员会选择风险规避策略,即放弃学术创业,转而从事学术研究。最后,本文提出了促进我国科研人员学术创业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学术型企业家的涌现,推进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周翼翔 《科研管理》2022,43(2):18-26
    基于创业者对创业政策的认知和利用现状,从供需匹配和感知价值两个角度入手,构建了“认知-利用”落差情境下的创业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并选取浙江杭州、宁波和台州地区236家新创企业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供需匹配”和感知价值失调既是现阶段中国创业政策“认知-利用”落差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影响中国创业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2)“供-需”匹配度除了对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形成直接的调节作用外,还通过感知价值对其产生间接的调节作用:高供需匹配度比低供需匹配度、高感知价值比低感知价值更能推动创业绩效的提升;(3)对新创企业而言,创业政策的效果更多地体现在成长绩效上,其对生存绩效的促进作用有限。研究结论对政府优化创业政策,增强创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